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现在,泗水里却浮出了九鼎之一的中原大鼎!这意味着什么?难道不是说明,大秦乃天立国,皇帝乃天命所归的天之骄子吗?
看到这奏书,皇帝精神倍觉爽朗,和李斯商议了之后,便下了诏书,来年春天,再次巡狩天下!一为安抚民生,二为寻访仙人,三是为了到泗水打捞这神州九鼎!
皇帝的权威无人胆敢质疑。因此此事很快便确定了下来,内府已经开始着手了巡狩的一切事宜。不过御史大夫冯劫却表示有意见,认为此次巡狩,不宜像上次这般大张旗鼓,动辄耗费数十万金的庞大开销,对帝国来说,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
冯劫的建议立足于帝国的财政现状。如今帝国驰道正在修建,南方还在打战,北方的直道和长城也在筹备当中;除此之外,皇陵修建,咸阳的扩建,以及西南的五尺道的修建,都是需要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的大工程,国家的财政并不宽裕,实际上,若不是征集的徭役帝国无需支付薪水,否则国家的财政早已经赤字,甚至已经破产了。
朝廷在财政上并无太大的建树,主要方面,不过是围绕广增税赋罢了,把朝廷的负担分摊到具体的国民身上。对于朝廷这种政策,陈胜并不满意。但这是治粟内史和内府的事情,御史府管不到这些,而陈胜在经济改革上的一些举措,呈现上去之后,便如泥牛入海,没有丝毫的回音。
不过和朝廷的财政状况不一样的是,陈胜的腰包渐丰。除了闽中郡的那些产业的稳定收入之外,另外在咸阳筹建的玻璃工场的货物也开始走向了市场。
当然,玻璃烧制工艺仍有一定的瑕疵,但成本却降低了不少。在公子高的新府邸落成之时,陈胜精心挑选了一批精美的玻璃器,送到了公子高的府中。
在后世根本值不了几个钱的玻璃器,在这里却是大放光彩,一下子便吸引住了无数权贵的眼球。而陈胜更懂得货物出售在精不在多的道理,每个月推出市场的玻璃器也不过是百余件,造价异常低廉的玻璃,却在咸阳城里卖出了天价。而且每个月都得提前预定,才有可能拿得到货物。一个小小的玻璃杯,陈胜定下的价格便在三十金,而成本却不过是一百个半两钱而已,获利近三百倍,这种暴利,让陈胜自己都觉得良心过不去。不过陈胜在行商的时候,良心这稀罕的东西,早被他藏了起来,收入虽然高,但他的开支也不小。别的不说,光是黑狐营几百人的开销,便是一个大数目。但最烧钱的并不是养兵,而是研究所和工场的研究上。
研究所已经被陈胜进行多样化。除了药物的研制之外,陈胜把火药的研制也开始提上了日程。招来一批熟悉炼制丹药的方士,许以高价,让他们签下了终生卖身契,让他们从事最简单的火药炼制。
在后世,黑火药的配方,并不是一个秘密。但在这个时代,却无人知晓。
制造黑火药的配方里,需要的木炭和硫磺是比较容易获得,但硝石就较难得到了。一开始只能从土墙上刮取制取,产量甚小,根本无法满足得了实验的用处。好在凌家在巴蜀之地有大量矿场,其中在蜀郡,便有这么一个硝石矿。只因硝石的用途不大,只有当药材的用途,并无朱砂那般可以博取厚利,因而没有开采。
得知这个消息,陈胜欣喜无比,便和凌素韵商量了,把凌家这个废置的矿场转让给了陈胜,这才确保硝石供应的稳定。
对于抗生素和火药的研制,陈胜表现得很没耐心。但是和玻璃厂几乎同时开始着手研制的镜面,屡屡失败,陈胜的表现却很淡定。陈胜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是什么技术都清楚原理。虽然陈胜了解玻璃上镀银的化学反应原理,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很难取得成功。只是陈胜对于这方面的失败,并没有太大的焦虑。对于他来说,这只是生财的方法而已,并不是他最关注的东西。
扣除了这几宗大开支之后,陈胜每个月几乎还有三千金左右的盈余,这个收入已经足以让人侧目。而一旦镜子开发出来后,陈胜相信,自己的收入还要翻几倍。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闽中郡那边传来的消息,马铃薯的培育进行得很成功,陈胜的农场里,已经种植满了这些东西,明年秋天,马铃薯便可以从培育繁殖到推出市面,未来几年,每年产量可以达到几百万斤。如果在其他郡县也能够推广开来,那么帝国粮食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便可以缓和。人口的繁衍必然会加快速度。
目前在陈胜看来,大秦帝国和他的事业,都在一条比较健康的道路上奔走着,所以陈胜有时候不由会想,这个秦国,或许是另外一个时空的秦国,自己所担心的一切,应该不会发生吧?
只是每每想到这里,想松懈一下的时候,陈胜便提醒自己,绝对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整个秦国的实际变化其实并不大,倘若自己一旦大意起来,将来会发生什么事,还很难说。
连日以来的各地祥瑞事件,飞报到御史府,翻看着这些文书,陈胜的脸色非常难看。很多所谓的祥瑞,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推敲。只是有些郡县的官长,为了贪功报喜,捏造出来的。而有一些郡县,是因为别的郡县捏造祥瑞,制造功绩,也无奈跟风。想一想,同样都是给皇帝陛下打工的,为什么别人治下的地盘里,老天爷降下祥瑞,肯定了当地官长的功劳,而自己治理的地方却没有?这一对比,不就矮了几分了么?等年末述职的时候,自己如何向皇帝交差?要知道,倘若治理地方不力,那可不是免官而已,严重的以渎职处理,甚至会判罪入狱。所以举国上下,顿时刮起了一阵“祥瑞风”了。
章 三零三六 蒙恬归来()
一件半件的祥瑞之事,陈胜姑且听之任之信之,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发生几件超自然力量事件,陈胜相信是有可能的。但是全国三十八个郡县之中,除了闽中、南海等几个少少数郡之外,其他的郡县都炮制了不少类似事情,这不得不让陈胜大为愤怒。这种风气可绝对开不得,陈胜和冯劫阐述利害,以御史府的名义,发了不少通告下去,整顿这不正之风。
然而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祥瑞,丞相府的反应和御史府的截然不同。李斯甚至都没有如何甄别,便把各地报上来的种种代表着“祥瑞”的事件汇报给皇帝,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运送祥瑞之物开赴咸阳的官员也不绝于道。
皇帝对天下涌现的祥瑞大是兴奋,不少方士又趁机鼓动,本来和陈胜交谈了一番,对方士已经隐约有些戒心的皇帝,对待方士的态度又有了新的转变。险些有被驱逐之危的方士们的地位再次稳固起来。
和皇帝一样亢奋的,还有咸阳学宫里的那些儒生博士们。他们以为,天下涌现如此多的祥瑞,分明是上天昭告皇帝,应该行“先王之道”,恢复井田,分封邦国。纷纷上书进谏。
很显然皇帝并不吃这么一套,这类奏书几乎没怎么看,便扫落垃圾堆里。
看到各地进贡而来所谓的祥瑞宝物,陈胜便要发火,比如某沿海郡进贡了一颗比拳头还要大的“夜明珠”,说是海底千年巨蚌所产,某日巨蚌上岸,吐出此珠。并且口吐人言,说此明珠献真天子云云,端是充满了神话玄幻色彩。
但陈胜一眼就看出,这分明是萤石雕琢而成。萤石在阳光的猛烈暴晒之下,夜晚是可以散发出幽幽光芒,因此也被人称之为夜明珠。萤石本身矿物,如何能够从巨蚌口中吐出?分明是造价的!和这西贝货夜明珠一起的,还有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这些东西到也算是难得一见的东西,只是来历和夜明珠一样扯淡,陈胜不禁怒了:要瞎掰也得找个不容易拆穿的理由行不行?真的当皇帝和朝廷里的人都是白痴啊!
陈胜本想写奏章把这些耸人听闻的事情一一拆穿。但冯劫却死活拉住了他,劝说道:“你以为朝廷之中,还真没有明白人啊?皇帝英明神武,对此事自然心里有数。你难道没有发现,进贡虽多,你可见到哪个郡县得到奖赏的。”
陈胜听完之后,心中才舒服了一些,但对于各地的造假还是觉得难以容忍。冯劫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形势所迫,有些时候,一些人是蓄意为之,而有些人只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随众所为而已。人都是有缺陷的,我们身为御史,眼光不能之盯着他们的错误,也得懂得如何去发掘官员的优点,对此综合评价,不能带有我们的私人感**彩来做这种事。你现在还年轻,很多事情考虑上也还欠妥当,你有没有想过,你若是写了奏章,把天下郡县的官长都得罪了,你如何善后?皇帝是惩戒你一人,还是全把那些官员都给撤职,杀头了事?即使皇帝和稀泥,不深究此事,那你也得罪了朝廷上下及各郡县的官员,如此以来,以后你在朝廷里哪还有立足之地?”
闻言;陈胜背后倒是出了一身的冷汗。他原以为是皇帝和朝中大臣们被蒙在鼓里,想不最终蒙在鼓里的,只有他一个人。
想到这里,陈胜才深有感慨,自己对于朝廷这块地方看得太过于简单了。
面对满天飞的各种祥瑞消息,陈胜一开始不让报纸刊登,以免加这种负面影响。但从冯劫那里得知了朝廷大员们的真实想法之后,陈胜也放心下来,适当地让大秦日报对此表示关注。报刊面对的读者,主要是秦国的普通民众,这类迷信事件有助于他们对秦国的热爱和拥戴,陈胜也只好捂着良心,宣传了这种虚假新闻。
各地的祥瑞事件雷声大,雨点小。皇帝对这些事件虽然乐此不疲,但毕竟是个明君,想欺骗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皇帝刻意的淡化之下,各地郡县也缺乏持续的热情。加上御史府的反应一直很谨慎,各地见郡监也发挥出了相应的作用,因此地方官府和快便恢复了正常。
十月末,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