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顿了顿,光武帝才道:“林卿,新政推行大半年了,效果倒也是很好;可是据调查,辽海四镇的几个总兵不满新政,已经生了谋逆之心。
朕,正为这事烦心。”
光武帝这么说,林沐白也不惊奇,新政当初一颁布,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了抵抗,以朝廷六部官员为首,合共一百多人联名上奏。
但是当时解决这些文官还不是很难的事,因为新政让武将不再受到总督、巡抚的节制,所以军方当时是很支持新政、支持光武帝、林沐白的。
年初的时候,新政总署又在天子授意下以新政总署名义颁布诏令,宣布逐步各州总兵、卫军指挥使两年一调,所属部队与其他州县三年一换防;其间调度、运行、职定具由兵部负责。
这个做法,相当程度上是引起了军方极大的不满;但是各州各镇的总兵、指挥使也不是蠢货,看到朝廷这一年多来的不断动作,一个个倒是也不敢轻举妄动。
按理说,就算不满要举兵造反,那趁朝廷和北蛮、浙党开战的动手,岂不是好事?现在朝廷差不多都已经腾出手来了,还想干嘛?是不是傻?
现在如何回答光武帝的问题,又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了。
顿了顿,林沐白只说了短短的几个字,道:“朝廷需有威信在。”
短短七字,表明了林沐白对于这种意图割据藩镇的态度。
这些总兵、指挥使,其本质和中唐以后的藩镇极为相似,林沐白对于这种藩镇再了解不过了。
中唐藩镇问题的核心,不在那些节帅,而在他们麾下的骄兵。
这些全无畏上之心、忠诚之念的骄兵,陡然裁撤势必激起大乱,以中枢财赋供养亦是无底洞。
因此地方藩镇对帝国的稳定起实际到了一个很好的缓冲作用。
否则这些骄兵就不是整日闹饷、杀立节帅,而是和以后五代时那样直接动辄换皇帝了。
事实上大多数节度使们过得并不舒心,绝非人们想象中割据自王的诸侯;相反,要时时看手下大头兵的脸色,被以下犯上甚至被驱逐、被杀死、被灭门都司空见惯。
可以说他们也是当了朝廷应付这些骄兵的减压阀、替死鬼。
当然,唐帝国对于藩镇节度使的态度一向是强硬与恩施并给。
大概政策差不多就是,许以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由是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间则攻而族之。
为上者常惴惴焉畏,苟得间则掩而屠之。绝大部分藩镇但求管理地方的权限父子相承,得到中枢认可,并无推翻朝廷或兼并其他藩镇、扩大版图之野心。
很多节帅都自愿解除权柄,亲身入质长安,但求为一富贵闲人,则平生足矣,同样也是这个缘故。
中唐体制是南方设置观察使,用南方的赋税去养北方的藩镇,北方的藩镇同样负担者为国家抵御吐蕃、回纥、契丹等异族的责任,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王国。
但是,这一切的基础还耐于一点,那就是唐王朝中央吸取了安史之乱的教训,建立了十万雄兵,即为神策军,直属于唐廷中央,专用于威慑地方藩镇。
林沐白反过来一想,好像这个世界的大商朝中央,并没有直属作战部队,只有五大营的卫戊军队,由皇帝亲信心腹太监掌管。
只不过,五大营的兵马并不多,光武帝真正的底气还是他亲儿子燕王手里的三十万北疆军,这是大商朝最精锐的部队,王牌部队,也正是有了这三十万北疆军,光武帝才有底气收拾浙党。
但是,光武帝也明白,北疆军说起来是朝廷的,倒不如说是燕王的,光武帝之所以能掌控,是因为自己这个儿子现在很孝顺,但是如果哪天燕王也不顺心了呢?
第311章殿中对()
第311章殿中对
头大,着实头大,虽然辽海四镇总兵、指挥使还没有明着造反,但是这是一颗隐藏的炸弹。
不好好处理,指不定哪天就炸了锅了,不会造成切骨之痛,但是皮肉之苦也很难受啊。
林沐白刚才那短短七个字,也让光武帝云里雾里,朝廷需有威信在?
这是事实嘛,朝廷没有威信,何以治国?
但是,怎么办?
你不能现在就去打吧,到时候人人自危,也不是一件好事,何况,梁州李廷儒的事情,三边匪患,北蛮屯兵,新政推行,还特么有一个赵王暗地里准备造反。
真是一扑啦子的事情,件件都还不是什么好解决的;就像给一个病人做手术,全身都是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开刀哪。
一想,林沐白想得头都大了。
“林卿?”光武帝见林沐白出神,又问道。
光武帝这么一叫,林沐白才回过神来,当着皇帝的面神游太虚,这可是大不敬之罪。
于是急忙请罪,说道:“臣一时思绪万千,皇帝陛下恕罪。”
“无妨。”光武帝站起身来,负手而立,缓缓踱步,叹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北蛮百万青壮屯兵边境,兵锋连年犯境,四海之内天灾不断,各地军镇蠢蠢欲动,拥兵自立,三边匪患已是滔天之势。
朕真是无颜面对祖宗。”
听光武帝这么一说,林沐白也就知道了,光武帝对于国情还是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的。
看来,光武帝的压力还是挺大的,要不然,也不会刚刚年过六旬就须发皆白了。
他是真的能抗压呀,这么恶劣的国情,愣是硬生生拖了几十年。
但是身为臣子,饱食君禄,为国分忧,这是必然的。
林沐白虽然是个现代人,但是脑子里忠君报国的思想还是十分浓厚的。
想了一会儿,林沐白才说到:“陛下,臣以为,此等大患,无药可医,还需开刀动术,从筋骨上来一次换血。”
“哦?”光武帝浑浊的老眼一亮,露出神采,道:“林卿有个良策?”
林沐白思忱少许,说道:“臣以为,眼下国乱岁凶,四方扰攘,诸事纷争,咱们也得定一个轻重缓急。”
“何为轻缓,哪为急重?”
“北蛮之地,苦寒恶劣,蛮子虽然连年进攻,朝廷抵抗吃力,但是燕王尚且有三十万北疆军,短时间内,蛮夷鞑子之祸,尚且不急。
其次的问题,都与新政挂钩,所以,新政必须继续推行,而且是强力推行;梁州民殷国富,天府之土,多成帝王之业,而李廷儒暗弱无能,鼠目寸光,且西胡在北,不敢妄动与朝廷交兵。
自天灾水患已来,贼人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三边流寇之首李则成比于陈友尽,则名微而众寡,然成遂能克陈,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成已拥十万精兵之众,鳌立三边,窥伺神京,此诚暂不可与争锋。
赵王一党据有神都、渭阳,受王一世,然受先帝宠爱,实已历两世,地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暂图也。
然,各地跋扈卫所、军镇,掌一地军政民大权,朝廷征调阳奉阴违,而且汉、沔,河间一带尽在辽海四镇手中;况且,河南一带连年干旱,朝廷控制力极小。
比之其他,削军赈灾养民实为本,辅之以新政;除此之外,朝廷还需训练编制一支完全听命于皇帝陛下的新军。
等到国力雄厚之时,以十万雄兵灭镇平匪,北拒鞑子,南和诸戎,一举荡平天下。”
说完了,林沐白长舒一口气,这一口下子实在是说得太多了,说得林沐白口干舌燥。
光武帝静静地听完,眼神里流露出一丝神采,许久才说出一个字,“善!”
宦官给光武帝和林沐白、寿王上了茶,林沐白喝了一大口,润了润嗓子,一旁的寿王早已经目瞪口呆。
寿王虽然经常和林沐白侃侃而谈,但是还真没见过林沐白说得这么好过。
真是高人……
无疑,林沐白这一番对策,正和了光武帝的心;光武帝从来都不是一个激进派,行事向来稳妥。这个策略方针对于光武帝来说,是最合适的。
发展实力,蓄势待发,再好不过。
现在这个烂摊子,要是再瞎几把折腾,可真的得折腾完蛋了。
光武帝又好生思忱了一番,不禁又拍手鼓掌,赞叹道:“林卿这番见解,实在独到,不负无双国士之名。”
说完,光武帝又道:“来人,将林卿的话记下,撰写成文,挂在乾天宫和朕的书房里,朕要每日看。”
林沐白心里偷偷一笑,心道,这可不可以称之为另类的隆中对?
一直没有说话的寿王这时也说道:“林师真乃万世文臣之楷模,我朝文武百官之榜样。”
想了一会儿,光武帝又道:“林卿,你说朝廷要以雄兵威慑天下,那么十万怎么够?”
“呵呵。”林沐白淡淡一笑,道:“大商朝天下兵马百万之众,十万又如何够?
但!属于皇帝陛下的军队,必须是全天下最精锐的军队;给之以最精良的战甲兵器,以最优良的策略的练兵、养军。
而且,士兵必须在心里有完全忠于陛下的概念;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在于兵源问题,只能招收那些背景干净的良家子弟;地痞流氓这些通通不要!”
林沐白这番话听得光武帝怦然心动,他又问道:“那林卿以为,新军训练指挥使,当由何人接任?”
林沐白淡淡一笑,道:“臣以为,新军是天子亲军,训练指挥使当然必须是陛下心腹亲信之人,当然,也可以是陛下本人。”
第312章乾纲独断()
第312章乾纲独断
妈的……林沐白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我特么今天是来说这些的吗?
妈耶!
怎么就和光武帝扯到这些上面了?不说还行,一说,光武帝准得又让自己搞这些。
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