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时代之死人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朱以海在绍兴的屁股还没有捂热,一封来自崇明的书信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七月初,江阴大捷的消息终于经苏州、嘉兴传到了浙东,江阴出了个高字营,杀得鞑子屁滚尿流的歌谣随即而来。因为有击溃刘良佐数万人马、歼灭一千满清白甲兵的骄人战绩,作为高字营的首领高旭已经被传得神乎其神,几乎是传成了能撒豆成兵。人们对于高旭极为好奇,难以想像他能在短短的时日之内取得如此瞩目的战绩。

    接着,高旭创建的同盟会又风靡一时,从常州、苏州、松江三府沿着京杭大运河这条大动脉卷集到浙江各地。的确,在这个留发不留头的时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极具煽动性。

    关于那高旭的话题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义阳王被驱逐出崇明之后,他流亡到浙东,企图想得到浙东官绅们的支持,但他在崇明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人无语。他竟然强抢那声势如日中天的高旭的未婚妻,又是名臣沈廷扬的爱女,这种好色作风着实让人痛恨。因为去年蛤蟆天子弘光称帝之后,第一步就是大选秀女,充实后宫。再说,这个义阳王名声极差,浙东官绅哪能奉他为主。

    正因为高旭的威名,以及沈廷扬的声望,当张国维收到沈廷扬的亲笔书信之后,不敢等闲视之,立即召集朱大典、钱肃乐、郑遵谦、方国安、王之仁、张名振、熊汝霖等人商议。

    沈廷扬的书信中强调如果唐王在福建登基称帝之后,浙东不宜再立监国,不然大敌当前,同姓相争,岂能成中兴大业?如果浙东诸位同仁没有收到福建唐王称帝之事,则派人核实。如果唐王未立,则诏告天下,再立鲁王,以免国有二主。

    沈廷扬的意见得到了朱大典、钱肃乐、郑遵谦、方国安等人的拥护。沈廷扬的意见很明确,如果浙东没有核实唐王称帝,就冒然让鲁王监国,造成国有二主的局面,这个后果要浙东负责。

    而且,浙东的绍兴政权也将得不到崇明的支持。

    当时是在七月初,正是江阴大捷声名远扬之时,沈廷扬的意见极具份量。在浙东,不论是浙江总兵方国安,定海防倭总兵王之仁,还是石浦参将张名振,如果以战力计,他们自认无法击溃有号称有十万之众的刘良佐部,以及满将尼尔康的一千精锐白甲旗兵。至于像郑遵谦、钱肃乐这些义军首领,更也不用提了。

    但问题是,万事俱备了,鲁王朱以海这股东风也从台州接到绍兴了,只要奉鲁王为监国,有着拥立之功的大伙儿就可以封侯拜相,比如某某大学士,某某部尚书,某某侯,某某伯,立马可待。光凭沈廷扬一面之辞,如果不奉监国,这些官位就真都成了浮云了。

    在历史上,鲁王朱以海出任监国是因为浙东士大夫为了反抗满清剃发令而自发组成的抗清政权,具有很大的地区性特色。参加拥立鲁王的官绅开初不知道唐王朱聿键已经在福建继统。

    但现在的情势是,因为高旭的一番先见之言,使得沈廷扬忧虑将来国有二主的危机,从而赶在浙东官绅奉立鲁王为监国的十几天前,告知了唐王继统的消息。沈廷扬的行动,高旭当时并不知情,他正为了应付博洛的满清主力而焦头烂额。

    虽然同意沈廷扬之见的有一大半,但以张国维、王之仁、熊汝霖、张名振为首的另一半官绅将领认为奉立鲁王已成箭在弦上之势,他们认为“国当在变,凡为高皇子孙,皆当同心戮力,共图兴复……有功者王”。只要他们能奉立鲁王恢复近在咫尺的杭州,实现当年南宋赵构一般的半壁江山,鲁王便有称王称帝的资格。

    因为有争议,鲁王朱以海的监国之位迟迟无法落实。

    到了七月十七日这一天,浙东官绅关于立与不立鲁王为监国的纷争也成了白热化。

    七月十八日,这个原定鲁王监国登位这一天,因为一群不速之客的来到,所有的纷争戛然而止。 

第145章 崇明侯() 
第145章 崇明侯

    1645年的六月份,南明继福王弘光帝之后的潞王在杭州监国,但三天之后就开城迎降。当时流亡到杭州的唐王朱聿键很愤慨,在以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礼部尚书黄道周以及镇江总兵郑鸿逵为首一干大明文臣武将的拥护下,从杭州奔赴福建。

    一路上,黄道周就三次请唐王出任监国。

    黄道周,字幼平,福建漳州人,乃天启二年进士,曾为明熹宗的经筵展书官。其人严刚方正,不随流俗。当时魏忠贤势焰最盛时,他都不为所屈。他也敢在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崇祯帝面前不惜忠言逆耳,最终官职连贬六级。

    虽然后人除了赞叹黄道周的风格,认为他守正却还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却于世无补,但在明末士绅之中,黄道周的名气非常大,声望极高,文章风节,为天下瞩目。当时徐霞客曾评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

    除了黄道周为首的文臣,以郑芝龙、郑鸿逵为首的福建郑氏海盗家族也以唐王为“奇货可居”,最终唐王在闰六月初七正式就任监国,二十天后于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元为隆武。

    孟子说的好,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用在隆武帝朱聿键身上却颇为贴切。在明末,估计没有一个大明王爷的身世能像朱聿键这般坎坷了。

    在朱聿键十二岁的时候,他连同他的父亲就被他的爷爷老唐王囚禁起来,想把他们父子活活饿死,原因是因为作为当时唐王世子的朱聿键之父的嘴唇上长了个让老唐王厌恶的大瘤子。幸亏有个小官暗送些糙米饭,让朱聿键父子苟活了十六年。

    朱聿键身处囚房,却埋头苦读,钻研儒学典籍,倒没有虚度光阴。

    但是苦难没有结束,虽然好死不如懒活,但有时候,想懒活也不成的。朱聿键的叔叔为了想继承唐王王位,竟然下毒毒死了朱聿键的父亲。面相畸形的儿子终于死了,老唐王很欣慰,同时,他又要取消朱聿键将来能继承唐王的世孙地位。

    幸好有地方官员吊唁朱聿键那个苦命老爹的时候,对老唐王说了一句公道话,说世子死因不明,贸然改变世袭人选,万一日后朝廷怪罪,国法难容。老唐王畏于国法,只得立朱聿键为“世孙”。

    作为唐王嫡孙,朱聿键终于在朝廷恩旨下,袭封本来属于他的唐王王爵。

    所谓父仇不同戴天,一等老唐王病死之后,朱聿键以牙还牙,在崇祯九年毒死他的亲叔叔。作为新唐王,他终于脱出牢笼,被关押十六年,朱聿键心中自有一股不屈之气,他开始锋芒毕露,当清军入侵时,他立功心切,竟然不顾明代“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北上勤王。

    明成祖朱棣是以藩王身份反叛得天下的,所以,历朝对藩王防备极严。作为明代藩王,你想如何醉生梦死可以,但兵权是个雷区,谁碰谁死。虽然朱聿键是动机很纯粹,满腔是驱逐鞑虏的热血,但崇祯还是勃然大怒,派锦衣卫把朱聿键这位苦命的新任唐王关进凤阳皇家监狱。

    先前作为爷爷老唐王的眼中盯,一关就是十六年,现在却因为他的满腔热血,却沦为“罪宗”,这一关,又是七年。

    不得不说,那时的朱聿键还是有点愤世嫉俗的,关进凤阳皇家监狱之后,掌狱太监向他索贿,他却不理。结果又让人往死里整。幸亏他以年有十六年的牢狱经验,熬了七年,终于保住了性命。

    身为“罪宗”的七年,朱聿键明白冲动是魔鬼,身上有什么锐气也被磨尽了。

    崇祯十七年,崇祯帝在北京上吊殉国,南京弘光帝继位,下发特赦令,释放高墙罪宗。

    朱聿键这才重获自由。但是弘光朝并未恢复他的王爵,责其往广西平乐府居住。

    他活了43岁,倒有24年窝在牢房里。

    而这24年的磨难,老天最终把朱聿键打磨成出在南明诸君之中最值得让人称道的个人品质。黄道周称道:“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

    朱聿键称帝之后,仍然颇为节俭,下旨宫中不得备办金银玉各器皿,止用磁、瓦、铜、锡等件,并不许用锦绣、洒线、绒花,帐幔、被褥,止用寻常布帛。他身穿土布黄袍,安贫若素。24年的牢笼生涯,让朱聿键明白眼前的神马享乐都是浮云。

    从一个险些被夺继承权的弃孙,到成为无人问津的“罪宗”,再到成为被期以中兴大任的隆武帝,朱聿键的人生很传奇。

    但自称帝的那一刻起,朱聿键发觉,他的人生又第三次进入牢笼。

    朱聿键身为皇帝,但在福建,他仍然不是主,而是客。

    能作主的是以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为首的郑氏海盗家族。所有的兵饷都控制在郑氏家族手中。因为郑氏家族的强盛,朱聿键称帝时,郑芝龙就受封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

    在福建,郑氏是地头蛇,一切都在郑氏家族的挟持之下。

    朱聿键只是个傀儡皇帝而已。

    忠于朱聿键的是以黄道周为首的一干文臣。

    没有枪杆子,神马仍然还是浮云。

    但是,朱聿键是个意志很坚韧的人。能坐24年牢底的人,意志不坚韧,哪能活到今日?

    朱聿键称帝之后,便决定要与郑氏家族进行一系列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朱聿键为了提高朝廷的威望,极力网罗人才,延请入阁的大学士竟然有二十多位,可谓明代历朝之最。同时,朱聿键昔日坐牢时那骨子里的愤世嫉俗开始发作,他决意要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