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脸色一变,低头时又看到了李纲留下的那部《论语》。
    轻吐出一口浊气,悬着的心放下。
    打开李师留下的那部《论语》,入目便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承乾静静地看着书,忽然合上。他闭眼沉思了会,起身走回寝宫。
    “绿珠,把本宫的衣服准备好。明天本宫要去东宫。”
    闭眼仰躺在大木桶里泡澡的李承乾忽然开口说道。
    “是,太子殿下。”
    绿珠穿着小衣,羞红着脸,缩在一旁擦拭着李承乾的身体。
    “都看一个月了,你怎么还是这样?”
    李承乾翻过身子,笑问绿珠。
    绿珠侧过头过,不敢看他。
    李承乾哈哈一笑,放过了这个小可怜。
    玩笑过后,他又想起李纲的话,心中一片沉重。
    他偏头看向北方,目光凝重,那里还有着大唐的劲敌。
    现在的大唐,风雨飘摇,内忧外患。
    它目前还不够大,不够气魄,没有后世的万国来朝,包容并蓄的胸襟。
    他想亲自见证,盛世大唐的模样。他想让大唐在他的手中昂扬向上,朝气蓬勃。
    …………
    十万狼骑越过大兴安岭,冲杀而来。
    将大唐的防线拉到泾州,武功。
    转眼间,东突厥兵锋直指长安东北七十里的高陵。
    二十六日,唐猛将尉迟敬德与东突厥在泾阳激战获胜。
    数千敌人被斩首,但东突厥攻势并未放缓。
    二十八日,颉利可汗率大军驱驰至离长安约五十里的渭水便桥。
    他在渭水北岸列阵进行恫吓,危逼长安。
    派心腹执失思力为使到唐刺探虚实,长安城内一时间人心惶惶。
    城中气氛紧张至极,更有胆小者,行礼早已收拾好,时刻准备着逃跑。
第9章 便桥之盟() 
朝堂之上,李世民看着御坐下站着的东突厥来使,压抑住心中怒火。
    厉声呵斥道:“朕曾与你家可汗面结和亲,多次送金帛,贡品无数。”
    “现今你家可汗背弃盟约,引兵入寇,不讲信义。”
    “可你还敢自吹强盛,现我先斩你,再去破敌。”
    侍立在一旁听政的李承乾,听得亦是血脉喷张。
    恨不得立即冲出城外,与突厥兵撕杀一场。
    他深吸一口气,压制住自已的情绪,告诉自己要冷静。
    待他情绪冷静下来后,他发现老爹李世民身上有种独特的魅力。
    吸引着身边的人,为他出生入死。
    因为李世民够果断,够狠心,够勇敢,谋略,所以他玄武政变才能成功的吧。
    李承乾瞥了眼身边的李恪。他的小脸涨得通红,紧紧的握着小拳头,忍不住迈出一步欲上前去。
    李承乾伸手把他拉回,低声说着:“看着!”
    东突厥来使执失思力,由于害怕请求李世民饶恕他。
    大臣萧瑀,封德彝上前请以礼将其谴回。
    李世民说道:“放他回去,东突厥还以为朕胆怯。”
    “必将更加飞扬跋扈,暂且将他囚禁于门下省,等候发落。”
    “来人,着甲。”
    “随朕出城!”
    “是!”
    …………
    李世民面色沉稳,穿戴好甲胄,浑身上下散发出铁血,彪悍之气。
    他伸手摸着李承乾和李恪的头,洒脱一笑。
    李承乾没有拒绝,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崇拜和敬仰之情,这便是李世民,这就是千古一帝的胆识与胸襟!
    显然儿子们崇拜的目光,让李世民很是受用。
    他翻身上马后对着李承乾说道:“乾儿,你要照顾好弟弟妹妹们。”
    李承乾认真点头:“儿臣尊命。”
    “陛下,一路小心。”
    李世民一怔,他听出了李承乾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
    策马,扬鞭!
    亲出宣武门,仅带房玄龄,高士廉等六骑,直驱渭水南岸。
    随后李承乾带着李恪走上长安城的城墙上,眺望着渭水。
    依稀可见唐军相继而至,旌甲蔽野,军队整齐划一,士气旺盛。
    李恪忽然开口问道:“大兄,阿耶他不会有事吧。”
    “你要相信父皇。”
    李承乾望着渭水,头也不回地说道。
    他按在长安墙头的手无意识地用力,顿了顿补充道。
    “大丈夫敢为天下先。”
    他忽然转身盯着李恪缓缓说到
    “三弟你要记住,苟利国家生死矣,*******!”
    李恪浑身一震,“是。大兄,恪受教了。”
    随后两人同时朝渭水看去,身后的守城士兵看着他们的背影。
    他们忍不住用手背蹭了下微微湿润的眼角,随后站得笔直。
    大唐有如此明主,有如此储君,何谈不兴?何惧突厥?
    在众将士们的欢呼声中,李世民策马平安归来。
    三十日,李世民亲自在渭水桥上,与颉利可汗斩白马盟和。
    在唐赠送大量金帛给东突厥后,突厥引兵撤回。
    事后李世民将李承乾单独留下询问他对便桥之盟的看法。
    李承乾沉思良久说出自己认为李二避而不战的原因
    一、李世民即位日浅,国内不稳,百姓久经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不当打。
    二、与东突厥交战,耗费人力物力良多,打赢了也没价值,来年还会再来。
    三、哀兵必胜,将士心中对于求和心中必定充满怨气,可以借此机会磨兵砺马,为日后大败东突厥做好准备。
    当他说完后,李世民赞许地点头说道:“不错。你能想到这些已经很难得了。”
    “东突厥兵虽多,而阵不严。此番侵袭,只是为了寻求贿赂。”
    “和约时,只有可汗独在渭水西。其他官员都过河来拜见我。”
    “我大可以在宴中将他们灌醉后,统统擒获,趁势进攻,必大败东突厥。”
    “而且东突厥进攻泾阳时,我就令李靖,长孙无忌率兵埋伏在东突厥北归必经的豳州。”
    “那时东突厥就如丧家之犬,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击败他们易如反掌。”
    “我不战讲和,除了你说的那些外。打败东突厥后。东突厥怨恨既生”
    “必然惧而备战,那就影响我远期目标的实现。”
    “今我不战讲和,以钱财贿赂他们满足他们愿望后。自然会不战而退,而且会志意骄惰,不复设防。”
    “我的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可一举根除敌患。”
    “老子曰: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正是此意!”
    李承乾听完后心中叹服,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
    幸亏自己没像起点穿越小说中写的那样,跳出来一顿乱扯。
    像什么不怂,硬干,耗光国库也要打败匈奴,突厥,金兵,蒙骑,女真之类的。
    恐怕打完战争后,国家也就没了。
    他在心中又一次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自己是穿越者就小瞧了天下英雄。
    这历史里的水,深着呢!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若有所得的样子,高兴地捋着大胡子问道。
    “你对恪儿说的那几句话很不错,你从哪本书上看到的?”
    李承乾心中一突,急中生智道。
    “李师第一天给我讲课,就告诉了做人的道理,我从中学到的。”
    “哈哈,看来你很满意这个老师啊!孔颖达都没被你这么推崇过。”
    “我将李纲请来教你,真是个明智的决定啊!”
    李世民很是开心,良久才停止笑声。
    …………
    武德九年九月,东突厥赠大唐羊万口,马三千匹。
    太宗不收,只是请求东突厥归还从中原掳走的平民百姓,以及之前兵败被俘的温彦博。
    在李承乾看来,老爹李世民显然并没有将便桥之盟视为功绩。
    虽然在朝堂上,民间,军中都传颂着当今圣上单骑劝退东突厥十万兵的英雄事迹。
    但是李世民心中却把这件事当作是耻辱,借此激励自己发奋图强。
    誓要灭掉突厥!
    大唐的经济还未充分恢复,社会经济也比较萧条。
    李世民唯一要做的就是与民休息,恢复生产。
    百姓是天下之本,君舟民水。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第10章 骑射与女人() 
武德九年九月,二十二日。
    李世民率诸卫,骑兵,统将及众子等,在显德殿庭练习骑射。
    当他教导众将士时说道:“从古至今,边疆从未有过太平之时。”
    “戎狄时常侵扰,边疆稍稍平静一点。”
    “将士们就忘记作战,终日享乐,刀枪入库,放马南山。”
    “那么敌人来时,必将措手不及。”
    “今日朕不让你们修建宫苑,而专习骑射。”
    “政事之暇你们都练武,突厥入寇,则让你们做统帅。”
    “只有这样,中原百姓才可以安心务农。”
    当他走到三个儿子身边时又教训李承乾道:“你身为太子,当做弟弟们的表率。”
    “我李氏自你太祖虎起,凡李氏子弟,无不善骑射。”
    “当初你爷爷,就是凭两箭射中画在屏风上孔雀的两只眼睛,求得太后为妻。留下雀屏中选的美谈。”
    “尚武打猎,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此乃大丈夫在世三大乐事之一。”
    说到这里,李世民颇为自得地捋了下胡子。
    李承乾在心中吐槽道,所以你射你哥你弟一射一个准啊,这就是你玄武门成功的原因啊。
    李世民又将李承乾射箭姿势调好,才满意离开。
    …………
    此后,持之以恒,每天训练数百人,并且他还亲自前去查看。
    士兵中箭法优秀的赏赐给他们弓,刀,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