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以至于最后自己还死于黄猛甲之手,赵越不禁摇头长叹。
“真乃鼠目寸光之辈,区区蝇头小利,本该是官府一大助力的斩脚峒硬生生被逼的犯上作乱!林三峰死不足惜,只是累及我等,真是可恨!”
想到林三峰的荒谬作为生生逼反了一个强横的峒寨,不仅祸及澄迈、临高两县,还葬送了府城拼凑起来的三千大军,自己还不得不巴巴的跑来招抚,赵越越想越气,忍不住心里恨恨咒骂了一番,若是林三峰死而复生,恐怕会被他骂得再死一次。
其实赵越了解到得并非事情的真相,他不知道黄猛甲不过是一个幌子,幕后另有其人。
琼山千户所千户王良栋兵败之后,掩饰自己的无能,夸大了乱民的规模,称其纠集黎人数千之众,并且“翻山越岭,如履平地”,“隐于山岭密林之中,防不胜防”,同时隐瞒了有关夏天南和护卫队的事情。
古代的信息传递手段很落后,前线情况如何,全靠带兵将领一张嘴。就算贵为皇帝,如果没有锦衣卫等厂卫机构,照样也会被文官和将领瞒天过海、颠倒黑白。知府衙门完全不知道这漫山遍野的数千黎人完全是王良栋杜撰出来的,从知府秦秉严到赵越等官员,一直以为招抚的对象是聚众作乱的黎人。
好在当初苟二贵的线索让赵越不至于偏的太离谱,他想起了苟二贵说过黎人与临高乡勇勾结,为祸乡里。这黄猛甲定是隐藏于山岭之间,极难找到,不如就从临高乡勇着手。
乱民气势正盛,城外兵荒马乱的,赵越不愿以身试险,便写了封书信,命人送往临高县,责成临高县衙约束乡勇,并通过乡勇与“贼首”黄猛甲取得联系,商谈招抚事宜。
胡家庄内。
夏天南看了钱有余送来的书信,目瞪口呆。他万万没想到,与官军都干完一仗了,前来招抚的官员居然还弄不清正主是谁。他不禁询问钱师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知府衙门是装傻还是真不知情?”
钱有余不敢怠慢,冥思苦想了一会,不确定地回答:“许是带兵的将领害怕追究战败之责,把事情瞒了下来,然后推说是黎人作乱?”不得不说钱师爷毕竟辅佐过几任县太爷,浸淫官场日久,加之是本地土著,熟悉地方事务,真相被他猜得**不离十。
夏天南还是不太明白,转头问司马德:“对手是我或者是黎人有何区别?难道这样就能逃脱责任?”
司马德对琼州之事不甚了解,仍然是钱有余回答:“夏老爷有所不知,琼州自开府建衙以来,黎汉之争不断,远的不说,光万历年间大大小小的黎人作乱就有几十起。万历二十七年,安定黎人马失作乱,儋州、崖州、临高、澄迈多县黎人响应,聚集万人,后调集广东大军并广西狼兵共两万才镇压下去。因为黎人熟悉地形,多数藏于山岭之间,征剿极为不便,所以朝廷对黎人作乱,能招抚必定招抚,同样是打败仗,如果是剿黎失利责任就小得多……”(。)
第一百四十一章 招抚 二()
夏天南和司马德都明白了,把事情推到黎人身上,战败的责任就小得多。不管是不是打了败仗的将领隐瞒真相,反正知府衙门至今还以为对手是黎人。
司马德建议道:“既然如此,主公不如将计就计,就以黎人的名义与官府谈。属下之前说的不剿不抚,可能用黎人的名义更易实现。”
所谓不剿不抚,其实就是造成一个官府打不过自己,己方又不接受招抚,同时也不造反的局面。如果是汉人,武力强大而又拒绝官府招抚,威胁到官府统治,很可能引来官府无休止的围剿,相反,如果是黎人,只要答应不造反,退回山岭之间,官府才不会管你是否愿意接受招抚,不惹事就行。
钱师爷大着胆子插话:“夏老爷,在下认为这位先生说的很有道理。琼州府历来对待生黎的对策就是:只要不造反,什么条件都可以谈,日后再徐徐图之。就算是熟黎,只要缴了粮税,也是什么都不会管,任凭土官治理。”
夏天南理解了他们两人的意思,其实旧时空的少数民族政策又何尝不是如此,政府对部分少数民族的管束比汉族要宽松的多。
他若有所思:“你们是说,打着黎人的幌子与官府谈判,退让一步,不与官府为敌,但是也不接受招抚?”
二人齐齐称是。
这倒是个不错的思路。夏天南当即拍板:“就由司马先生陪着黄猛甲与官府谈。官府既然弄错,我们就陪着他一起错,只要达到我的目的就行。”
说完,他玩味地看看钱有余,问道:“钱师爷,如果谈成了,大势已定,有没有兴趣跟着我干?反正县尊大人已经容不下你了。”
钱有余尴尬地笑了笑:“夏老爷说笑了,钱某不过是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师爷,何德何能让您错爱。”他虽然回不了头,但夏天南的身份未定,他也不敢赌上身家性命投靠,还是观望观望再说。
确定了谈判基调后,黄猛甲和司马德带着三百土兵来到了澄迈县衙,与同知赵越开始了谈判。
赵越望着异常魁梧的黄猛甲,暗道:果然是天生异禀,难怪能助官府剿乱,还能打败三千大军,本该是朝廷栋梁,可惜被林三峰这个杀才生生逼反了。
他首先开口:“尔等本是朝廷治下顺民,眼下虽与朝廷兵戎相见,但念在尔等以下犯上事出有因,只要放下刀剑,归顺朝廷,往事可以既往不咎……”
黄猛甲打断了他,大大咧咧说道:“我是个粗人,不要这么文绉绉的,我听着酸。你也知道我是被谁逼反的,汉人有句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吃过狗官的亏,就不会再相信你们,天下乌鸦一般黑,当官的都不是好人。想要我接受招安,门都没有,给我好处,我可以不再与官府为敌!”
赵越准备了一肚子的话,被生生打断,一下子不知道如何与这粗人谈下去。他看到了司马德,觉得这书生模样的人应该通情达理,或许是黄猛甲的军师之流,便迂回进攻,对司马德说:“这位先生如何称呼?”
司马德拱手说道:“在下复姓司马,单名一个德字。若大人想劝服我们峒主接受招抚,恐怕是难上加难。当年林县令也是这般哄骗峒主出兵,死伤数百族人,镇压了三峒的叛乱,许下诸多好处,最后却食言而肥。大人也不必对我花心思,我也劝不动我家峒主。”
这番话立马堵死了赵越后面的说辞。接连碰壁,赵越一时间狗咬刺猬无从下嘴。
他想了想,反问道:“既然黄峒主愿意来此处,想必是有诚意的,不知黄峒主是何打算?”
黄猛甲双手抱胸,抬头望天:“我是个粗人,不会说大道理,就让司马先生代我说吧。”
司马德伸出两个手指,正色道:“两个条件。第一,官府不再派兵来剿,两边就此休战;第二,我们不接受招抚,但也不会与官府为敌,只求官府不干涉我们。”
赵越为难起来,这样的条件,超出了他的权限,更何况他向知府大人的建议可是能抚就抚,不抚就打,如果答应了对方,不就是打自己的脸吗?
兹事体大,他不敢妄做决定,于是建议黄猛甲暂时呆在澄迈县,等自己请示知府。待黄猛甲同意后,连夜派人快马加鞭回府城报信。
几日后,秦知府派人回信赵越先拖延,待省城有了消息再作定夺。赵越心中明了,必须等广东那边明确是否出兵,才好决定谈判的走向,如果不出兵,那么就只能捏着鼻子接受黄猛甲荒谬的条件。
接下来几日,赵越每日设宴款待黄猛甲和司马德,闭口不谈招抚事宜,两人也无所谓,胡吃海喝,左右不是自己花钱,再说这么拖下去对自己又没有坏处。
只是没想到,这一拖就是半个月,广东方面的消息才姗姗来迟。
赵越接到了秦知府的书信,据说广东多数官员不愿妄动刀兵,认为剿黎靡费钱粮,徒增死伤,收效却甚微,若能招抚,则是上策,两广总督兼巡抚广东王尊德则未明确表态,这种情况下出兵已无指望。
既然出兵无望,那么就只能按黄猛甲的条件谈了。至于如何谈,秦知府在来信中却未作明确指示,仅仅含糊地说让赵越“相机行事”。
捏着信笺,赵越想骂娘。“相机行事”可不是“便宜行事”,一词之差天壤之别。
后者是明确的授权由赵越全权处置,出了事秦知府是要承担责任的,而前者是让赵越看着办,秦知府不闻不问。这样一来,谈的好,秦知府的功劳跑不掉,没谈好或者日后有后患,责任就可以推给他赵越。
说起来,秦知府和赵越在科举场上还颇有渊源,又是同地为官,可是腹黑起来,一点情面都没讲,赵越越想越气苦。
不过骂归骂,还得坐下来和这黎人蛮子谈,谁让他秦知府是正印坐堂官呢,官大一级压死人。(。)
第一百四十二章 战后会议 一()
在赵同知的一再要求下,司马德作出了一点让步,回到黄猛甲当初的那种状态,即不纳入官府体系,也不编为官兵,但可以协助官府镇压暴乱,不过是否出兵要视自身情况而定,主动权官府手中而掌握在自己手里。请大家品#书……网!更新最快的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听调不听宣。
这是赵越目前所能做到的极限,算是为官府保留了几分颜面。
赵越带着这个表面上很和谐的结果回禀知府去了,黄猛甲和司马德则带着好消息回到了临高。
夏天南对这结果非常满意,他不愿公开与官府对抗,但也不想听从官府调遣,这样的条件,就可以让他安心发展,不受掣肘。
崇祯四年的这场“黎乱”最终画上了句,琼州府以较为憋屈的条件,换来了暂时的平静,夏天南以战胜者的姿态,换来了发展需要的时间。
八月中旬,胡家庄前厅坐满了人,夏天南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