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去之时,首先要登记,这个任老三随便编了一个名字和籍贯便混了过去,随后便有人搜身,严禁带兵器进营,任老三也只好把自己的兵器寻了个隐蔽地方,做个记号,偷偷埋了起来,以备日后再来取回。
随后进了难民营,一个房屋里一共二十人,其中一人是班长,进去之后第一天,所有的班长便都被知县叫去训话,回来之后便向大家传达知县大人的要求。
首先,每人每天只有两顿饭,每顿饭只有一碗粥,初次听闻此事的任老三心中颇为不屑,没见过施粥还施得这么吝啬的知县,别的地方赈济难民,都是一日三顿,粥也不限量,这神木县怕是缺粮缺的厉害罢,任老三心中这么想着。
知县还要求,难民们要互相监督,一旦发现有歹徒企图煽动难民,就要立即向守卫难民营的士卒们举报,一旦查实举报为真,便会给予举报人十个馒头的奖励。
任老三听到这个要求,几乎笑掉了大牙,这神木县该有多缺粮啊,十个馒头的奖赏也好意思拿出手?真会有人为了十个馒头而去告密吗?
然而在难民营住了三天之后,任老三就笑不出来了,连续喝了三天稀粥之后,饿的任老三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他只觉得浑身无力,手脚都有点发颤,走路发飘,心中暗叫不好,他目前这个状态连刀恐怕都握不住,现在造反的话,恐怕十个任老三,也打不过外面一个士卒。
别的难民来此只求活命,虽然天天喝粥,是饿了点,但是饿不死人啊,只要每天有粥喝,就能活下去,虽然难民们心中也有不满,但是倒也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任老三看到整个营寨都是走路晃晃悠悠的难民,心中这才知道上了那个笑眯眯的年轻知县的恶当,就这些仿佛一阵大风都能吹倒的难民,就算煽动起来,又能如何?只怕一百士卒,就能将这几千人统统剿灭。
任老三在心中把那个笑面虎知县骂了不下几千几万次,但是也只能在心里骂骂而已,没想到这个年轻知县用心如此险恶,任老三现在绝对百分之百笃定,每天两顿稀粥,绝对是这个年轻知县故意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难民因为吃不饱,而丧失战斗力,没想到自己居然也着了他的道,如今自己手无提刀之力,就算能煽动难民成功,估计也是个惨败的下场。
眼看任务无法完成,任老三便打算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谁知这难民营进来容易,出去却难,这位知县要求,难民营只能进,不能出,没有他的命令,谁也出不去,得知这个规定后,任老三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任老三的一个部下,实在忍受不了现在这种每天两顿稀粥的生活了,铤而走险,大着胆子,企图诱惑跟自己一个房屋的其他人起来造反,结果第二天,任老三便看着几个士卒从那房屋里,把自己那个部下拖了出来,不知带往何处去了,随后便看到有个难民欢天喜地地抱着十个馒头走了回来,看着那些雪白的馒头,从前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任老三,发现自己竟然流出了口水……
任老三才明白自己算是栽在这里了,这位知县是个狠人,这次神木之行,自己好像是来错了……
第一百六十章陈国宝的想法()
眼看涌入神木的难民越来越多,在周边府县的官员眼里,有人认为赵无忌好大喜功,邀买人心;也有的认为他妇人之仁,不忍下手,其实早就该以雷霆手段驱散流民的;也有人认为他是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还有像范仲平这样的,一面暗自庆幸自己早早把流民驱赶走了,去了一个大麻烦,一面又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等着看赵无忌笑话的。
赵无忌目前面临的处境,陈国宝很清楚,所以他也很着急,一万人每天消耗的粮食是个巨大的数量,即使仅仅是每人两顿稀粥。
西北连年旱灾,本来就属于缺粮之地,如今还没到三月,最早的一批新粮上市,最快也得六七月,在这之前,粮食只会越来越紧缺。
赵无忌手头粮食并不算少,但是支出粮食的地方也多,首先他要保证神木县的限价粮食供应,这是他的根本,万万不能中断的。
其次,赵无忌最近和蒙古林丹汗的察哈尔部也达成了战马换粮食的协议,以六万石粮食,换取两千匹蒙古战马,这样算下来,又少了六万石粮。
林丹汗部如今缺粮缺的厉害,面临的局势比神木县还要严峻,据贵奇恰所言,近期已经有蒙古部落因缺粮而饿死人的事情发生了,以粮食换战马,倒还真不是赵无忌有多需要这些战马,赵无忌最重要的目的是,以供应林丹汗部粮食,来避免林丹汗因缺粮而孤注一掷袭击大明。
若是林丹汗部落缺粮缺的狠了,必然会外出劫掠粮草,林丹汗打不过后金,那他只能把主意打到大明百姓的身上了,虽然赵无忌不惧蒙古人,但是能在谈判桌上解决的问题,为何要在战场上争个高低呢?
粮食换战马,则大明、蒙古双方都有利可图,若是真正爆发起战争,林丹汗一旦入侵,大明境内的百姓必然会遭受兵灾,而赵无忌若是全力在战场上对付林丹汗,那他又哪里有精力和人力去种植他的土豆和红薯呢?
所以粮食换战马,势在必行,也不容中断,否则林丹汗狗急跳墙,大举入侵大明的话,最终必然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而无论是大明还是蒙古,都承受不起这样沉重的代价,只能白白便宜了皇太极。
所以实际上,赵无忌手头真正能用在难民身上的粮食,其实是不多的,在陈国宝看来,这一万人就是个巨大的负担,大人如果不能当机立断,尽早解决难民问题的话,早晚会被这些人给拖垮的。
陈国宝是孤儿出身,出身寒微,如今他担任乡勇队的把总,待到赵无忌四千人募兵计划的完成,他就会是带兵千人的军将,官职上大概类似官军的千总一职,而对于他来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固然离不开他自己的刻苦和努力,也和赵无忌对他的提携和培养是有很大关系的。
所以赵无忌对陈国宝来说,既是难得的师长,也是有知遇之恩的上官,是以陈国宝一向对赵无忌忠心耿耿,绝无二话。
如今赵无忌面临难民问题的困境,陈国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前几天赵无忌召集手下商讨难民之事时,陈国宝便再度提出驱赶难民的计划。
陈国宝向赵无忌进言,既然难民中混有张献忠的探子,那正可以此为由头,首先把混在其中的探子抓出来,找不到的话便胡乱抓几个难民,然后用难民中混有奸细,企图聚众谋反的理由,将难民驱赶到别的地方,分散开来。
如此一来,哪怕只能驱赶六七千人离开,那剩下二三千人,神木县便也负担的起了,困扰大人的问题,也便得到解决了。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别人抓不住把柄,首先难民中确实混有奸细,其次一万多难民一旦群起造反,这责任谁也承担不起,所以将这些难民分散开来,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只是陈国宝的建议,当场就被赵无忌给拒绝了,理由是这些都是大明的百姓,驱赶他们去外地,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路,此举虽然官面上看来无可厚非,然而从情理上,却是万万不可。
只是赵无忌虽然否决了陈国宝的提议,但是其他人却也提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了,于是这次会议也是无果而终。
陈国宝事后想来想去,仍是觉得只有自己的方法才是上上之策,但是大人为什么不同意呢,他思索良久,最后终于自觉领会了赵无忌的意思,大人是要做大事的人,官声最为紧要,驱赶难民,会使大人失去民心,而这是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只是最近赵无忌的举动越来越反常了,前些日子他每天都要去一遍难民营,查看难民营的情况,了解新增难民的数量,如今随着难民数目的不断增多,他慢慢地已经不去那里了,而改为天天去张堡的火枪训练场,跟那些火枪兵一起,训练枪法,尤其是最近这两天,他不但不去难民营,连新增难民的数目都不问了。
俗话说主辱臣死,赵无忌的表现,看在陈国宝眼里,他也替赵无忌着急,从内心深处希望自己能替赵无忌分忧,只是他也想不出什么别的刚好的办法来解决此事了。
陈国宝最终还是想明白了,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既然大人要保持自己爱民如子的形象,那这个恶人,只能自己去当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大人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终于有一天,他便在赵无忌观看火枪兵射击的时候,在旁边说道:“大人,今天一早我去难民营了。”
赵无忌轻描淡写的哦了一声,似乎并没有听进去他的话。
陈国宝微微叹了口气,又说道:“大人,我今早去看,流民营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万三千人了,你看是不是。。。。”
赵无忌转过头,看着他,说道:“啊,已经来了这么多人了啊?”他皱起眉头想了想,自言自语地说道:“也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了啊。”
陈国宝立刻正色说道:“请大人放心,所有干系,陈国宝一力担之,一定做得干干净净,绝不会连累大人的,末将现在就去集合兵马!”
赵无忌奇怪地看着他,说道:“嗯?集合兵马?你想做什么?”
第一百六十一章同僚来访()
陈国宝看着赵无忌,眼中已有泪光闪烁,“大人,属下这条命全赖大人所赐,没有大人,陈国宝早已变成南京城外的孤魂野鬼,眼下难民越来越多,县内的粮食已经供他们吃不了几天了,属下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也知道主辱臣死,知恩图报的道理,为今之计,属下愿当这恶人,率一部兵马,以流民作乱为由,驱散这些流民至他处,所有恶名,国宝一身当之,事后任凭大人处置,属下绝不会说半个不字!”
“啊?”赵无忌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