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绍召集文武商议,说:“我欲进攻许都久矣,方今春暖,正好兴兵。”
河北一干谋士无语,曹操兵力空虚你不发兵,等人家曹操大胜而归才想起发兵,早干嘛去了。
袁绍无脑,多数谋士不想指责袁绍,沉默以对。
“前段时间曹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不及时进兵。今徐州已破,曹军锐气正盛,未可轻敌。不如相持久待。等待曹军有破绽时,再采取行动。”
田丰这人也算有见识,谋略的确不错,上一次劝说袁绍及时出击,无果而终,此次再一次表达自己见解。
但有一样,田丰此人不太会说话。你说你提建议,提上一次事情干嘛,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果然,袁绍脸色非常不好看。
似田丰这般劝说,不如不劝。
你让袁绍脸上下不来台,他会听你劝说才怪!
果然,袁绍摆摆手,说:“不必多说,我意已决。”
袁绍语气决绝,不容反对,众谋士善于察言观色,无人自找难看。
但是,田丰是一头倔驴,你越是不听我越是要说,十头牛拉不回来的主。
“不可。。。。。。”田丰力劝袁绍不可轻易动兵:“若不听良言,出师不利。”
哎,良言虽好,也要对方听进去。这档口已经不是劝与不劝,听与不听的事情。
作为谋士,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建言没有错,及时纠正主公错误。但是,袁绍既然决定出兵,此时,谋士若继续表达反对意见,恐怕非明智之举。
如田丰这般极力反对,若袁绍听其劝而改变主意,必然不利于威信。而且,田丰说出师不利那种话,无疑有动摇军心之嫌。
比如曹操一方,战争之前,曹操阵营的孔融,大约也想扮演田丰、沮授的角色,总而言之,开口就是敌军威武,我军渣渣,如果开战,我军必亡!
孔融的这种论调,在曹操阵营根本没有人敢响应,而且被荀彧当场打脸后,孔融也不敢发表这种论调了。
两军作战,士气是非常重要的。
在开战后,一方阵营的高级重量级人物,都公然散播这种失败的言论,而且还被大家认为他们很有远见,这意味着什么,岂不是显得主公很无能吗?
在做出重大决策时,一方阵营内部总会存在分歧,在讨论阶段,大家可以随便发表不同意见。但是等做出决定后,所有的人都应该放弃分歧,努力把这件事做好,而不是开口闭口给大家泼凉水。
所以说,仅从这一点来说田丰等并不是合格的谋士。
既然袁绍做出决定,无论决策正确与否,田丰等应该考虑下一步作战策略,而非与袁绍争辩战与不战的问题。
果然,袁绍大怒:“你等弄文轻武,出言不逊,动摇军心,该当死罪。”
袁绍盛怒之下,欲斩田丰,被众人劝阻。
袁绍这样做没有错,你丫的与我唱反调,战争还没有打起来,便说些丧气话,杀你也是应该。
袁绍派遣大将颜良为先锋,进攻白马。
沮授劝阻:“颜良性狭,虽然骁勇,不可独任。”
袁绍不听劝言,说:“我手下上将,不是你等所料。”
到了这地步,袁绍一意孤行,听不进任何劝阻。
袁绍有骄傲的资本,冀州临战准备也不是一日,可谓兵强马壮,粮草丰盛,相信曹操绝非对手。
仅凭兵马数量、粮草丰厚,就以为能打胜仗,袁绍这样想本身就是错误的。看他手下谋士,心不往一处使,冀州内部派别林立,各怀心思,很难形成合力。
所以说,一方阵营凝聚力非常重要,在派系庞杂的一方,输就会输在凝聚力上。田丰、沮授站在了袁绍对立面,哪怕袁绍排兵布阵,他们还是坚持自己观点,不可避免对冀州整个阵营产生影响,能打胜仗才是怪事。
反观曹操一方,则很少有这问题。
而且在大战之前,该解决的都解决掉了,内部造反势力连根拔起,外部徐州刘备也被他提前消灭,如今一门心思应对冀州袁绍。
曹操手下文臣武将一条心,诸夏侯曹,五子良将,颍川文人集团,都是铁桶江山,紧密围绕在以曹操为核心上的。
两相对比,优劣自明。
二月末,冀州颜良、郭图、淳于琼一路进发,声势浩大,东郡太守刘延大惊失色,死守东郡,并慌不迭向许都曹操告急。
曹操闻讯,引兵十五万出许都东进,兵分三路,抵挡冀州大军。
一路行进,连续接到东郡太守刘延告急文书,曹操亲自提五万军队亲临白马,靠山扎住兵马。
遥望山前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前部兵马十万,排成阵势。
曹操大骇,回顾吕布旧将宋宪,说:“我听闻你乃吕布部下猛将,今可与颜良一战。”
你妹,曹操这是让宋宪试刀。
颜良作为袁绍手下头号大将,即便曹操没有与之交战,也知道不可小视。初次相战总要有人试试水,曹操肯定不会让自家亲信上前冒险。
也是,作为吕布手下叛逆,曹操自不会珍惜,你不去试刀,谁去?
宋宪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
颜良威风凛凛,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快马奔至,颜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
曹操大惊失色:“真勇将也!”
魏续说:“杀我同伴,愿去报仇!”
曹操点头应充,魏续上马持矛枪,径出阵前,大骂颜良。
颜良也不答话,纵马来战,仅一回合,劈头一刀,斩魏续于马下。
被颜良连斩二将,曹操脸色很难看,说:“谁能抵挡颜良?”
大将徐晃应声而出,纵马杀入战场。
徐晃虽勇,也分对手,与颜良相战二十回合,终不敌颜良,败回本阵。
颜良之勇,令许都大军无不骇然。
袁绍手下大将颜良如此勇猛,曹操无奈,不敢再派大将出战。
skbshge
第225章 官渡大战()
曹操亲率大军迎战颜良,没想到颜良如此英勇,连斩两员大将,哪怕徐晃也不是对手,只好暂时避其锋芒。
曹操挺倒霉的,按理说徐州之战后,原本是收留关羽在曹营,这时候应该是关云长斩杀颜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关羽被张飞救走,不知跑哪里去了。
没有关羽,曹操手下大将单打独斗谁都不是颜良的对手,以后这就被动了,军队打仗不光是士卒厮杀,武将早晚要碰头,碰上一个死一个,那还了得,死光了谁来带兵打仗啊。
颜良耀武扬威,不断叫阵,见对方无人出战,士气低落,正是挥军掩杀的大好时机。
曹操也不傻,知道颜良要干什么,一声令下,弓箭齐发。一时间两军混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死伤无数。
这种厮杀最是消耗兵力,而且也不可能持久,两军疲惫,不得已鸣金收兵,来日再战。
曹操安营扎寨,决定不再主动出击,坚守营寨,与颜良对峙。
曹军也不是一味被动挨打,曹将史涣随后主动出击,攻打袁军的侧翼,从延津向西南沿黄河攻取汲县,并与乐进等率步骑五千渡河攻取获嘉县,总共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招降袁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
曹操的策略是主力与冀州军队对峙,小股军队多路出击,实施骚扰,分散敌军兵力,一时间黄河北岸烽火连天。这些战术虽然气道牵制袁军的效果,却不能完全抵消袁绍大军的绝对优势,这一点曹操心中明白。
曹操与谋士们商议,说:“袁绍来势汹汹,东郡恐怕保不住啊。”
程昱说:“我军兵力不足,与冀州军队打消耗战很吃亏,最好选择险要位置与之对峙。”
曹操点点头,程昱这个策略正确。不过,黄河两岸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叹道:“撤军可以,颜良勇猛,不除掉他终是大害。”
程昱说:“此时不是机会,待时而动吧。”
曹操觉着可行,商议一番,决定撤军。
许都、冀州两大集团较量,战线非常广阔,冀州袁绍大军发起全面攻势,荀攸策计使曹操进军延津,佯装渡河进攻袁绍。遣徐晃、乐进以轻兵袭击颜良,迟缓冀州军队。这一战曹操的确打的很精彩,不过之后曹操仍旧撤出了白马一带,袁绍大军顺利渡过卫河,东郡以北已经沦陷了。只有七百兵力的甄城变成了前线,曹操欲遣二千兵力助程昱守城。
程昱则不以为然,预料袁绍自负的性格,见兵少必不来攻,兵多反而会强攻。近乎于空城计的战术,果然使袁绍没派兵往东进攻。
在曹操与颜良对峙时,曹操控制区鲁国叛乱,李典就被急急忙忙的调往鲁国平乱。
虽然袁绍虽然没有进攻兖州东部,可是曹操境内十分吃紧。
东郡压力太大,曹操只好收缩兵力撤兵延津。
袁绍大军渡河后,颜良冒进,曹操、荀攸设计诱敌之计大破颜良,乱战中颜良被乱箭射死,算是收获不小。
曹操与袁绍之战旷日持久,战场范围极广,黄河两岸犬牙交错,互有攻防,看上去也很精彩,兵力不占优的曹操军就退回了黄河南岸,袁绍成功控制了黄河北岸。
即便是战略意义上的撤退,明显看出曹操处于下风。曹操部分军队虽然勇猛,一度打过了对岸,但也很快撤回来,占领的原武也是沦陷了。
曹操主力退回官渡,意图阻挡袁绍军前往许昌的道路。
此刻沮授劝袁绍分兵官渡,主力留在延津,如若官渡有胜再增兵不迟,以此跟曹操打旷日持久之战。
结果袁绍与沮授发生矛盾,将沮授的兵权全部给了郭图。
要知道从二月白马之战开始,一直打到袁绍进入阳武已经是七月,双方交战不只有多少次,曹操抵挡不住才退往官渡,小型战役至少是各有胜负。
官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