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特附近),其父是该国国王,母亲是邻国天臂国元能王之女。释迦牟尼出 

生后不久,母亲便逝世,由继母即姨母扶养成长。17岁时娶妻,后生有一子。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极为聪慧。佛经说他精通“六十四种书”。他爱思 

索人生问题。据佛经记载,他看到病人病患缠绵,老人龙钟艰难,死人形容 

变色,深感人生充满痛苦和烦恼,逐渐产生厌世情绪。在当时沙门思潮解脱 

风气影响下,29岁时出家,到摩揭陀一带寻师访道,无所得。又去修苦行, 

 “日服一麻一米”,日夜结跏趺坐,不避风雨,时间长达六年,人瘦弱不堪, 

仍未得到解脱。后来,他来到菩提城附近的一棵菩提树下静坐冥观七天七夜, 

终于大觉大悟得道,时年35岁。自此后,他传教四方,化导弟子,创立佛教 

僧团。僧众尊称他为“佛陀”。80岁时在拘尸那揭罗城圆寂。 

     佛陀传教,主要是口头宣讲,基本上没留下文字资料。现存原始佛教的 

史料主要来自部派佛教时整理佛典,即佛教“三藏”中有关的“经”与“律” 

 (另一藏为“论”,是部派佛教研究教义的著作)。“经”是佛教教理,“律” 

是佛教僧侣集团的戒律。佛教“三藏”有汉语系统、巴利文系统和藏语系统 

等形式。汉语的“三藏”主要据梵文译出,“经”有《长阿含经》、《中阿 

含经》、《杂一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汉译四“经”与巴利文系统的 

 “经”《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的内容大致相对应。 

汉译“律”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僧祗律》等。巴利 

文系统的“律”有《经分别》、《犍度》《附随》三大部。汉译《五分律》 

与巴利文系统的“律”在内容上较接近。目前研究原始佛教主要依靠的是巴 

利文系统和汉译的“经”和“律”。 

     佛陀传教,注重分析人生问题,对有关世界起源一类哲学问题一般不作 

探讨。当人们问到这方面的问题时,他常常答道:“无记”,意思是不作判 

断。据《中阿全经·箭喻经》记载,他对一位叫“鬘童子”的弟子说,如果 


… Page 54…

一个人被毒箭射中,医生不是立即拔掉箭,而是先问谁射的箭,箭用什么材 

料制造的,谁制造的等问题,那么问题尚未得出答案,中箭者早就死了。他 

认为,世人正处在苦难之中,当务之急是拯救他们,而不是穷究那些深奥的 

哲学问题。尽管佛陀回避哲学问题,但他所探讨的人生问题与哲学问题是密 

切联系着的。所以,他创立的原始佛教教理中包含了比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原始佛教的教理主要有:四谛说、缘起说、五蕴说、轮回5涅槃、无常 

与无我说五部分内容。 

     四谛说,谛,字义为真理。四谛即四大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 

道谛。它是原始佛教关于人生痛苦和如何摆脱痛苦的理论。 

     苦谛是对人生痛苦现象的分析。佛陀分人生痛苦现象为八类:一是生苦, 

二是老苦,三是病苦,四是死苦,五是所求不得苦,六是怨会憎苦,七是爱 

别离苦,八是五受阴苦。这八苦,前四种是从生理方面来看的,生老病死本 

是生理规律,但人们往往想违反这种规律,要求出生不痛苦,不病、不老、 

长生,从而导致痛苦。次三种是从社会关系方面来看的。在现实生活中,敌 

对的人往往会合在一起,相爱的人往往被拆散,物质生活的要求也往往得不 

到满足,这些也使人们深感痛苦。最后一种是从人身心方面来看的、佛教认 

为,人由“色”(形式、物质)、“受”(感觉)、“想”(知觉)、“行” 

 (意志)、“识”(意识)五阴(或译五蕴)五种因素构成。五受阴苦是指 

人身心等一切方面的苦。佛陀将人生现象概括为八苦,表明他对人生的认识 

——“一切皆苦”。 

     集谛是讲人生痛苦的原因。佛陀说:“这就是痛苦原因的神圣真理:由 

于渴求(生存),导致生而又生;伴随着肉欲和贪求,到外寻找满足;渴求 

欢乐,渴求生存,渴求权力”。 (转引自德·恰托巴底耶:《印度哲学》中 

译本,第129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他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有欲 

爱,对长寿的欲爱,对享乐的欲爱,对权力的欲爱等等。可见,他对人生痛 

苦避免从社会条件方面作分析,而专从人的主观方面求原因。这显然是为了 

引导人们放弃正常生活,去寻求虚无的解脱。 

     灭谛是讲断灭痛苦。佛陀说:“这就是灭寂痛苦的神圣真理:完全湮灭 

愿望而灭寂这种渴求,让它离开,驱除它,与它分离,不给它留下余地”(同 

上书,第129页)。在佛陀看来,渴求(欲爱)是人生苦之原因,只有灭绝 

欲爱,才能摆脱痛苦,得到解脱。 

     道谛是讲灭苦的方法或手段,即所谓“八正道,包括正见(对佛教教义 

的正确见解)、正思(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正语(在修行中做到言语 

正确)、正业 (行为正确,做到不淫、不盗、不杀等)、正命(在修行过程 

中做到少欲知足,正当地谋生)、正方便(集中精力,正确修行)、正念(对 

佛教教义正确地忆念)、正定 (正确地修行禅定)。“八正道”从思想、言 

论和行动方面规定了教徒应遵循的准则。 

     佛陀又称“八正道”为“中道”,意为两端中间的道路。他指出,世俗 

生活耽于情欲,苦行则折磨人的身心,两者都是偏激的行为,而“八正道” 

作为修行的生活方式介于两者之间,是“苦乐中道”。这是人们获得解脱的 

正确道路。佛陀的“中道”表达了不走极端,而采取折衷的思想。这是原始 

佛教教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缘起说。缘起说是原始佛教关于事物和人生成的理论。 

     缘,意为条件;起,意为产生。缘起,意指依条件而产生。佛陀认为, 


… Page 55…

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依缘(即条件)而生灭的,“诸法从缘主,诸法从 

缘灭”。佛教的“法”,指的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中阿含经》 

 (卷二十)说:“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 

灭彼。”这就是说,此是彼之缘(条件),彼是此之缘(条件),此依彼而 

起,彼依此而起,如果离开了缘,什么也不可能存在。可见,原始佛教是以 

事物互为条件而因果联系作为事物生灭的原因。 

     在佛陀时代,印度思想界对世界生存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婆罗门教主张 

一因论,认为万物由神(梵天)所创造。外道有的学派提出无因论,认为事 

物是偶然发生或由宿命决定的。原始佛教的缘起说认为事物互为条件而生 

灭,主张的是多因论,取以上两种思想之“中道”。从哲学上看,原始佛教 

的缘起说有积极意义。它肯定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事物互为条件而生灭, 

因此它们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相互依存性,整个世界都是由 

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所组成的。这种思想具有辩证法的因素。 

     但佛陀的缘起理论只是说明事物生成的原因,他并没有对世界生成过程 

作出深入的分析,更没有探讨世界的本质之类的问题。他提出“缘起”思想 

主要还是用来分析人生问题的。他把人生现象归纳为十二个互为条件即因果 

联系的环节 (支),即所谓“十二因缘”,各支名称及其涵义如下: 

     第一,无明,指心的迷暗无知,不明事理。 

     第二,行,指思想、语言和行动。 

     第三,识,指感觉和意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第四,名色,名即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指精神因素。另一蕴 

是“色”,指物质因素。 

     第五,六外,指感觉器官和意识机能。有眼耳鼻舌身意(心)六外。 

     第六,触,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触要由六外、六境(六外的 

外界对象)、六识相会才能形成。 

     第七,受,指感觉,包括苦、乐、不苦不乐等。 

     第八,爱,指对外部事物的渴爱。 

     第九,取,指对外部事物的追求、执著。 

     第十,有,指人及其所生存的环境乃至一切东西(包括宗教虚构东西)。 

     第十一,生,指形成生命。 

     第十二,老死,老与死的合称。 

     佛教史籍对十二支之间的因果联系有两种解释,一是从无明开始,逐次 

到老死,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说明人生的苦因。如行的苦因为无明,识的 

苦因为行等等。二是从无明灭开始,逐次到老死灭,也是前因后果,说明灭 

苦之过程。如无明灭导致行灭,以后每一支逐次灭。 

      “十二因缘”语,是佛陀根据自己对人生现象的观察而建立起来的。实 

际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是难以成立的。例如,“无明”指不明事理, 

并不能作为行为产生的唯一的原因。“无明”和“行”产生的前提是有精神 

和肉体的人身,而佛陀则把这种关系颠倒了。可见,佛陀提出“十二因缘” 

说,并不重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将他所理解的苦及苦因构成一连串 

因果环节,从而说明人生流转于生死苦恼之中。人们只有信仰佛教、严格修 

行才能灭苦得到解脱。“十二因缘”说实际上是对“四谛”说的进一步说明 

和发挥。 

     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