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传到了许都。
左右将此檄文传进来给曹操看,顿时令曹操毛孔悚然,惊出一身大汗。
曹操火速传令,大将夏侯惇撤兵回许都。
曹操问曹洪:“这檄文出自何人之手?”
曹洪回答:“听说出自陈琳之笔。”
曹操笑着说:“呵呵,凡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奈何袁绍武略不足。”说罢,打马回城并传令召集众谋士商议对策。
孔融听到消息,来见曹操:“袁绍势大,不可与之开战,或可派人议和。”
荀彧反驳说:“袁绍无用之人,何必议和?”
孔融说:“袁绍土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田丰、沮授皆忠良,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其余如高览、张郃淳于琼等皆当世名将,怎可说袁绍为无用之人?”
荀彧笑道:“袁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而擒。其余碌碌无为之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
荀彧洋洋洒洒,说得有理有据,孔融默然。
“呵呵,皆不出荀文若之料,袁绍虚有其表,不足畏惧。倒是扬州秦宜小儿运气实在太好了,让袁绍坏了好事。咳咳,又让他逃过一劫。“曹操说罢,似乎又想起什么:”最近徐州刘备可有动静?“
郭嘉说:“大将夏侯惇迫近扬州,秦宜出兵三万迎敌,徐州刘备也有所动作,出动兵马在侧翼监视夏侯惇。”
“哎,与当初吕布、刘备、袁术三方的局面差不多。扬州这盘棋一步错,步步错,刚刚有那么点机会,转眼消失的无影无踪,真的悔之晚矣!暂且放过扬州秦宜吧,这家伙运气真的没法说了。此次我军与袁绍开战,各方必有合纵,要争取张绣、刘表,防止被袁绍拉拢,令我后背受敌。若能把扬州方面拉到阵营也是好事,能借助其力更好。至于刘备,不做他想,早晚灭了他。“
说到刘备,曹操恨得牙根痒痒,我许都大军兵出扬州,这家伙竟然敢陈兵在侧,其目的不言而喻。
skbshge
第164章 不为别的,只为给刘备挖坑()
冀州袁绍为何发檄文欲征讨曹操?
原来,五月底刘备堵截袁术,猛张飞毛毛躁躁一枪挑了袁术并割下首级,给刘备出了个大难题。
后来刘备回徐州后,听从孙乾建言,将袁术头颅送给许都曹操。反正他是听命于曹操截杀袁术,得罪袁绍这个罪名只能落在曹操头上。
许都曹操明知道大耳贼刘备不安好心,却也不能留着袁术的脑袋在自己手,只能派人将袁术首级送往冀州袁绍。
所以,袁术的脑袋从徐州送到许都,而后又从许都转送到冀州,到了袁绍手里已经是七月底。
虽说袁绍与袁术是亲兄弟,曹操并不担心袁绍会为袁术报仇,只因为这两兄弟水火不容,在这之前他们俩可一直站在对立面。
正是基于这一点判断,曹操该干嘛还是照干不误。
许都使者告诉袁绍,袁术的死亡与曹操无关,是刘备杀了袁术,而后把首级送到朝廷请赏。
曹操把自己撇得很干净,但是,袁绍能不能相信又是另一回事。
别看在袁术还活着的时候,袁家俩兄弟并不和睦,甚至还相互较劲。
可那是以前,如今袁术死了,所有的恩怨一笔勾销,毕竟袁家一父俩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袁绍咋一看到袁术的首级,当时就懵了。
袁绍双眼发直,好半天没有动静。
显然,袁绍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结果,说好了袁术要来冀州养老,怎么突然就死了?
袁绍的手下都看着他的脸,发现大将军脸上已经是老泪纵横,悲痛欲绝。
袁绍想克制自己,可惜心中压抑的那股情绪终于爆发,忍不住嚎啕大哭:“呜呜。。。。。。”
在袁家,袁绍是哥哥,袁术年幼是弟弟,但是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出,俩兄弟待遇自然不一样。也正是这种不一样待遇,让哥俩产生矛盾,袁术自以为自己是嫡出,所以瞧不起小老婆生的袁绍。而袁绍自然为此心中不忿,与袁术憋着劲。
不过,尽管他俩不是一个妈所生,却有个共同的爹,都是袁逢的儿子。
在年轻的时候或许很计较,现在袁绍和袁术都老了,有些事自然也就看开了。又不是他一家有庶子、嫡子之分,这天下都一样,袁绍不照样重视嫡子嘛。只是袁术和袁绍兄弟俩内情略微复杂一些而已,更牵扯到争霸,致使年轻的时候俩兄弟关系相当恶劣。
年初的时候,袁术来信说要把皇位让给自己,他要来冀州与兄弟团聚。那时候袁绍心里也很柔软,一口答应了袁术来冀州养老之事。
涉及到争霸,哪怕亲兄弟也不行,这是原则问题。
如今袁术不想争霸了,袁家兄弟之间也就没有了利益冲突,尤其是袁术和袁绍都逐渐步入老年行列,血缘上的亲情自然而然凸显出来。
袁绍还在等待亲兄弟见面呐,人没有来,倒是人头送来了,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袁绍如何承受?
“曹阿瞒、大耳贼刘备,你们竟然合谋杀了我兄弟,我袁绍与你们势不两立,今生今世袁某必杀尔等,为我兄弟报仇!”
悲愤过后,袁绍的脸色狰狞可怖,发誓要为袁术报仇雪恨。
袁术的人头是曹操派人送来的,人却是刘备杀的,虽然具体详情袁绍不知道,大略想想其中的过程,估计曹操和刘备二人都脱不了干系,一定是曹操令刘备截杀袁术北上,凶手必然是大耳贼。所以,无论是曹操,亦或是刘备,他俩都脱不了干系。
袁绍召集文武官,商议兴兵伐曹。
谋士田丰说:“兵起连年,百姓疲敝,仓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宜先遣人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称曹操隔我王路,然后提兵屯黎阳,更与河内增益舟楫,善置兵器,分遣精兵,屯扎边鄙。三年之中,大事可定矣。“
谋士审配表示反对,说:“不然,以明公之神武,抚河朔之强盛,兴兵讨曹贼,易如反掌,何必迁延日月?”
谋士沮授说:“制胜之策,不在强盛。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比公孙瓒坐受困者不同。今弃献捷良策,而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不取。”
谋士郭图不甘寂寞,说:“非也,兵加曹操,岂曰无名?曹操、刘备合谋陷害,明公为弟报仇,此天经地义!”
尼玛,乱了,袁绍谋士不少,正方、反方各执一词,这就是冀州的特色。如果袁绍是个英明的主,或许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问题是袁绍好像并不太英明,能不能从这些纷乱见解中做出最佳选择,真的很难说。
田丰说的理由都对,计策也非常稳妥,但是,需要准备三年,袁绍有那么大的耐心吗?
审配似乎为了反对而反对,话语中充满赞扬之词,最容易打动袁绍。再加上郭图所说,袁绍是为了袁术报仇,不能说理由不充分。
袁绍是不是单纯为袁术报仇,其实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别人无从得知。或者说,袁术的死亡,只是袁绍针对曹操的借口,开战嘛,总要有个理由不是?
为何袁绍突然变得果断,要与曹操决战?原因无非是击败公孙瓒之后,袁绍内心极度膨胀,感觉自己有实力击败曹操。对于袁绍来说,天下最大的对手便是曹操,他与曹操早晚要有一场决战。
而曹操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理由出兵的话,无异于对大汉朝廷大不敬。
在袁绍看来,天下能威胁到自己的势力也只有曹操,他若能击败曹操,其他势力则不足为虑,袁绍内心也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坐上皇帝宝座。
如今袁术死亡,恰好送给袁绍动武的理由,仅此而已。
本来这件事情的版本,应该是徐州刘玄德在杀了徐州牧车胄之后,担心曹操报复,欲与冀州袁绍联手应对曹操,并求请郑康成郑玄作书与袁绍。
如今变了,刘备手下大将,三弟张翼德杀了袁术,刘玄德哪里还敢与袁绍联手?
其实,这一切始作俑者,应该算在秦宜头上,只不过所有人忽略了秦宜这一因素。
别忘了,当初秦宜完全可以击杀袁术,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指引方向让张翼德去追袁术。也就是说秦宜早就想到了这一步,特意不杀袁术,留给张飞杀袁术。
秦宜知道张飞的性格,杀性爆棚,当时张飞又是什么处境?这家伙被秦宜暴打一顿,心中肯定憋着气,追上袁术会是什么结果,用脚后跟都能想明白滴!袁术能活才是怪事。
要不说秦宜真的很坏,他要给刘皇叔挖坑陷害,一个坑接着有一个坑,挖起来不算完。挖坑不要紧,关键是刘玄德至今没有觉悟,把所有的一切恨意都集中在曹操身上。
呵呵,秦宜狠啊,曹操的仇怨解不开,如今又让刘备与袁绍结仇,几乎把刘皇叔所有的路都给堵死了。
之所以如此坑害刘备,秦宜知道他是打不死的小强,生命力太顽强,一旦曹操击败刘备,肯定又要跑到袁绍那边。好吧,你丫的逃跑的本事天下第一,我把你投袁绍这条路堵死,看看你往哪里逃?
投袁绍的路没有了,刘皇叔肯定还有其他路可走,秦宜猜测,刘备可能往豫州找刘辟。但刘辟是黄巾余孽,有损刘皇叔高大上的形象,危害要小得多。算计来算计去,秦宜感觉这种结果还算不错。
秦宜这个坑挖的真不错,细节变了,历史轨迹没有改变。
虽说没有刘备写信这个引子,袁绍之弟袁术被人宰了,这便是袁绍起兵最好的理由。
谋士争论不休,袁绍眉头紧皱,不得已摆摆手,说:“不要再争了,我主意已定,曹贼等杀我兄弟,如此血海深仇焉能不报!”
袁绍令审配、逢纪为统军,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