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远古帝王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虞舜和他的妃子女英在卫队的保护下乘车离开帝都。

    由于舟车劳顿,南巡的队伍渡过长江以后,虞舜就病倒了。

    行至苍梧之野(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虞舜便含恨去世。

    他的妃子女英悲痛欲绝,独自跑到竹林中痛哭。她的泪水滴在竹叶上,竹叶上便出现了斑斑纹络,就形成了后来的“斑竹”。唐朝诗人胡曾有诗云:“虞舜南捐万乘君,灵妃挥泪竹成纹”,说的就是这段故事。女英又称灵妃,她痛哭之后,不愿再苟活于世,遂投河而死。

    虞舜死后,姒禹的亲信和那些见风使舵极力巴结讨好他的大臣,都劝他自立为帝。姒禹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他为了掩人耳目,进一步收买人心,没有采纳大臣们的意见,而是假惺惺地把虞舜的孙子美叔扶上了帝位。他这样做,既掩饰了他迫害君王的真像,又显示了他忠君贤孝的美名,可谓用心良苦。

    姚美叔是一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物,空长了一副好皮囊,思想颓废,灵魂空虚,根本不堪为帝。他虽然坐上了帝位,但姒禹并没有给他实权,他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帝王。好在他这个人对权力并没有多大兴趣,在他心目中,人生的价值就是享乐,天下兴亡无关紧要,每天只要能尽情地寻欢作乐,身边时刻有美女相伴这就足够了。其实姒禹早就看透了他,早就知道他是个不成器的花花公子,把他扶上台只是为了完成一个过渡阶段的使命而已。因此,他便极力满足美叔的奢华和欲望,让他终日沉迷于音乐歌舞和美女之中。

    美叔的宫中有妃子和宫女百余人,都是姒禹从各地为他挑选来的美女。他贪色纵欲,日夜乐,强健的身体逐渐衰弱。但是,他却对姒禹感恩不尽,是姒禹满足了他生理上的种种欲望,姒禹才是他最值得尊敬的人。

    美叔十六年(戊子,前2073),由于姚美叔终日荒无度,身体日益衰弱,他知道自己阳寿不多了,便破天荒地临朝,召集大臣祭天告祖,宣布立姒禹为帝位继承人。

    美叔十八年(庚寅,前2071),姒禹再次向二任舜帝姚美叔进献了两位极为性感的江南美女。姚美叔喜不自胜,对二女爱之颇深,日夜不离,仅月余便被二位美女靠的油尽灯干,一命呜呼。

    姚美叔称帝的这一段历史,在正统的历史书上是看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正统史书都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唐尧、虞舜都是儒家所塑造的圣贤,圣贤怎麽可以有这样的不肖子孙呢?所以便把这段历史改写了,让虞舜活了一百岁,又编撰了动人的禅让故事,世代流传,家喻户晓。而真正的史实却被当成了荒诞不经的野史,只能在民间悄悄流传。

    美叔十八年(庚寅,前2071),二任舜帝姚美叔病死,姒禹正式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夏,以辛卯年(前2070)为夏禹元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从此诞生了。

    姒禹即位时已经九十岁,他出于政治目的将国都迁至阳城。史书上说尧、舜、禹都是圣贤之君,他们传贤不传子。其实这都是后世儒家学者编造出来的谎言,他们把心目中的帝王理想化,创造出了一系列所谓的圣贤。而实际上却是:虞舜为大臣时,网罗党羽架空了帝尧,并把尧的儿子朱放逐到丹水,阻止他回朝参与国政,最后夺了尧的天下。夏禹又效法虞舜,以自己在国中的强大势力,迫使虞舜退居二线,然后又把舜的儿子义钧放逐于商,最终夺了舜的天下。尧和舜都曾想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后代,但他们没有能力做到。他们的所谓禅让,完全是无奈之举。

    中国古代从黄帝开始便把帝王称为天子。当时所谓的天子,实际上就是各部落联盟的总首领。姒禹用十三年的时间领导人民抗洪排险,防治水患,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敬仰和爱戴。他被拥立为帝是当之无愧的。姒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部落联盟的总首领,也是新兴的奴隶制夏王朝的奠基者;他是中国上古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开创了“父传子,家天下”的奴隶制社会,把中国历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姒禹虽然正式称帝较晚,而实际上他早在虞舜十四年(丁未,前2114)时就已经主理朝政,代行天子之事,完全控制了虞舜政权。当时南方的有苗氏和北方的共工氏不服,他们断绝与夏王朝的交往,停止纳贡。姒禹大怒,亲自领兵征讨,南征有苗,北伐共工,经过了数年的残酷战争,终于降服了有苗和共工两大部族。姒禹将上万名俘虏分发给有功的贵族充当生产奴隶,为新兴的奴隶制政权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接下来,姒禹废除了虞舜的十二州行政区域,重新恢复自己治水结束时所拟定的“九州制”。为了便于统治,姒禹打破了原来以血缘氏族集团制分统治区域的旧的行政机构,建立以“州”为单位的新的地域制行政机构,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禹定九州”之说。

第213章 首任王姒禹 (3)() 
关于禹定九州,近百年来学术界一直有所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九州说”是战国时才有,夏有九州之说完全是后人对大禹治水的附会。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尚书、史记、汉书等史学权威着作,对禹定九州之事都言之凿凿,不可能是后人虚构,禹定九州当为史实。孰是孰非,难成定论。因本篇是以介绍帝王为主,权且以古史为准。

    传说禹建九州是以洛水出书载有“洪范九畴”为依据,其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天子的统治。他在每个州设立一名主管军政的领导人,称作牧。九州设九牧,牡是每个州的最高领导人。

    姒禹执政后,首先设立了一些新的权力机构。设立三正(天、地、人)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使国家的政务有了明确的分工。三正也就是远古时代的三公,其权力仅次于帝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协商会主席。六卿是各部门的最高领导,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下属各部的部长。

    其次是正式组建常规的专业武装力量,随时准备征伐那些“不享不通不道无道之民”。在夏王朝以前,国家平时是不设军队的,只有在外敌入侵时和国内出现动乱时才临时组建军队。这种临时组建的军队,人员参差不齐,由于缺乏基本的作战常识和打斗技巧,战斗力很差。姒禹总结了历史的经验,首次建立起专业化的正规军队,平时训练,战时出征,有效地打击了外敌的入侵和国内的叛乱。

    第三,建立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帝王的政治权力。史书上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皋陶乃立狱制罪,悬赏设罚,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肖佚礼,民知畏法”(新语,道基)。皋陶是狱官之长,可见夏朝不仅有了刑法,而且已经设置了监狱。

    第四,姒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纳税制度,叫做“贡”。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篇中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说:“至虞、夏时,贡赋备矣”。可见,征收赋税已经是夏王朝的统治者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

    第五,姒禹还发明了我国最早的金币,“禹以历山之金铸造币”(管子,山权数)。当时所说的金,就是现在的铜。史记,封禅书云:“禹收九牧之金,铸造九鼎。”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铸铜手工业。

    建立军队,制定法律,设置政权机构,实行征税制度,制造货币,这一切都证明:夏王朝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部落联盟体,而是过渡成为新兴的奴隶制国家。

    姒禹执政时期,我国的手工业生产已经很发达,木器、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都有了专门的作坊。此时的陶器生产已经有了多种类型,韩非子,十过中说:“禹作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我国考古出土的夏代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洛阳东干沟出土的陶瓷、陕西七里铺出土的陶鼎、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工艺水平都十分先进。

    夏禹政权对社会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把人类分为三等,一等为贵族,二等为自由民,三等为奴隶。姒禹以武力征服反叛他的部族,把战败部落的俘虏降为奴隶,让奴隶带着锁链为贵族劳动。各部落惧怕他,都主动献出许多黄金(铜)给他。姒禹把搜刮上来的铜铸造成九鼎,摆放在朝中,以显示权势的威力。

    中国历代史家对夏禹多有赞美之辞,很少不恭之语,唯有吕氏春秋?当务篇上说:“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湎之意”,又说“禹以贪位之意”。伯成子高是位很有名气的诸侯,历经尧、舜、禹三代帝王,姒禹即位后不久,伯成子高便辞去了诸侯之职,回家种田去了。姒禹觉得很奇怪,便亲自到他住的村子去看望他,向他质问:“尧和舜在位时你肯立为诸侯,为什么轮到我执政你就辞职呢?”伯成子高说:“尧舜之时,民心朴实,没有奖赏和刑罚,大家都任劳任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没有争名夺利的坏风气。而今大王为政,重赏赐,多刑罚,人人变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道德从此沦丧,天下将会大乱了,我还有何脸面去为官呢!”(吕氏春秋,长利)从这则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新旧两种观念的斗争相当激烈。一些保守的贵族部落首领为了抗议拟禹推行的新政,宁肯放弃手中的权力,也不愿向他俯首称臣。

    关于姒禹在位执政的年数,史书上说法不一,有说四十五年的,有说七年的,有说十年的。有人据此就武断地认为姒禹的在位年不可信。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没有搞清楚当时的历史状况。事实上禹的在位年很准确,四十五年、十年、七年,三种说法都对。为什么呢?毛病主要出在写史人的观点上,因为写史人的观点不同,他们笔下的夏禹称王的时间也就不同了。四十五年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