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时代之死人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同盟会的蓬勃发展,同盟军的兵源大都数从参加同盟会的民户当中招募。这些宣誓入会的民户被称之为“会民”。这是同盟会兴起之后一个全新的称谓,与以前大明军制中的“军户”绝然不同。

    高旭一直在推广权利与义务这种开启民智的概念,比如会民有参加同盟军、誓死悍卫同盟会的义务,同时,也享受相应的权利,比如同盟军绝不会被上官克扣的丰厚军饷,阵亡将士葬身同盟广场陵园的荣耀以及家人的抚恤金,下一辈免费读书的机会等等的权利。这些利益足够让普通的民众疯狂,这些利益也需要同盟军的一场场胜利来保障。

    而这些利益、这些胜利是谁带来的?

    这一切都是来自那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高家大少爷,高旭高取义。

    当高旭在火光的辉映下走下箭鱼号的甲板登上崇明港的堤岸时,港里港外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作为同盟会的创建者,同盟军的统帅,每一场胜利都把高旭的声望推到一个新的高点。

    “长此以往,恐怕江南一地只知同盟高氏,而不尊大明朱氏了。”当这样热烈的场面看在刘中藻的眼里,目光里不由飘出几分忧郁,心中只是对着南方默默暗叹:“陛下啊,你要是再在福建后方做个闭户天子,江南这片天就要姓高了……为何在大明朱氏之中,没有出个高取义?真是天弃大明啊。”

    刘中藻暗叹之余,又想起这同盟舰队虽然取得水师大捷,但在陆上,满清仍有着压倒一切的兵力。以现在同盟军的实力想要光复整个江南,绝对是任重而道远。无可置疑,现在的崇明高氏已经是极端军阀化了,不光有同盟军这支枪杆子,还有同盟会这个等同于朝廷的治政机构,并且吸收了大批的官绅、士林、商人,这些几乎是江南一地的精英阶层,他们虽说团结在同盟会那面驱逐鞑虏的中华旗下,何尝不也是聚集在那高旭的麾下?

    “时势造英雄啊。”刘中藻心中只是暗叹不已,心中也是越发忧郁,他决定当晚就给隆武去信,让他尽快亲征浙东,亲临浙东的抗清前线,凭着大学士黄道周的前期经营,一举光复杭州,以重铸大明朱氏皇室的威望。要是再蜗居地福建一地毫无作为,朱氏日渐式微,终将被世人遗忘。无论是南京弃城而逃的福王,还是杭州屈膝投降的潞王,甚至是先前在崇明岛上被奉为监国却又横行无道的义阳王,大明的宗室实在让天下人失望透顶,现在就希望福建的隆武能重拾人心了。

    尽管刘中藻对于同盟会的急速发展感到忧心,但刘中藻最终不是迂腐之人,同盟会的纲领上驱逐鞑虏之后虽然写着的是“恢复中华”,而不是“反清复明”,并且这个纲领是雷同于当年明太祖北伐蒙元的口号,但只要是反抗剃发令,救民于水火,刘中藻绝不会在书信中向隆武直告高氏隐隐约约的异心,反而是大赞同盟会反清护民的忠义之举,以及同盟军取得一场场胜利经他探查的确是名副其实。因为现在挑起隆武帝对同盟会的戒心也于事无补。

    最终刘中藻在书信中强调:“唯今之计,陛下只有号召忠义之士,或出仙霞关经陆路,或乘船经水路移驾北上浙东。浙东忠义如云,又有黄大学士拓路在前,只要陛下圣驾一到,人心必定振奋,又趁满清铁骑主力云集常州、苏州、松江三府,牵制于崇明同盟义军,而满清兵驻杭州之军力单薄至极,只要陛下一举收复杭州,效法南宋旧事,以杭州为陪都,北伐满清,中兴大明之伟业指日可待。若是再闭户福建,受制于郑氏而坐视天下寸土沦丧,人心终有背向之日……” 

第180章 好莱坞卫队() 
第180章 好莱坞卫队

    高氏以海商起家,无论是同盟广场的建设基金,还是同盟军的军需物资,绝大多数来自以高氏为首的江南联合商会的投资与捐助。随着同盟会与同盟军的发展,作为主要推动力量之一的商人阶层,其所获得的社会地位及其投资回报第一次在这个分崩离析的明末时代得到最有力的保障。在明末的江南地区,由于发达的商业贸易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人已成为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

    当然,要改变明代数百年来那种重农轻商的传统并不容易,但高旭的步子并不大,一切的新政措施都率先在同盟会的会民之中实行。在十七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之中,资本本义已成为西方撷取全球资源的最大推动力,要是高旭让大明重农抑商的惯性思维在作用的话,那么东西方的差距将越拉越大。

    对于高旭的事业来说,高氏工坊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地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道理放在任何时代亦然。尽管现在工坊偏重于军事技术,比如铸造自生火铳以及大、小破虏炮,但一些能收敛大量利润的短平快项目也大量地生产。

    自从以铁模铸造法的新技术铸炮以来,主管高氏工坊火器制造的主管孙拐子开足马力,到了九月底,炮坊已出品的十门大破虏炮以及三十门小破虏炮,这些极具机动性的野战炮经过严格的检试之后,全部运到吴淞城,集中在同盟军以热兵器为制式武器的第三镇,即徐鸿的旭卫镇之中由马三炮马自达统领的火炮营。

    除了火炮之外,以燧石击发的大明国产的自生火铳,也是军器坊主要的产品之一。由于高旭提出生产线的概念,整一支自生火铳的制造不再由一个工匠从头到尾锻造,而是分成十数道工序,分工协作,这虽然大大提高了生产进度,但产量归根到底满足不了同盟军的需求,除了徐鸿的旭卫镇全部换装了从澳门购买的西洋燧发枪与自生火铳之外,以冷兵器为主的第一镇中使用的少量火器,以及崇明新兵训练营之中使用的训练枪支全都是旧式火绳枪。

    “少庄主,南下货船的归程又延误了。仓库里铁料不足,炭料也不多了。”每次孙拐子见到来工坊视察的高旭时,几乎都是在抱怨资源的缺乏:“这样下去,十月份的产量根本无法保证。岛上除了沙子,别的东西啥都没有……”

    的确,对于崇明来说,除了沙子,别的什么也没有。这也怪不了崇明,它本来就是长江口的泥沙冲积岛。但也别小看沙子,不光带来的崇明岛上大片的良田,也是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虽然十七世纪西方的玻璃制造粗极为成熟,但出口到东方的玻璃制品极其昂贵,而且在工艺的发展上,由于高旭的参与,比如有着多用途的大面积平板玻璃,也是高氏工坊的专有技术。透明清亮的玻璃窗替代纸窗,光这一项就将给高氏带来数不尽的利润。

    虽然崇明紧缺的诸如铜铁、木材资源可以通过贸易来解决,但资源无法本地化所带来的劣势始终困扰着高氏工坊。高氏工坊所需的铁料都依赖广东佛山的输入。但是南方的这条航线并不稳定。因为广东仍然是福建郑氏的势力范围,而且船队北归时也要经过福建。暂时来说,高旭相信郑芝龙不敢截断高氏的贸易线,因为那个与他的意志背道而驰矢志抗清的儿子已成为高氏的“质子”。但福建郑氏暧昧未明的态度将成为高氏海上贸易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身前有狼一样的敌人,身后有猪一样的队友,这就是高旭所面临的现实。

    要拉开十月份淞沪战场的反击战,就必须重视高氏工坊的军需后勤能力。同盟军的三镇人马之中,除了阎应元在江阴死守的第二镇,以及徐玉扬的第一镇,作为徐鸿的从旭卫队扩编至旭卫营再至旭卫镇的第三镇,是同盟军唯一一支全热兵器部队。要发挥旭卫镇的战力,后勤是关键因素之一。

    “可有什么办法?”

    高旭转过头,问着陪同他一起视察工坊的高老庄大管家,高氏陆上商业帝国的掌舵人邬老家伙。

    老家伙冷幽幽地瞧了瞧不停地向高旭发着牢骚的孙老拐子一眼,道:“少爷,要是你提早一天问老奴,老奴的确没有好办法。但昨日水师大捷之后,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老家伙止住口,略作思量了一下。高旭只是看着老家伙,等待着他的下文。

    老家伙又道:“鞑子的镇江水师全军覆灭,整条长江皆为我所有,制江之权皆在我手,长江有多长,我高氏的运输线就有多长。在同盟舰队的护卫下,我们的商船能在长江上畅通无阻。所以,工坊所需的铁料不再单靠海路从广东福建输入,长江沿岸的铁治中心,比如湖北的大治,安徽的马鞍山……”

    孙拐子是个火爆性子,与老家伙那种阴阳怪气的性子并不合拍,而且孙拐子向老家伙催促原料时,老家伙次次都说就到了,但每次都有延误,十有**都是空喜欢一场。虽说老家伙是高老庄的管家,但作为高氏工坊的主事,孙拐子的地位也不同于一般匠人,他看不惯老家伙踌躇满志的样子,忍不住泼冷水道:“水路通了,但陆路呢?湖北大冶,安徽马鞍山确实有的是铁料,问题是这些地区都在鞑子的控制之下。”

    老家伙哼哼一声,道:“鞑子初下江南,立足未稳,岂能掌控全局,到时自有隙可乘。”

    由于高旭所引导的同盟会运动,以及声势越来越浩大的同盟军压力,清军的兵力已最大限度地向常州、苏州、松江三府倾斜,剿灭同盟军已成为清军目前最为迫切的战略态势。而多铎南下以来的全部兵力只有二万余人,光是精锐的满蒙铁骑就在江阴、常熟、淞沪三地伤亡数千人,折损了满将尼尔康兄弟、悍将图赖、蒙将富喇克塔这样的主将。至于仆从军的绿营汉军,刘良佐部,耿仲明部,这两部人马的全军尽覆,对满清来说也是极大的打击。

    同盟军对于满清主力的牵制,极大地减缓了南方其它省份的压力。根据邬含蓄情报处从湖广收集的情报来说,清军在湖北武昌府的驻军极其的薄弱。而在湖广地区,除了武昌府的清军控制区,整个湖南地区都在隆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