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或者是从小在大巫那里学的道理太多,对天道过于崇敬了么?
阳筠不禁开始反思。
***今天三章,明天继续***(。)
第三二五回 省己身()
看着姚良媛替琰哥儿的悉心筹谋,阳筠忍不住反思己身。
自己对于灭国亡身,是不是太不以为意了?
即便她于死生已经看淡,武承肃也难有活路,瑄哥儿却要怎么办?这一屋子的侍女又当如何?
眼下又多了个乖巧可怜的武存琰,是姚良媛经营多年,只等今日死后相托的。她自己殉国殉情也都罢了,这些人的出路,少不得要好好谋划。
之前教武承肃冷了心,不想一冷至此,连正经事都险些忘了。
阳筠自嘲一笑,似不经意般看了看厅中几人,不知为何忽然来了精神。
几个侍女还是如从前一般用心服侍,站在旁边低眉敛额,十分恭敬平和;瑄哥儿难得上桌,这会儿正十分有兴致地在桌上凑热闹,学着大人的模样规矩坐在那里;而武存琰一直不吭声,只安安静静吃饭。
阳筠暗自庆幸自己及时清醒了过来,否则日后她不定要如何后悔呢。
直到用过了早膳,阳筠也没提姚良媛已死的事。
她虽有心机,却不是在算计稚子之上,如今瞒着不说,不过是因为不知武承肃要如何发丧,不好让武存琰回丽正殿去哭罢了。
约莫半个时辰过后,东宫女眷便陆续过来问安。
因怕年幼受礼折了福寿,平日里阳筠都会教人把瑄哥儿抱下去,今日因琰哥儿的关系,她却将两个孩子都留在了厅上。
众女眷见了,面上惊讶之色竟然难掩。
东宫众人早听闻姚良媛三天两头往八凤殿跑,有意巴结阳筠,又于今日早膳前后听说了姚良媛的死讯,也多半知道姚氏叛逃之事,对武存琰在这里并不意外。
令她们意外的是阳筠竟然愿意收着这个孩子。
于是便有人腹诽,以为阳筠是因琰哥儿乖巧懂事才收着的,先前两个公子是遭她嫌弃才丢给了段良媛。
还有人以为因姚良媛死得太不好,姚氏如今又投了魏国,将有姚氏血脉的武存琰放在别处怕要有祸患,阳筠想放在自己眼前看着以图安心。而若琰哥儿一旦有不妥之处,怕阳筠立即就要下手。
众人心思飞转,脸上自然也露出了几分。
武存琰虽小,却也会看脸色,依稀觉出了这些人的不善来。
果然便如娘亲昨日所言,这世上人心是极古怪的东西,他不过在八凤殿里待了这么一会儿,便惹来这些人许多恶意,只不知为何要如此待他。
武存琰悄悄打量着众人,接着又打量阳筠。
目光才刚落在阳筠脸上,他心里便是一震。
阳筠目光磊落,却又咄咄逼人,她就那么直直地盯着众人,直到她们把目光移开。
想起阳筠早上的教导,武存琰似乎懂了一些。这坦坦荡荡看人,果然比悄悄打量要好。如此想着,武存琰不由得也直了直身子,再看殿内众人时,已没了方才那般忐忑谨慎。
因大家都守着规矩,也知道姚良媛之死不可随意提及,因此不过闲话了半晌,阳筠便教众人散了。
刚一下了八凤殿的台阶,便有人交头接耳起来,说今日早间听闻与方才殿中所见。阳筠留了段良媛说话,对外头这些议论自然一概听不见,便是听见了想来她也不会理睬。
“娘娘打算将琰哥儿养在八凤殿么?”才刚进了内室,段良媛便直言问道,“母家叛逃,生母自尽,这孩子又已懂事了,怕没那么好养的。”
武存琰被阳筠遣人抱走,依旧和瑄哥儿去别处玩去了,此刻并不在内室里。见内室再无旁人,段良媛说话自然也不需要忌讳。
“我瞧着这孩子不错,既然姚良媛有这份心思,我便养着罢。且放在别处我又不放心,放在你那里又实在麻烦了你,竟再无什么妥当的地方了。”阳筠轻叹道,“镇远将军也真是有城府、有胆识,如今看来,怕是一早就谋划好了的。”
分明听出了阳筠话里的不妥之处,段良媛却无心替她纠正,竟只顺着阳筠的话往下说。
“非是我妄言,这姚家的事怕还不是头一份。”段良媛低声道,“先前一家子逃了的鲍启勋听说也是往西走的,只不知究竟去了哪里,魏国朝里也并未听说有这么一号人物。”
“鲍启勋我所知不多,还是给筱儿议亲那会略打听了一番,依稀听说是个有学问的,从前也有些经世治国的本事,后不知怎么,竟将读书人的节操也丢了,做了个人人见弃的谗臣。想是他看出天下将乱,及时跑了也未可知。”阳筠说完摇头,面上虽无不屑神色,却看得出当真十分不解。
段良媛叹了口气。
鲍启勋的旧事她还是听说过一些的,尤其在阳筠入燕一事上,这人作用不小,后阳筱嫁过来,更是鲍启勋出面周旋,随机应变才终可成。见阳筠所知似乎不多,段良媛便将其诸如如何读书进士、如何怀才不遇、如何随波逐流,都大致讲了些给阳筠听。
她不说还好,这么一说,阳筠反倒愈发糊涂了。
这样的人不该一早就盼着乱世,趁机有一番作为、谋些事业么?怎么机会来了,人却落荒而逃呢?
然而鲍启勋终究是个无关紧要的人物,方才不过顺便提起,闲聊几句罢了,眼下有旁的事要说,自然不会揪着“鲍启勋如何如何”不放——随他如何,既不能左右大事,为何遁逃也就不重要了。
可段良媛好好的提起鲍启勋做什么?
阳筠略一思忖,随即明白了过来:这姚家既不是头一份,想必也不会是最后一起叛逃的了。
大燕国人心本就不稳,镇远将军都跑了,育有子嗣、在东宫做良媛的女儿也不要了,可见魏国早有准备一站,连行兵打仗的将军也看好周道昭,其余人怕更想要跑了罢!
如此看来,武岳下旨追杀朱氏的主意并不算错,若不能当机立断,只怕跟让人觉得软弱可欺,一个接一个的都要跑光了。
所谓“以理服人”“宽和仁厚”,在魏国那里或许有用,可助周道昭受揽人心,在被动守江山的武岳这里确实有些行不通。(。)
第三二六回 父母心()
阳筠明白了段良媛的弦外之音,知其怕祸从口出故不敢直言。如今天下大乱,人人自危,连武承肃都忌讳起来,阳筠也不好怪段良媛此刻拐弯抹角。
除了她阳筠之外,或许真就没人如此看轻生死罢?
可若她俩在八凤殿内室里说话都要遮掩,即便再多活几十年,却要时刻这般小心翼翼,又有什么意趣?阳筠心里有些不痛快,话便忽然出了口。
“你可是知道还有何人有此心思么?”阳筠直言问道。
段良媛略一偏头,双眼虚盯着地面,似乎在思索些什么。过了几息工夫,不等阳筠催促相问,她便主动叹气道:
“妾身并不知还有何人,只是听家父说朝上至少有三成的人均有此心,不过是苦于没有门路,不知如何安排西逃,又不知果真逃出去,会不会被周道昭看在眼里,这才没急着逃走罢了。”
“竟有三成”阳筠喃喃道。
虽民心所向早在意料之内,然而连朝上都如此,实在令人始料未及。
这样的局势对燕国太过不利,若果真又逃了几个,究竟是杀还是不杀?阳筠虽不在其位,却也觉得十分无力,不禁跟着为难起来。
“好在前头有奋威将军支撑,这几日听说还打了胜仗,收回两座城来,否则咱们怕真就要一败涂地了。”段良媛说完这话出了会神,蓦地又苦笑道,“姚良媛还真是一死了之,连儿子都托付给了娘娘照管,凡事都不用再操心了。不怕娘娘生气,臣妾还真有几分羡慕她的勇气。”
阳筠听她说得心酸,不觉也跟着心酸起来,她寻思了片刻,将之前心中的一些想法说与段良媛。
“依我看,这姚良媛倒是孝顺,宁愿自己一死,也不苟活于世,免得父兄日后为难。”阳筠面露三分钦佩,正色道,“她当也是为了不拖累了琰哥儿,无论燕国或胜或败,她死了都是有利而无害的。”
说着,阳筠将之前所想的都细细说了,诸如燕国胜琰哥儿可养在八凤殿,燕国败姚将军当存愧疚,或可替琰哥儿谋生路,她都细细议论了一番,末了还不忘替姚良媛其人可惜。
“难得的孝顺,又能为亲子图谋如此深远,平日见她也破英气,偏命苦竟至于此。”阳筠惋惜道。
段良媛也觉得惋惜,可和阳筠一般,她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先前段良媛只想着姚良媛一家子的事,因此无论如何苦想也还是想不通,直到她联系到己身,才终于豁然开朗,知道究竟是哪里不合常理了。
姚将军连发妻、女儿都不顾,会因为女儿自尽,就对只见过数面的外孙心生愧疚之意,故此网开一面么?
定然不会。
既如此,姚良媛为何还一心寻死,而不一早就揭穿父兄的谋划,反而配合着将自己逼死,又巴巴地把独子武存琰送到八凤殿,托给阳筠照管呢?
段良媛并未多想,因心中有疑惑,便直言对阳筠说了。
阳筠先前也觉得事情古怪,只是百思而不得解,亏得身为局外之人的段良媛看得清楚,一语点醒了她。
一旦知道了蹊跷之处,后面的事也就不难想通了。
阳筠越想越是明白,心中也愈发吃惊害怕,却因不好对段良媛明说,不得不装作一副依然不解的模样。因恐段良媛疑心,阳筠甚至与她议论起这其中的诡异来,并不全靠装傻掩盖。
只是无论怎么说,姚良媛的举动终究还是说不通的。二人说到最后,竟还是说姚良媛许只是权衡之下才将孩子托付给阳筠罢了,毕竟作为武氏子孙,东宫长子,武存琰的生路本就十分渺茫。
段良媛被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