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可谓南辕北辙。对于这些新措施,沈廷扬是保留意见的,但幸好他的性子并不迂腐,被高旭拉上了同盟会这条贼船,开弓没有回头路,只有硬着头皮执行着高旭的政治理念。
以高旭看来,沈廷扬的性子虽然少了一分顾炎武志在进取的锐气,但多了几分沉稳,但在这个新旧交替、变革激烈的时代里,也需要像沈廷扬这样一个有实务能力的人来主持政务,厚实平稳地搭建同盟会的政治基础。
让高旭欣慰的是,沈氏后继有人,沈从文做了一年的上海县县理事长,表现出了极强的治政能力。
沈从文颇有其父沈廷扬的沉稳与实务精神,作为新生代,他是高旭政治理念的坚持追随者,而不像其父在很多的新政措施上保留意见。他年纪轻轻,年仅十八岁,内敛的性格下保持着旺盛的进取心,对于新政的推行没有一丝一毫瞻前顾后的忧虑。
在参政会上,高旭正式把上海作为新政试验的行政特区,废府改市,把原来的松江府改制为上海市,把原来设在松江的府郡移到上海县城,任命沈从文作为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原松江府府理陈子龙改任为苏州府府理,原苏州府府理事长沈廷扬再回归崇明总部,坐镇行政司,统筹同盟会的政务全局。
毕竟暂时来说,同盟会不过是一个民间组织,为了与大明朝的知府、知县这些官方称谓区别开来,高旭以府理事、县理事代替,而在上海这个新政特区中,高旭正式启用市、县、镇三级行政单位,各级行政首长分别以后世的市长、县长、镇长称谓。在高旭的计划中,上海特区将是以后光复区的行政模板。
上海特区正式成立后,高旭决定在上海筹建同盟会新学的大本营——“复旦公学”,招收光复区各地同盟公塾中的优秀学子。这个这复旦公学,原本由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祖伯创建于1905年,是现在复旦大学的前身。高旭则是信手移植到四个世纪之前。
筹建复旦公学的重任,高旭交给了沈从文。当然,高旭将会给沈从文一个大致的筹建方案,包括学校的选址,新式校舍的建设,师资力量的筹备,参照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学制,以及各个年级课程的编撰,等等诸如此类。幸好有了高老庄内同盟公塾的基础,筹建公学有了样本。尽管如此,这复旦公学的建设,起码需要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初见雏形。
另外,高旭又计划把崇明讲武堂与浦东新兵训练营合并一处,在浦东筹建黄浦军校。
复旦公学以后将成为新学士子的摇篮,而黄浦军校则成为同盟军军事人才的摇篮,这两个学校将成为高旭事业中最核心的两个支点。
接着,高旭又在参政会上,宣布改革同盟会的组织架构,把原来的五司削减为三司,只设宪政司、行政司、律政司,为将来的三权分立作准备。
原先的商政司改为商政部,从属于行政司,高老头则是全面负责独立于同盟会之外的经济组织华商会。
原来的军政司则从同盟会的行政组织中剥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直属于会长的督帅府,由高旭任最高统帅,下设参谋部、陆军部、海军部、军备部、兵役部、后勤部等部门。督帅府中以参谋部为首,任命阎应元为第一任参谋长,其成员由陆军和海军中的优先将领组成,以参谋会议的形式辅助督帅高旭形成决策。
除了宪政、行政、律政三司与督帅府之外,高旭又新设都察院和科学院。
都察院下设廉政公署,作为会社各级政府机构的监察系统。对于廉政公署的署理长,高旭有意让黄宗羲担任。只是暂时来说,黄宗羲初入会社不过半年,资历不足,还需要一个足够长的试用考察期。
至于科学院,与士人的科举毫无关系,而是一个新技术的研发部门,由那些一技之长的工匠组成。科学院暂时设在高氏工坊之中。科学院将是高旭重视匠人阶层、开发新技术的标志性部院。
在三司之中,宪政、行政二司的司理长分别由顾炎武、沈廷扬担任,但律政司的司理长,高旭一直找不到适合的人选。在高旭的构想中,律政司是是独立司法组织,掌起诉、判决、惩处、狱政等职,负责律政司的人必须是一个一心为公,而且六亲不认的家伙。
但是高旭见到阎尔梅之后,直觉这个“死将为厉鬼,生且做顽民”的老顽固,似乎是律政司司理长的好人选。
如果以冷酷的性情,以及满脸麻坑的凶恶来说,阎应元被称之为“阎罗王”的话,那么长着一张惨白、毫无血色的僵尸脸,当初为了反清而杀妾、焚家、毁去祖坟的阎尔梅,其性情之孤厉,当得上是视私情为无物的“白无常”。
俩人皆是姓阎,性情都倾向凶狠,但阎应元却是对于自己唯一的儿女阎小玉视若珍宝,触之犹如逆鳞,但是阎尔梅则是为了大义,为求无所牵挂,不惜手刃至亲,让人悚然。
对于高旭悍然的焚诏行动,忠于大明的阎尔梅心中自有一股愤懑之气。但他初入同盟会,资历尚浅,就算是反对,效果也是微不足道。他一边心怀对大明王朝的留恋,一边也明白这些朱明宗室正如顾炎武所言,人人皆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要想反清,就必须凭借着同盟会这个新兴团体。
但是,像阎尔梅这样的明眼人都知道,高旭的焚诏立宪,已完全抛弃了大明旗帜。他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的中华不再是朱氏大明,而是他的高氏中华。易朱而立之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旭知道,暂时来说,这个阎尔梅心中有大明正统的执念,他虽然加入会社,只是为了抗清大势,并不是真正的同道中人。
但是,高旭也有足够的自信,这个同盟会是个大染缸,只要阎尔梅跳了进来,总有一日会蜕变为自己的支持者,成为律政司的首任司理长。
大年初三的参政会一直开到深夜才结束。
在会议上,高旭抛出了一揽子改革计划,比如三司分立,改军政司为督帅府,新立都察院和科学院,建立上海行政特区,筹建复旦公学和黄浦军校,这些计划的推行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只是有些部门的负责人选,还需要进一步的选拔。高旭把架子先搭起来,但完善计划还需来日方长。
自大年初四开始,同盟会的各司部就进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作为一个新生团体,那种自上而下的工作热情完全不是晚明官场上那般拖拖拉拉,每一项指令从崇明总部发出,具体落实到光复区,这个流程可谓是朝令夕达,畅通无阻。
作为同盟会的大佬之一,顾炎武的干劲最为凶猛,他早在年底就已经筹备好的各个宣政队,就开始秘密向江西、湖广、山东、河南、山西这个满清控制区挺进,暗中联络抗清志士,发展地下会员。为了推广同盟会运动,顾炎武不遗余力,每个宣政队都携带了大量的《中华报》新年期刊以及宣传同盟宪章的传单,以江南为起点,向全国各地散发。
阎应元的身份从原先的军政司司理长,变成督帅府的总参谋长,但他仍然是同盟军领导层中除高旭之外的第二人。对于同盟军今年的军事行动,将由阎应元全面支持。
自正月初四开始,阎应元的参谋部就开始调兵遣将,集结兵力。铁一镇中项真达、罗子牛、侯世荫、汤志远这些新生代将领,以及出身绍兴师爷的狗头军师鲁无巧,出身郑氏的将领洪旭,举义反正的李元胤,除了忠义镇号称“蟑螂”和“螃蟹”的俩个攻守名将——何常和季从孝领部驻扎在常州城,监控驻扎在丹阳的清兵动向之外,几乎同盟军的主要将领都来到崇明。
一时间,崇明将星云集,江南战云密布。
第十二章()
1647年的春天,对于驻扎在江南的满清旗兵来说,特别的难熬。春天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勃发的时候,也是天花最为流行的季节。过了正月之后,天气越发的暖和,在南京城内外,看不见摸不住的天花豆疫像死亡使者一样在游离着。在阎应元的布置下,今年春季,南京城外天花豆疫的传播比往年来得特别的凶猛,使得满清坐镇南京城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性子越发的谨慎起来。他在南京城内清空了半城的居民,把汉民隔绝在旗兵之外,但是天花仍然三天二头地袭击着这些不服江南水土的满清兵。
在长江水域闹腾了将近一年的崇明海盗舰队在正月初突然安分下来,当初在镇江、瓜洲、南京水域经常大摆大援,咬一口就溜的海匪们一个也不见了。没有海匪的锁江,清军在镇江与扬州的终于通畅起来。
虽说是正月里,但是崇明海盗异于常日的安分,却让南京城下的洪承畴不安定起来。这种宁静,犹如暴风雨之前的宁静一般,让洪承畴喘不过气。
这个新年对于洪承畴来说,也分外的难熬。常州战场的僵持,向越来越不利于清军的方向发展。他是万万想不到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典吏,当初凭着江阴这个弹丸之城能玉石俱焚,如今也凭着加固了棱型炮台的常州城,成为清军进入苏松地区的绊脚石,他那支由江阴之战中天花幸存者组成的亲兵麻子营更是成为清军的噩梦。
“这个阎罗王,当抵得上大清兵一旗之力!”
这是洪承畴心底对阎应元无可奈何的评估。
满清入关之后,清军根本没有碰到多少硬仗就得了天下。无论是李闯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还是明军,基本上都是一触即溃。清军初下江南时,史可法在扬州死守,也没费了多少功夫就破了扬州,再以残酷的屠城粉碎了南明的抵抗意志,南京、杭州两个江南核心城池不战而降。
但剃发令一下,一切都变了。
江阴首举反抗大旗,一个区区海贼之子竟然乱世而起,滚雪球一般创建一支越战越强的同盟军。而像阎应元这样的微末典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