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东北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两国政府保证,在这场战争中,除非经过双方的一致同意,任何一方与轴心国集团既不得单独媾和谈判也不得私下签订停战协定或合约;

    第四、两国政府保证,以美国和苏联为核心,积极地团结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波兰、挪威、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流亡政府(没有日本),组建反德、意、中(东北)等轴心国的同盟战线;…等等。

    随着轴心国大军在世界上所向披靡,已经沦落为孤家寡人的美国和苏联尽管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并且互相猜忌、提防,但最终还是在私底下秘密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进入1942年后,世界逐渐分成了轴心国集团和美苏同盟这两大对立阵营。尽管此时轴心国集团和苏美同盟在表面上还保持着和平的假象,但暗地里双方都开始积极地励兵秣马、调兵遣将,一场决定着世界最终格局和人类未来命运的旷世大战已经箭在弦上了。

第一百七十五节外交博弈() 
开罗会议闭幕后,张学良再次乘着“琉球”号轻型战列舰返回沈阳,而已经完成了出兵北非任务的中国东北军北非派遣军(NNE)也在此时宣告解散。派遣军各部随即在德国和意大利等友军们的欢送下,全体通过了苏伊士运河进入东北军所控制着的阿拉伯联合王国境内,继而开始分批乘坐着印度洋海军运输舰队返回东北本土。

    映入眼帘和充斥耳边的依旧是当初不变的浩瀚印度洋和滔滔不绝的海浪声,但官兵们此时的心境却与当初刚跨出国门准备征战异域时候的大为不同。随着舰队一起被送回国内的还有阵亡在非洲战场上的16000多名官兵们的遗骸骨灰,层层叠叠垒放在运输舰艇上的那一排排覆盖着战斧军旗的棺材和骨灰盒或多或少地给部队胜利回国的航程涂抹上了一层“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色彩。整整一年了,成千上万的东北军北非派遣军的年轻士兵们在非洲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英勇厮杀,为轴心国联盟摧毁英帝国和英联邦的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当年所遭受的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英法火烧圆明园、中法战争等一次又一次的国耻给复仇雪恨。

    当运输舰队正式从亚丁湾起航并乘风破浪在印度洋海域上时,远征军总司令楚奇明中将难抑心中的感慨悲怆以及欣喜之情,忍不住长声疾呼道:“弟兄们,我们就要回家了!”

    “我们回家喽!”兴高采烈的远征军官兵们在甲板上欢呼雀跃。

    “呜…”汽笛声长鸣,军旗猎猎飞扬着。阿拉伯海、印度洋、中国南海、中国东海…所有的中国领海上船舶如云、舰艇如林。一支支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和铁血战斧军旗的舰艇、商船、油轮…彻夜不停地飞驰如梭、川流不息。阿拉伯地区和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天然气、铁矿,南非的黄金、钻石、锰矿、铬矿、镍矿、稀有金属,东南亚的橡胶、石油、铁矿、锡矿、天然气、水稻、小麦、玉米,中南半岛的工业宝石、木材、煤炭、大豆、棉花、番薯、甘蔗、药材,大洋洲的铝矿、铁砂、银矿、铅矿、工业岩酸盐、稀土、铀矿…等等等等各种各样、数量庞大巨量的工农业原料每天都在通过陆海空途径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向东北本土,运送向东北本土的重工业基地、轻工厂、粮食加工厂、物资储存仓库。中国东北、中南半岛、东南亚、西南亚、南非、南北印度洋、大洋洲、太平洋…只要有东北军铁血战斧军旗飘扬的地方,成百上千座的大型重工业基地和坦克工厂、火炮工厂、飞机工厂、炸药工厂、枪械工厂、造船厂便拔地而起,无数根粗大高耸的烟囱犹如工业的黑色森林般直刺苍穹,铺天盖地的滚滚浓烟翻涌向云霄天际吗,遍地轰鸣的巨大机械运转声几乎要响彻了整个世界的东方;充足的资金、充足的工业原料、充足的人力资源,使得整个东北的重工业发展速度犹如脱缰野马般一日千里,达到了空前的惊人地步;而一道络绎不绝地驶向东北的船队上,还运载着来自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人种的东北军新兵,此时,东北军的规模和战斗力都随着东北军一个接一个的战争胜利而滚雪球般地剧增膨胀着。

    1942年3月15日,东北的心脏,沈阳。

    新年刚刚过,初春的寒流让还沉浸在春节气息中的沈阳城市被笼罩上了一片湿冷的毛毛雨,城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街小巷行人憧憧,各种汽车汇聚成了一股股车水马龙的车流,一路路绿色的公交车和一辆辆有轨电车响着清脆悦耳的铃铛声,随处可见张学良的大幅画像,以及他的口号“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崛起,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整个沈阳城正保持着高速的节奏和繁忙的旋律在朝气蓬勃和热火朝天中飞快地发展着。

    濛濛的雨幕中,一辆插着镰刀锤子的黑色小汽车正在市中心的梧桐树荫下飞快地驶向东北政府总行政部大厦,车子的前面和后面紧紧跟随着十多辆黑白相间的三轮摩托警车,上面乘坐着全副武装的东北武警和东北军宪兵。苏联外交委员会委员安德烈雅努阿列维奇维辛斯基正坐在车内,他神情庄肃且一言不发,似乎在沉思中。作为仅次于莫洛托夫的苏联2号外交高官,他这次出访中国东北显然是肩负了斯大林的特殊使命。维辛斯基心里十分清楚,这次的任务很艰巨,很多近期中(东北)苏之间的紧张问题都需要在这次的会晤中得到解决。

    从一九二八年张学良执掌东北以来,中(东北)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比较和睦亲密的,起码现在表面上看起来还是的。十二年前,东北军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梁忠甲上将首次率领着官方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双方不但签订了大量的军事、经济、科研、贸易等各领域的合作条约,而且还签订了为期十五年的《中(东北)苏平等互助条约》,维辛斯基直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这么多年来,似乎东北政府都在严格地遵守着这一条约,并且还在过去数年间一些双方的领土主权问题上刻意地容忍、避让苏联,比如中东铁路事件、蒙古事件,以及珍宝岛、熊瞎子岛等领土争端,最后基本都以东北政府的妥协退让而告终。但是,这并不正常,因为这根本就不符合张学良雷厉风行的铁腕做事风格!东北军并不是一支不敢打仗的军队,而如今的事实就已经证明这一点!一百五十万东北军差不多已经横扫了整个东半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苏联政府虽然还多次向东北政府发送了贺电,但每个苏联高层都可以越发明显地感觉到,东北政府和东北军在过去的退让并不是因为害怕苏联,而是在韬光养晦、在深藏不露!他们极有可能一直在等待着报仇雪恨的机会!而且,他们此时似乎已经拥有了大举进攻苏联的实力!

    远交近攻,逐个击破。这是当年扫灭六国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都颇有研究的维辛斯基当然不是不知道,他担心的正是这一点。大英帝国已经被彻底摧毁了,而日本帝国则全面溃败并蜷缩在那几个小岛上垂死挣扎、苟延残喘,那么接下来呢?美国毕竟和东北军隔着遥远辽阔的太平洋;而苏联,仅仅和东北隔着狭窄的黑龙江,而且东北军所控制着的西疆地区和苏联更加是在陆地上畅通无阻,谁能保证东北军的坦克集团军群不会冲过来?!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刻意粉饰的的友好气氛和亲密假象并不能抹杀中苏两国在历史上积聚下来的的民族仇恨,毕竟此时苏联还占领着原中国北方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还在蒙古境内有驻军,这无疑都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极大践踏,而身为“大中华主义者”的张学良却对此视而不见、置若罔闻,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维辛斯基用力揉了揉太阳穴,尽管他在心里一直竭力寻找各种理由来试图证明中苏两国不会爆发战争,但是最终他却不得不承认那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东北军正在把远征南方的大量军队调回兵集结在中苏边境地区。而他现在来到东北,就是为了弄清楚东北政府的正式态度以及东北军下一步的动向究竟是日本、美国…还是苏联,并且试试看能不能通过和平外交途径来解决中苏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任务艰巨呀!维辛斯基深深地叹了口气。

    东北政府总行政部的大厦门口外,东北边防部秘书厅机要秘书长、张学良的侍从室主任、东北政务总督办张作相的副手秦慕寒正笑容可掬地带着一干东北文职官员迎接着维辛斯基。“维辛斯基先生,欢迎欢迎!”秦慕寒笑容满面地用流利的俄语打招呼道,他早年曾在多国留学,因此精通英、德、俄、意、法五国外语。

    “秦先生,您好。”维辛斯基也一脸微笑。毕竟今天要谈的问题性质过于尖锐,不宜一上来就把关系搞得过僵,因为他在客气中有稍微显了几分矜持。

    “请随我来,维辛斯基先生。”秦慕寒绅士般地风度翩翩招呼道。由于东北只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并没有设立外交部门,维辛斯基此时前来也是以私人身份而来的,并不是正式的访华大使。

    两人立刻亲热地寒暄起来,犹如多年不见的好友般谈笑风生。穿过一条灯火通明的长廊,进入了一间宽敞而灯光明亮的待客大厅,双方人员都一一就座。其实现场人也不多,就秦慕寒和维辛斯基两人,以及两名双方的记录员、两名随从秘书以及三名招待员。

    “首先,我先代表张学良长官对维辛斯基先生的来访表示最诚挚的欢迎,但同时也传达张长官的深切歉意,张长官因为公务过于繁忙、日理万机,因而无暇亲自前来接见维辛斯基先生,因此特委托我全权代表他与您商谈目前两国之间的若干未解决事宜。”简短的休息后,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