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承恩说道:“启禀皇上,据说此物叫眼镜,边上两条腿架在耳朵上,两个镜片置于双眼之前,专门给眼力下降的人用的。”

    崇祯哦了一声,拿起这幅眼镜端详了半天,只见镜片晶莹剔透,镜架制作精美,堪称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于是便摸索着想把这眼镜套上去,王承恩急忙上前帮忙,不一会便帮崇祯皇帝戴上了眼镜。

    崇祯平时白天上朝与群臣商议大事,晚上批阅奏折,时间长了,用眼过度,有点近视眼了,有时离的远了,便看不清人,此刻戴上眼镜,瞬间发现周遭事物变得清晰了很多,连王承恩那苍老的脸上的皱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崇祯又惊又喜,说道:“果真神奇,太神奇了。”

    崇祯皇帝赞叹了一会,这眼镜戴上他便舍不得摘下来了,四处看来看去,时不时还用放大镜照照,就像个刚刚得到心爱玩具的小孩子一般。

    崇祯皇帝欢喜了一会,便对王承恩说道:“魏国公忠心体国,一片赤诚,朕知道了,能像魏国公这样一心考虑着朕的大臣,如今也不多了。”

    王承恩连忙称是,崇祯戴上眼镜之后,视力好了很多,他突然发现放大镜的柄上还有几个小字,他仔细看去,只见上面用小楷端端正正地刻着两个字‘庆记’,看来这是放大镜的制作方的名号。

    王承恩发现皇帝在看那两个字,就在一旁说道:“这眼镜和放大镜都是南京城内一家名唤庆记的店铺所出品,据说魏国公在店里也有股份。”

    崇祯哈哈一笑:“没想到魏国公手下也有能人,一般人可想不出来这眼镜和放大镜。”

    王承恩想了想,说道:“老臣听说,这庆记的最大股东是南京城内一个秀才,唤做赵无忌,此人号称江南第一才子,才华高绝,春江花月夜和人生若此如初见也是他所做。”

第八十一章简在帝心() 
王承恩一提春江花月夜,崇祯便晓得了,当即说道:“原来是他,也只有这样的大才,才能发明出这等神奇之物,对了,不知应天府今年的乡试结果如何?这个赵秀才如此了得,就是中了解元,朕也不会觉得惊奇。”

    王承恩脸上的神色甚是精彩,露出一副想笑而又不敢笑的神情,崇祯察觉有异,奇怪地看了王承恩一眼:“怎么?莫非他竟然名落孙山吗?”

    王承恩想了想,说道:“说起来,这倒也算是南京城内的一件大事呢,皇上天天日理万机,这事老臣便没有和皇上说。”

    崇祯说道:“哦?你且快说,到底怎么回事?”

    王承恩说道:“启禀皇上,这赵无忌他没有参加乡试,他说我朝的八股文选士,选不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所以这次乡试,他没有参加,也就没有名次。”

    听闻此言,崇祯皇帝一拍桌子,猛地站起:“你说什么?他竟然这么说!”

    王承恩低眉顺眼,眼光看着地上说道:“据传这是他的原话。”

    崇祯皇帝站着想了一会,脸上阴晴不定,最后才缓缓坐下,说道:“他说的其实也没错,朕也是这么想的……”

    王承恩听了皇帝这话,吃了一惊,一个趔趄,差点没摔倒,他仍旧没有抬头,看着地面说道:“原来皇上是这么想的啊。”

    崇祯自小饱读史书,古代的列位伟大帝王,得到贤臣的辅佐,开启太平盛世的事迹,让他向往不已,同时他又自视甚高,历代皇帝里,除了尧舜,其他皇帝他都有些不放在眼里。

    据说曾经有大臣拍他的马屁,将他比作文景之治中的汉文帝,本来以为这马屁拍的恰到好处,没想到却惹得崇祯怫然不悦,原来崇祯认为汉文帝在历代皇帝里,只能算是中上,这样的皇帝怎么能跟自己相提并论呢?崇祯的自负,可见一斑。

    崇祯前面的皇帝,比如万历,曾有连续二十八年不上朝的记录,而崇祯以尧舜自比,其勤奋的程度,在明朝历代皇帝里,都是罕见的。

    比如说“日讲”,这是由有名的学者,每天为皇帝讲授四书五经等经史著作,然而历代的皇帝,都不重视这个,有的皇帝甚至一次都没参加过,只有崇祯,在他担任皇帝的这些年里,次次不落,坚持每天参加、学习。

    虽然崇祯如此勤奋,然而这大明的国事,却一天天地糜烂了起来,崇祯皇帝思前想后,最终得出结论,君是明君,然而臣却不是贤臣,古代明君皆有贤臣辅佐,方能开辟太平盛世,建立不世功业,而自己虽然是明君,身边却无贤臣辅佐,助力不足,这才导致如今国内的种种乱象产生。

    他担任皇帝的第一年,就把首席内阁大学士换了四次,因为他惊讶的发现,身边诸臣,都是碌碌无为的庸俗之辈,像张良,陈平,霍去病,卫青那样的能臣大将,竟然是一个都无。

    就拿那个曾经的首辅周道登来说吧,看似学富五车,满腹才华,实际反应迟钝,凡事只知唯唯诺诺,曾经有一次,崇祯问他,为什么宰相要用读书人,结果周道登回答道,这个问题,他需要回去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让崇祯对其极为失望。

    崇祯皇帝的勤奋程度在历代大明君王中是名列前茅的,同样,他更换官员的频繁程度,也是极为罕见的,在他看来,正是这些官员平庸之辈太多,自己才不得不反复任用,考察官员,以期待能从中发掘出能力强的干才。

    时间长了,崇祯没有发掘出太多的贤才,他这才开始反思,而赵无忌说的八股取士,选不出真正的贤才,却正好说中了他的心思,常言道国难思良将,如今恰逢用人之际,崇祯皇帝不由得动了念头,是否自己也该放宽范围,不拘一格地选用,使用人才?

    就像这赵无忌,号称江南第一才子,他的诗词,崇祯也是极为欣赏的,又发明了这眼镜和放大镜,这样的人既有才学,又能实干,听说还曾带头安置难民,十分得力,不就是自己所期盼的贤才吗。

    想到这里,崇祯就对王承恩说道:“大伴,通知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让他密切关注南京赵无忌,这个人,朕很看好,让他替朕盯着点赵无忌,将来朕是要大用他的。”

    王承恩暗暗羡慕赵无忌,这么年轻的秀才,连功名都没有,就已经简入帝心,被皇帝所看重,看来此人前途不可限量,他当即便答应下来。

    时间慢慢流逝,转眼间,已经到了八月金秋,这是农民们最幸福的季节,他们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如今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赵无忌来到种植红薯和地瓜的田间,看着地里的一片茂盛的绿色,心里有些激动,自从来到大明以来,这两年来,他一直在等待这个时刻,等待这地瓜和红薯丰收的季节。

    赵无忌的策略就是以红薯和地瓜的高产,来打动崇祯,并凭着进献这两个高产作物的功劳,向崇祯争取一个进身之阶,他穿越时带来的地瓜和红薯数目有限,而要打动崇祯,就必须要向他证明在大规模的种植下,这两种作物仍然能够高产。

    所以这两年来,他利用手头这几个土豆和红薯为种子,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如此一步步地慢慢扩大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如今他手头,已经种植有两亩土豆,四亩红薯,已经到了在世人面前揭开这两种作物的面纱的时候了。

    李守财走在田里,随意寻了一株土豆,便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把土豆从地里刨了出来,交给顾炎武称量,随后便走进红薯地里,又挑了一株红薯,开始挖掘地下的果实。

    顾炎武称量了收获的土豆之后,看向赵无忌,说道:“公子,这一个植株,收获了十五斤半土豆,这么算下来的话……”他皱眉估算了一下,才说道:“亩产一千五六百斤左右。”

第八十二章收获的季节() 
不多久李守财又把红薯也拿了过来,顾炎武称量之后,给红薯的亩产估算为两千一二百斤。

    宋应星摸着胡子连连点头:“幸甚,我大明百姓有救了,这红薯和土豆,必将成为安定我大明的利器。”

    夏允彝在旁边问道:“赵公子,这土豆和红薯亩产量虽然很高,不知是否能在西北种植推广?要知道江南的粮食收成尚可,如今我大明主要是西北缺粮。”

    陈圆圆在一旁说道:“江南号称鱼米之乡,向来不缺少粮食,既然西北缺粮,何不直接从江南调粮过去?”

    宋应星呵呵一笑:“圆圆夫人有所不知,陆路运粮,成本极高,运粮之人路上也需要吃饭的,如果路途太远,只怕还没到了地方,粮草在半路上就已经吃完了。”

    “是以如今运粮多走水路,水运速度快,路上耗粮比陆路略少,不过西北一代水路也不多,所以如果运江南之粮去西北,十斤粮食最后能有一斤到达,就算不错了,划不来的。”

    陈圆圆这才恍然大悟,赵无忌也微微点头,如今的大明,既没有后世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也没有那茂密的铁路网,粮食的运输全靠人力,确实成本很高,长期从江南往大明西北运粮,不现实。

    夏允彝继续说道:“所以最好是能在西北种植这两种作物,才是上上之策,不知这两种作物能否在西北也有如此高产。”

    赵无忌说道:“这个夏先生可以放心,这两种作物生长时需要的水量并不多,即使是在西北干旱地区,也能生存,纵然旱季,只需井水灌溉,也能保持如此产量。”

    夏允彝这才放心,对赵无忌拱手说道:“若是这土豆和红薯真的能在西北成功种植,公子仅仅以此一项,便可青史留名!夏某能与公子共事,与有荣焉!”

    听了夏允彝所言,在场众人都觉得精神一震,面前这几亩地粮食,也许正在创造历史,这一刻,也许将会永载史册。

    顾炎武也觉得与有荣焉,他蹲下身子,看着地上的红薯和土豆,随手拿起一个土豆,在手里掂量了一下,端详了一阵,这才抬头问道:“公子,这两种作物如何食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