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尔街教父-本杰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尔街教父 
 作者简介 
 序 言 
 译者的话 
 第 一 章 在纽约度过的童年生活 
 第 二 章 家庭的不幸和母亲的坚韧不拔 
 第 三 章 在公立学校 
 第 四 章 中学时代:在布鲁克林和布朗克斯 
 第 五 章 农民和技工 
 第 六 章 大学生 
 第 七 章 事业的起步 
 第 八 章 在华尔街的早期活动 
 第 九 章 真正成功的开始 
 第 十 章 20年代的大牛市:我几乎成为百万富翁 
 第十一章 与北方输油管公司的较量 
 第十二章 家庭和其他事情 
 第十三章 人生旅途的中点:灾难降临了 
 第十四章 复兴之路:1933—1940年 
 第十五章 我的剧作家生涯 
 第十六章 商品本位货币计划 
 尾 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晚年亲自撰写的回忆录,在他去世以后20年才正式出版。书中主要回忆了本杰明·格雷厄姆从出生到二战前近50年多姿多彩、酸甜苦辣的生活,特别是客观环境如何使他形成自立的性格、他的成才道路以及对于恋爱、婚姻和家庭的看法。他还描述了华尔街的演进、1929年的股市暴跌,以及他与约翰·洛克菲勒、温斯顿·丘吉尔、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伯纳德·巴鲁克等风云人物的交往。本书英文版的编辑、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的西摩·查特曼为回忆录作了序,对格雷厄姆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哲学等各方面作了详细的评述。这本回忆录对许多事情和问题能够实话实说,自我解剖,且文笔生动、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启迪性。        
作者简介 
  本杰明·格雷厄姆(1894—1976)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被称为“现代证券之父”,著有《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他和戴维·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迄今已出了第五版,有些学者将它奉为“华尔街圣经”。他的投资哲学——基本分析法和“风险缓冲带”为沃伦·巴菲特、马里奥·加贝利、约翰·奈夫、米歇尔·普赖斯、约翰·鲍戈尔等一大批顶尖证券投资专家所推崇。为了表彰他在证券分析领域的卓越建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已设立了永久的“格雷厄姆/多德教授讲座”。        
序言 
  从60岁到79岁期间,本杰明·格雷厄姆退休后经常变换住处,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贝弗利希尔斯和拉霍亚、法国普罗文斯地区的艾克斯以及俄亥俄州的马迪拉轮流居住,在那些地方写出了他称之为《我记得的事情》的回忆录。他把所有还记得的家庭生活、企业经营活动以及他在故乡纽约市的所见所闻都写了出来。但是他对记忆力的变幻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琐碎小事他记得住,而重要的事情反倒忘掉了呢?他写道:   
  我们如何会记住一些事而忘记另一些事,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然而写回忆录的作者几乎没有一个承认记忆力方面有差距。老老实实地写上“我记不起来了”这种话似乎会削弱写回忆录的宗旨;但是,如果其他读者都做不到,心理学家倒能把作者遗忘的事与其记住的事加以比较,从而得出关于作者“真正性格”的真知灼见。针对这个看法,我为自己的墓志铭写过一首小诗:   
  我记得别人忘却的事,   
  却忘掉大家都记住的许多事;   
  我长年累月地研究,   
  孜孜不倦地工作,   
  生活中充满了欢笑,   
  全凭着美的滋养,爱的薰陶。   
  在某些方面,这本回忆录显示出他能回想起许多事情,他的同事已经证明格雷厄姆对自己专业里的具体情况——公司资产、价格、收益等等——都有令人惊讶的记忆力。早在他初次走上工作岗位时,他就开始记忆整套证券数据表。后来他的讲座、著作和文章都掌握了不少关于公司历史的细节。   
  不过,他承认记不住常用电话号码或熟人的姓名。关于他容易遗忘这一点传说真不少。他曾驱车带两个孩子到洛克菲勒中心溜冰场去。泊好车后就陪他们去溜冰,然后三个人竟坐地铁回家了。他的一个儿子的岳母撰文谈到,有一次她在艾克斯拜访格雷厄姆时,他好像以前从未见过她一样,伸出手来同她握手,还进行自我介绍。关于他这种“奇特的”记忆力,他写道:   
  65年前我记忆到脑子里去的无数文史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可以复述出来,但是我几乎记不住已查阅过百把次的电话号码,几乎时常访问的朋友的公寓地址以及我常会见的人的名字。(尽管有时候在间隔很久之后,我还能正确地说出与我比较陌生的人的姓名和地址,这使他们惊诧不已。)我常采取意大洛·斯韦沃①(《塞诺的意识》一书的作者)的方法,使自己摆脱那种尴尬的处境。如果记不起某一个理应十分熟稔的人时,不妨若有所思地说:“请务必原谅!有三样东西我老是忘记的,一是名字,二是面孔。还有——这第三样东西我又记不得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格雷厄姆的记忆是高度集中和有选择的:他记住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事情。如果他与某个学生进行过有趣的讨论,他的确会记住这个学生的名字。也许对他来说,看法比人物更重要,统计数字比电话号码更重要,以及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显示出,文化和智力的寿命比金钱更长。   
  ①斯韦沃(ItaloSvevo,1861—1928):意大利小说家。——译者   
  虽然本书只涵盖作者头40多年的生活,①但它以“回忆录”而不是“我记得的事件”作为书名出版,是为了强调作者叙事行文时的明确意向。显然回忆录和日记不同,日记就是不断记下一系列发生的事。作者在本书叙述的那些事件发生之后的安定年代里重新进行回忆,所以可用较深远的目光作出反思。也许因为他过分忙于研究证券市场,以致没有时间去记日记,格雷厄姆直到60岁和70岁之间才撰写回忆录作为弥补。   
  回忆录也与自传有细微的差异。如果自传作者想从头到尾源源本本地叙述,他往往要求完整地、精确地回忆往事。而回忆录可采用比较随便和反复思考的方式,使得作者不受事件先后顺序的束缚,可以放手穿插倒叙或提前叙述,一会儿说历史上的往事,一会儿又扯到写作本书时的情况。它也使作者可以在沉思默想中自由弛骋,对原先经历的意义从哲学上进行评估。正如戈尔·维达尔最近所说的:   
  回忆录是一个人记录自己生平还记住的东西,而自传则是历史,要求研究,要求表明日期和反复核对事实。我赞成采用回忆录方式,因为即使悠闲的回也易于把最重要的事搞清楚。   
  从职业上说,日期、事实、图表和百分比对本杰明·格雷厄姆至关重要;但他在写回忆录时,“把事实讲清楚”显然对他更重要。格雷厄姆不仅谋求记叙他的生平,而且努力对自已一生作出诚实的估价。他在回忆录中非常坦率地暴露自己的思想——很多想法经过长久考虑,在有些事例中是经过思想斗争后才决定讲出来的,很不容易。那些想法说明了这个人是把正直诚实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目标,即使这意味着会听到两种相左的舆论。正如他在从事证券投资期间向华尔街的经验知识提出质疑一样,他在私人回忆录的范围内也对关于传统的个人信仰和行为的态度提出质疑。例如,他告诉我们,9岁的本杰明对他年轻的父亲之死的真正感受(与人们设想他应有的感受作对比):天似乎要坍下来了,但是结果没有。他关于母亲的记叙同样直言不讳,他写了母亲的平常缺点,使得她的一系列优点更加令人信服。书中充满了这样的句子,例如,“诚实促使我……”以及“一个正直的人当然认为……”等。   
  格雷厄姆经过长期对历史的研究和实事求是的思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信念,其中有些是从广泛阅读和每天全身心地在华尔街从事复杂的证券价值测估工作中得到的。从感情上说,他很羡慕那些信教的人,但认真阅读使他得到的理性认识,又使他对教义持怀疑态度。然而这是一种积极的怀疑,一种基于启蒙运动,受古典犹太教一基督教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的怀疑。他的怀疑形成了他对自己推理能力的越来越足的信心,而这种对一个专业投资者必不可少的信心反过来又支持了他的怀疑态度。   
  “回忆录”这个词是与格雷厄姆所十分重视的文学观相呼应的。他阅读伟大作家的作品会废寝忘食,其中许多都是读原文:荷马、欧里庇得斯、维吉尔、西塞罗、贺拉斯、卢克莱修、塔西陀、卡图卢斯、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培根、弥尔顿、笛卡儿、蒲柏、菲尔丁、吉本、莱辛、麦考莱、席勒、康德、狄更斯、德·昆西、爱米丽·勃朗蒂、丁尼生、尼采、雨果、惠特曼、托尔斯泰、豪斯曼、波德莱尔、易卜生、康拉德、普鲁斯特、卡夫卡、里尔克、斯韦沃以及特别与本书相关的回忆录撰写者,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卢梭、拉罗什富科、夏多布里昂和龚古尔兄弟。显然他的目的是使回忆录的文学性与他的诗歌和剧本一样强。他的回忆录从文学写作上来说是最成功的。他始终对文学、戏剧、歌剧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退休使格雷厄姆有空闲完全投入地去享受这些乐趣。(但是他对视觉艺术没有兴趣,他宁可把时间花在阅读评论上,而不是欣赏油画和雕塑上。他对自然风景也不大感兴趣。)   
  ①关于作者以后年代的生活在詹尼特·洛维《本杰明·格雷厄姆论有价证券投资》(迪尔蓬金融出版社,芝加哥1994年版)中作了充分叙述。——原注   
  不是他完全放弃了金融界,而是他越来越不持偏见,高瞻远瞩地去观察它。他不想比过去赚更多的钱,对个人的金钱收入已看得比较淡泊。而且,当他以前的学生和同事就证券市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