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乔有些不服气地看了赵无忌一眼,似是想说些什么,但最终她还是忍下来去了,“那您的意思是?”

    “商谈这种事,起码也要两三名董事,或是你们的总督大人亲自前来罢?”赵无忌淡淡说道,“乔小姐,您要知道,这可是涉及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两银子的生意。”

    “那,好吧。”乔沉默了一会,终于有些泄气地说道,“既然如此,我会把这里的情况,向公司禀报的,请公司尽快派人前来这里,和大人商谈此事。”

    “两个月后,我还会再次前来钦州,听说伯爵大人也是商业上的奇才,不知您觉得我带来一些什么样的货物,会比较受欢迎呢?”

    “只要贵公司的商品质量好,价格实惠,就不怕没有销路,我给您一个小小的建议,不要来大明贩卖棉布,此外,本官比较喜欢硝石和铜这两种商品,乔小姐如果能多带些硝石和来,您在这里一定会非常受欢迎的。”

    乔皱了皱眉,看了赵无忌一眼,“硝石的话,印度有很多,至于铜矿,我们在印度很少发现。”

    “倭国不是有很多铜么?”赵无忌不动声色地问道。

    乔叹了一口气,望着赵无忌幽幽说道:“自去岁开始,倭国实施闭关锁国之策,只有大明以及荷兰的船只获得许可,可以自由进出,大人若是想要倭国的铜,只能去寻郑芝龙,或是德弗里斯想一想办法。”

    赵无忌听了,顿时便有些失望,心想这事却有些麻烦。

第七百二十二章京城来信() 
“大人求购铜,莫非是想要铸钱?”乔走后,夏允彝望着赵无忌问道。

    赵无忌点了点头,“本官确有此意,不过,如今条件尚不成熟,此事却是着急不得。”

    此时大明官方是明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钱的,但是民间私自铸钱的风气依旧是屡禁不绝,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

    首先铜钱是一种货币,官方在市场上应该投放多少货币,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货币太多,会造成通货膨胀,具体就表现在钱不值钱了,钱毛了,通货膨胀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货币太少也不行,这就是俗称的通货紧缩,表现形势就是市面上的货币不足,在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情况下,货币有没有都无所谓,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不足,会影响到商品的正常交易,很多地区缺乏货币用来购买商品。

    所以在后世,专门有各国的央行,来负责控制货币投放的具体数目,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大明,从皇帝到官员,都认识不到货币发行的科学性,明朝的铜钱发行基本取决于朝廷手中有多少铜材,铜材多,就多铸造一些铜钱,铜材少,就少造一些钱。

    但是由于大明的铜矿一直比较稀缺,所以实际上,市场上的铜钱数量始终不足,在旺盛的商品交换需求下,缺乏铜钱的老百姓们,不得不开始私自铸钱,并慢慢地形成了风气。

    而大明官方对于货币的重要性认识不深,以及市面上流通的铜钱确实不足,所以对私自铸钱的打击并不严厉,有些地方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比如在福建一带的郑芝龙,利用他和倭国的关系,获得了大量的铜材,于是便自己私自铸钱,从中获利不菲。

    来自后世的赵无忌,对于货币的认识,远远超过这个时代的所有人,所以在钱庄建成后,他很自然地便打起了铸钱的主意。

    赵无忌凝神沉思了很久,也没想到广西哪里有铜矿,,没有铜矿,就没法铸钱,老百姓只认铜钱,要么就是银子,于是赵无忌也只得悻悻作罢。

    “夏先生,如今手头还有多少资金?”赵无忌看向夏允彝问道。

    夏允彝略一沉吟,便扳着手指开始给赵无忌算账,“飞马岭的五千民夫,本月工钱已下发,每人一两银子,共计白银五千两,两千士卒饷银约五千两,此外建设工坊所需的建筑材料,如圆木,青石等,约白银三千两已提前给付,本月购买粮食六千石,供士卒及民夫食用,花费白银三千两,如今大人手头还有四万三千两银子。”

    赵无忌点了点头,四万两银子看着很多,但花钱用钱的地方更多,况且还有山东一地的数万百姓也将陆陆续续地到达,工坊这边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资金方面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在飞马岭,赵无忌首先建设的是水泥工坊,不但投入大,并且短期内无法赚钱,因为生产出来的水泥,都要投入到其他工坊和道路的修建上去。

    随后是纺织工坊,由于纺织工坊赵无忌准备走薄利多销的道路,再加上即将到来的印度布的竞争,可以想象短期内,纺织工坊也不会有太多盈利。

    玻璃工坊倒是赚钱多,但玻璃工坊无法像纺织工坊那样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考虑到印度布肯定会对本地的织工和布商造成冲击,所以为了社会的稳定,创造就业机会,玻璃工坊是注定要推迟到纺织工坊建设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建造的。

    两人正商议间,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嚣之声,片刻之后,一名身披甲胄的将领匆匆来到客厅,见到赵无忌后,倒头便拜,道:“末将杨延虎,见过大人。”

    杨延虎是赵无忌当初在神木时招收的部将,他是神木杨家城人,先祖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杨业杨令公,祖传的杨家刀法出神入化,杨延虎为人也颇为精明,胸有韬略。

    在赵无忌离开西北后,杨延虎一直率军驻扎在塞外草原上,赵无忌此番南下广西之时,派遣韩林前往西北,接替杨延虎,而将杨延虎调回了自己的身边。

    韩林跟了赵无忌很久,始终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赵无忌将他调去塞外,也有磨炼他的意思。

    此刻见到杨延虎赶到广西,赵无忌心中也是欣喜不已,当即快步上前,便把他扶了起来,“杨将军一路辛苦了,本官却是没想到,你居然能后发先至,国宝,韩勇二人可都还在路上呢。”

    杨延虎起身抱拳说道:“当日西北一别,已有三四年间,今日见到大人,风采更胜往昔,末将心中喜不自胜,那日末将接到大人的调令后,不敢怠慢,当即率三十亲卫,星夜兼程,赶往青州府,没想到大人早已乘船南下,末将在青州府,却见到了杜百户。”

    杨延虎原本曾在杜红儿手下效力过一段时间,此刻听杨延虎提起杜红儿,赵无忌便急忙问道:“杜百户找你,可是有事?”

    杜红儿作为赵无忌的情报总管,平时行事神秘低调,深居简出,一向踪迹不定,除非是她主动现身,否则别人想找到她,千难万难。

    听得赵无忌发问,杨延虎急忙从怀中掏出一份书信,用双手拿着,恭恭敬敬地递给了赵无忌,“杜百户让末将把这封信速速送给大人,据杜百户说,这封信非常重要,是以末将不敢耽搁,便匆忙上路,轻车简从,一路急行来到此地。”

    赵无忌接过信来,对杨延虎做了个手势,示意他一旁坐下,然后自己才坐了下来,拿起信封细细端详。

    只见信封上写了“钦州伯亲启”五个字,并无落款,再细看去,赵无忌发现信封上的火漆完好未损,证明信件并没有被人看过,虽然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是既然杜红儿这么郑重其事地把信件交给杨延虎亲自送来,说明这封信一定很重要。

    赵无忌撕开信封,从中取出信纸,细细观看,这封信他看得很认真,足足一盏茶功夫,方才看完。

    看完之后,赵无忌低下头去,伸手揉了揉太阳穴,凝神半晌,方才命人取来火盆,将信件扔了进去,熊熊火光之中,白色的信件不断燃烧,扭曲变形,很快便化为一片黑灰。

    夏允彝在一旁出声问道:“杨将军亲自送来的信件,想必是十分重要。”

    赵无忌嗯了一声,“是宫中的李公公写给本官的,通商口岸的事情,皇上已经同意了,宣旨的钦差如今正在路上,皇上命本官全权负责此事的筹办,并且也答应了本官的请求,陈子龙将会出任钦州知州,接替田仰,连元也会前来此地,接替陈卿的安远知县一职。”

第七百二十三章乱世之像() 
“李公公还在信中说道,清军围攻锦州甚急,皇上已命蓟辽总督洪承畴洪大人,集合九边众将,前去与满清决战,为锦州解围,此外,为海贸方便计,皇上许可本官在钦州府便宜行事。”

    听了赵无忌的话,夏允彝顿时大喜,“既有皇上的授权,大人实施海贸之事则更是名正言顺。”

    赵无忌点了点头,“钦州府这边,短期并无大碍,本官所担心的,乃在辽东,鞑子出兵锦州,来者不善,只怕鞑酋是存了在锦州与我军主力决战的心思。”

    杨延虎在一旁笑道:“鞑酋皇太极也是个欺软怕硬之辈,专挑大人南下广西,无暇北顾之际来与我军决战,却也可笑,”杨延虎一面说着,一面又取出一份书信,上前递给赵无忌,“大人,这封信乃是杜百户写给大人的。”

    赵无忌接过信,只见信封之上,正是杜红儿那娟秀的笔迹,他随即撕开信封,取了信笺,打开来看。

    “赵大人钧鉴:

    不知不觉间,大人南下已有数月,红儿独自留守北方,满眼所见,尽是触目惊心之事,红儿虽是女流,却也曾听闻,所谓‘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大人南下不过数月,各地噩耗却已纷纷而来,各种妖孽之事,层出不穷。

    今岁五月,苏州,松江,湖州三府大水,水势骤然发作,无数堤岸崩溃,房屋皆倒,民众死伤惨重,米价飞腾,难民不得食也,不得不食用草根树皮,更有强梁之徒趁火打劫作乱,百姓不满,民意汹汹。

    山西蒲州府大饥,树皮草根被民众食用殆尽,百姓饿死者不胜其数,官府于城外掘坑掩埋死者,竟有无数人争相前去,割食死者之肉充饥,甚至更有父子,夫妻相食者。

    山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