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如今又没凭没据的……。
“张亚像来稳重,若不然也不可能入的了于乔你的双目。”
刘健淡淡开口,于乔是谢迁的字,他们之间,从来都是以字相称的。
“或许,张亚只是为了稳妥……。”
其实,说完这话,刘健面上神色不变,心里却是苦笑了起来,一个小小的湖州府,这是准备先后让两个内阁大学士在上面丢一次颜面啊。
先是李东阳,后是谢迁看中的官员。
“好了,此事暂且不提了,等湖州府的案子在京城复审的时候,一切应该都能明白的。”
谢迁叹了口气,只不过嘴角带着丝苦笑,道:“只不过,不管张亚是为了稳妥还是如何,他在湖州府的行为都有些欠妥,他的官职暂时还是如此吧。”
谢迁这么说,其一,自然是因为他说的这些是实情,其二,其实也是在护着张亚,关于张亚的情况,就此打住,也别深究了。
毕竟,只要是明眼人,就此都能看出张亚肯定是和湖州府那边有什么猫腻的,所谓稳妥,只不过是顾忌颜面所说的话罢了。
第121章 夸奖()
“好了,张亚的事情,暂且不提,或者是曾毅多心,也不能因为他信里的几句话,就决定了张亚的前程不是?”
李东阳笑着开口,算是给这事打住了,这事,刘健别看是内阁首辅,可却偏偏不好说话的。
由李东阳开口这么说,自然是最为合适的了,李东阳其实这也是为曾毅好,免得真是因为曾毅多心,而耽误了张亚的前程,若是如此,那就等于是给他这个未来的弟子树立了一个敌人。
“湖州府的案子,老夫以为是要严查,彻查。”
李东阳开口,率先表了一个态度,道:“这事必须要尽快做出决定,湖州府那边来送信的,还在老夫府上候着呢。”
倒不是曾毅那边有多重的地位,而是湖州府的案子不能拖。
“恩。”
“当如此。”
刘健和谢迁纷纷表态,全都认同李东阳的这个决定。
“去面圣吧。”
刘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这种事情,他们内阁只能是先统一意见,然后在让陛下做决定。
“你去吧,我就不去了。”
“今个公务……。”
李东阳和谢迁两人全都找了个借口,继续留在内阁,毕竟这事他们两个多少都牵扯了进去一些,这也算是避嫌了。
“你们两个老家伙啊!”
刘健笑着,一手朝着李东阳和谢迁指了指,他岂会不明白这两个老家伙的心思。
不过,刘健也没勉强,这事他自己一个人去面圣也成,毕竟内阁这边已经表了态度了,到了陛下那边,其实也就是看陛下什么意思了。
御书房。
自从登基之后,当今圣上一直都勤于朝政,平日里多数时间都是在处理朝政等的,对于朝廷重臣的求见,尤其是内阁诸位大学士的求见,更是从来都没有拖延过的。
所以,刘健只是让内侍通禀了一声,之后没多大一会,就被带进了御书房。
“给先生赐坐。”
弘治坐在龙书案后,吩咐殿内的内侍给刘健赐坐。
弘治向来十分尊重内阁大学士,对他们都是以先生相称呼的,这估计也是明朝君臣之间相处最为和睦的一个时期了。
刘健先生拜谢了弘治的赐坐,君上待臣子和善,作为臣子的,更不能失了礼节。
之后,刘健方才坐下,然后从袖子中拿出了曾毅给李东阳送来的两封书信,让内侍呈送给了弘治皇帝。
按理说,书信是私人的,但是,这书信的内容倒是并没有不可见人的地方,而且,言语间颇为有些请教的意味,既然李东阳同意了,那也就没什么了。
而且,在刘健看来,曾毅这封书信,换个尊称,换成奏折的表,就可以当成是奏折了。
也因为此,刘健心里倒是对曾毅多了几分的欣赏之色,这才是真正的稳重,不会什么事动不动都直接上奏折,让内阁被动。
弘治看完书信之后的脸色,阴沉的吓人,和内阁诸位大学士看完这两封信以后的脸色一模一样。
“湖州府。”
弘治深吸了口气:“归安县。”
“好啊,好啊。”
“这是准备让朕的大好百姓全都吃生食不成?”
很显然,弘治对于所谓的开锅税等等十分的震怒。
“这湖州府,倒是成了藏污纳垢之所了。”
“湖州五县一州,若是按这书信上所言,也就只有一县一州算是好的了。”
弘治言语间颇为的自嘲,毕竟他一直以来都认为他算是个勤政爱民的皇帝了,根本就想不到竟然还会有这等事情出现。
虽说曾毅在信里言辞间也没有确保湖州府剩下的那一县一州的官员就真的十分廉洁,只是言说从他大致了解而严,还算不错。
但是,在这个时候,弘治还是会下意识的认定这一县一州十分的廉洁,若不然,整个湖州府的官员岂不是要全都换了?
“先生以为如何?”
闭目沉思了一会,弘治缓缓开口,声音沉闷,显然是忍着心里的怒火的。
“臣和于乔及宾之商议的是要严查此事。”
“虽说此或许会丢了朝廷颜面,但是却可以起到威慑作用,让天下官员瞧一瞧,心生畏惧,同时,也能安抚民心。”
刘健把刚才内阁商议的结果说了出来,其实,他们商议的时候,有些话没有说出来,但是,还是都是考虑进去了的。
比如,这案子或许会让朝廷丢了颜面,但是,只会让朝廷百官丢了颜面,或者说是朝廷丢了威严。
但是,一旦彻查,百姓们只会高呼吾皇圣命,只会认为查出此案的曾毅是清官。
所以,这案子对于当今圣上,其实是不会有任何坏的影响的。
停顿了一下,刘健看着陷入沉思的弘治皇帝,小声道:“只是,那曾毅虽手持圣旨,可却只能彻查修桥一案。”
“若要彻查湖州府的案子,还要陛下……且他并无什么经验……内阁商议的结果是……全都押送回京,由京城这边复审。”
刘健把在内阁商议的始末全都说了一遍。
弘治原本满是愤怒的脸上此时倒是露出了一丝欣慰之色:“这曾毅倒是不错,在京城的时候,虽说是小打小闹,可也算是查出了东宫的案子。”
“且,其品行端正,倒是个不错的人才。”
“如今离了京城,竟然还能有此番能耐,已经着实不错了。”
“若让他细查此案,着实有些难为他了……。”
“照儿倒是也有了几分看人的能耐了……。”
原本,刘健还是单纯以为当今圣上只是对曾毅的欣赏,可听完最后一句话,才算是彻底明白了,感情之前夸曾毅的话,全都是为了最后一句话做铺垫。
总结弘治刚才的这么多夸曾毅的话,其实就一个意思,太子有作为储君该有的识人只能了,瞧瞧他非要来的这个伴读,虽说大病一场忘了许多的学识,可是,单是如今剩下的这些个能耐,朝中又有几人能够相提并论的。
除去朝中那些老臣,那些个初入朝堂的官员,又有几个能有曾毅这般让人满意的?
还是太子有识人之能啊!
第122章 推的一干二净()
“曾大人,你就这么无凭无据的把湖州知府给软禁了,传出去,怕是不好吧?”
湖州府知府衙门,御史张亚看着站在后院亭子下的曾毅,声音中带着一丝的担忧之色。
“那依着张御史的意思呢?”
曾毅笑眯眯的看着张亚,言辞间满是尊敬之色,绝对听不出什么不满的语气:“依着张御史而言,该当如何处置才好?”
张亚楞了一下,很显然,他没想到曾毅会这么问他,虽然这个反问很正常,但是,毕竟曾毅是钦差。
虽说他张亚也是从京城来的不假,可却并无圣旨在手,甚至,可以说他只是内阁指派而来的,比起曾毅的身份,肯定是不如的。
但是,张亚到底为官多年,曾毅的反问虽然让他有些吃惊,但是还是笑着道:“其实,大人您若是想要继续软禁他,只需要查出切实的罪证即可。”
“若不然,仅凭是一些所谓的口供,怕是不好定罪一个知府。”
“毕竟知府管辖一府,不比知县,可是不能轻易就动了的。”
“尤其是湖州府如今这情况,两个知县被关押,归安县那边的百姓前来告状,如今还留在城内。”
“如今安吉州的知州也离了辖境,在这边呆着,湖州府的情况原本就不稳,这在软禁了知府,着实是有些不妥的。”
张亚倒是会说话,先是暗示曾毅没有真凭实据,仅凭所谓口供就软禁一个知府,是大为不妥的。
而后,又说了湖州府如今的情况,曾毅这些个举动让湖州府动荡不安。
可以说,张亚这是给曾毅挖坑呢。
原本,曾毅来查案的,湖州府如今的局面也是湖州府当地官员自己原因才造成的,可到了张亚这里,就成了曾毅的原因了。
曾毅倒是也不恼怒,只是笑着,道:“张御史言之有理。”
说完这话,瞧着张亚脸上闪过的一丝喜色,不过,这喜色只是一闪即逝,若非曾毅早就仔细的盯着他,根本就不可能发现的。
“此事其实也简单。”
张亚开口道:“只要查出真凭实据来,在拿人,就没人能说什么。”
“或者,先把知府放出来,派人盯着他就行了。”
“如此一来,最起码湖州府的局面也不会慌乱下去,等处置了下面的县官之后,稳定了大局,在动知府也不迟。”
“这是稳妥之法。”
张亚说完这话,方才笑着道:“当然,这些都是下官所想罢了,具体如何处置,还要钦差大人您亲自决定。”
张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