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武乙迁都朝歌后,殷墟仍为商都,朝歌城只是商王的别都,因此古本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古史所说的“后五迁”是不包括商汤从西毫迁于郑毫和子武乙迁都于朝歌的。
商朝共三十一任王,立国五百七十二年(前1617前1046)。
首任王商汤,在位执政二十九年(前1617前1589)。其中,灭夏后在位十二年(前1600前1589)。
二任王子外丙,在位执政虚记三年(前1589前1587)。
三任王子仲壬,在位执政虚记五年(前1587前1583)。
四任王伊尹,在位执政虚记八年(前1586前1576)。
五任王子太甲,在位执政虚记十三年(前1576前1564)。
六任王子沃丁,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前1564前1545)。
七任王子太庚,在位执政虚记六年,(前1545前1540)。
八任王子小甲,在位执政虚记十八年,(前1540前1523)。
九任王子雍己,在位执政虚记十三年,(前1523前1511)。
十任王子太戊,在位执政虚记七十六年(前1511前1436)。
十一任王子仲丁,在位执政虚记十年(前1436前1427)。
十二任王子外壬,在位执政虚记十六年(前1427前1412)。
十三任王子河亶甲,在位执政虚记十年(前1412前1403)。
十四任王子祖乙,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前1403前1384)。
十五任王子祖辛,在位执政虚记十五年(前1384前1370)。
十六任王子沃甲,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六年(前1370前1345)。
十七任王子祖丁,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三年(前1345前1313)。
十八任王子南庚,在位执政虚记七年(前1313前1307)。
十九任王子阳甲,在位执政虚记五年(前1307前1303)。
二十任王子盘庚,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九年(前1303前1275)。
二十一任王子小辛,在位执政虚记四年(前1275前1272)。
二十二任王子小乙,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二年(前1272前1251)。
二十三任王子武丁,在位执政虚记六十年(前1251前1192)。
二十四任王子祖庚,在位执政虚记十二年(前1192前1181)。
二十五任王子祖甲,在位执政虚记十七年(前1181前1165)。
二十六任王子廪辛,在位执政虚记七年(前1165前1159)。
二十七任王子庚丁,在位执政虚记十二年(前1159前1148)。
二十八任王子武乙,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六年(前1148前1113)。
二十九任王子文丁,在位执政虚记十二年(前1113前1102)。
三十任王子帝乙,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七年(前1102前1076)。
三十一任王子辛,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一年(前1076前1046)。
商王朝的疆域,商族直接统治的区域主要有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的大部,江南的部分地区,还有内蒙的部分地方。其余为臣属于商王朝的古代少数民族自治区域。
商王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商王朝的农业生产基本和夏朝相仿,土地控制在国家和奴隶主贵族手里,贵族们在分封的“井田”里监督广大奴隶拼命劳作,榨取他们的血汗。商王朝的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当时虽然已经有了大量的青铜,但贵族们却舍不得用来制造生产工具,他们仍然让奴隶使用着古老的耒耜来耕地,却把大量的青铜用来制造兵器、礼器和饰器。
商王朝的畜牧业已经很发达,许多地方都在大量地饲养家畜和家禽,随处可见马群、牛群和羊群,村落里鸡犬之声不绝于耳。
商王朝的手工业主要有青铜业、制陶业、制骨业、制石业、制木业、纺织业等,商朝的制陶业和青铜业已经相当发达。1972年在河北荣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铁刃铜钺,证明商朝时已经有了冶铁技术。
商王朝的商业也比较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镇和村社,出现了进行商品交换的农贸市场。
商王朝晚期,奴隶主贵族不仅对那些失去人权的奴隶施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对一些自由民也不放过,横征暴敛,民众苦不堪言,各地不断出现民众反抗引发的暴乱。诸候国之间也常常因为私利而发动战争。一时间,天下混乱,刀兵四起,民生涂炭。
于是,西伯侯姬昌乘机笼络人心,加强军队建设,对外扩张,势力大增。最终发展成为商王朝亡国的掘墓人。
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为周武王所灭。
第236章 商王子天乙(1)()
在位起讫:公元前1617前1589年。
生卒年:公元前1688前1589年。
出生地:谷熟(即南毫,今河南商丘市东南)。
立都:西毫(今河南偃师市城关乡)。
迁都: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
年号:商汤元年(甲子,前1617)。
商王子天乙,姓子,名履,又名汤,号天乙;又称大乙、太乙、商汤、成汤、武汤、武唐、天一汤等。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的首任王。他的祖父是十四任商侯子主壬,父亲是十五任商侯子主癸。母亲是子主癸的妻子扶都。
商侯子主癸于夏孔甲九年(前1699)把商都从新城殷邑(今河南安阳市)迁回到旧都谷熟(今河南商丘市东南谷熟集)。迁都后十二年,也就是孔甲二十年(前1688),子主癸的妃子扶都在宫中生下一名男孩,赐名为履,因为出生在乙日,便赐号天乙。
公元前1618年,商侯子主癸去世,子天乙继承了商侯的爵位,号商汤。以甲子年(前1617)为商汤元年。
史书上说:“汤有七名而九征”(今本竹书纪年)。是说商汤有七个名子,一生中有九次带兵出征。这七个名子是:帝乙、天乙、履、汤、祖乙、成汤、武王。九征是指商汤领兵征讨的九大诸侯,这九大诸侯是:葛国(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北郭庄)、荆国、温国(今河南焦作市温县南)、韦国(今河南安阳市滑县南)、顾国(今山东菏泽地区鄄城县西北)、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市北)、夏邑、三朡(诸侯国,今山东菏泽地区定陶县东北)、郕国(今山东汶上县北)。
子天乙从二十几岁就跟随父亲从政,曾协助父亲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国事。他是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觊觎夏王朝已经很久,然而他即位时已经七十一岁,有生之年毕竟不多了,他必须得加快行动步伐,在自己有生之年灭掉夏朝。出于战略目的,他即位后立刻把国都从谷熟迁到蒙邑(今山东曹县东南),改称北毫。
迁都后,子天乙继续采取军事扩张的政策,以邻国不敬祖宗神灵为由,出兵伐葛。
那么,葛国人是怎样不敬祖宗神灵而惹恼了子天乙呢?
孟子,滕文公下是这样记载的:葛国人不祭祀祖宗神灵,商汤便派人前去质问。葛国人说他们没有牛羊作祭牲。商汤就派人给他们送去了牛羊,可是葛国人把牛羊吃掉了,仍不祭祀神灵。商汤又派人前去质问,葛国人又说他们没有粮食,老百姓都快饿死了,那还有心情去祭神。商汤就派人去帮他们种地,并让老人和孩子赶着牛车去给他们送饭。可是葛国人吃了饭菜,又抢走了牛和车,还把送饭的老人和孩子杀死了。成汤忍无可忍,他对自己的族人说:“象这样野蛮的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消灭。”
于是,子天乙发动了即位后的第一次侵略战争,一举击败葛国,处死了国君,把族人全都充作生产奴隶,给他们套上枷锁每天象牲畜一样在田里劳动。由此看来,子天乙讨伐葛国分明就是侵略,他的所有入侵的理由都是自己编造的。就像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的东北,不也是打着什么“*****”“中日亲善”的招牌,而疯狂地屠杀中国人吗?其道理是一样的。就如同“狼吃小羊”的寓言故事一样,想吃掉对方,却还要找出一个理由来,证明自己吃得对,吃得好,吃得应该!大概这便是古今中外一切侵略者的共同心态吧!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伐葛仅仅是商汤对外战争的开始,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还在后面。史书上说,商汤最初所居的南毫,方圆只有七十里。“汤处毫,七十里”(淮南子,泰族训),迁居北毫时也只有一百多里的疆域,可是等灭掉葛国后向四面扩张,很快就连成了数百里。
子天乙雄心勃勃,一面征招青壮年平民入伍,扩大军事力量,一面寻找贤能之士充任将帅,加强军政的管理。很快,伊尹仲虺等一大批贤臣名将陆续地投奔了商汤。
商汤七年(庚午,前1611),夏王姒履癸疑心商汤谋反,将他召入朝中逮捕,囚禁于夏台(即钧台,今河南禹州市南)。伊尹闻讯立刻带着珍玩珠宝赶赴夏都,求见夏王妃妹喜。在妹喜的帮助下,夏王很快便释放了商侯子天乙。
子天乙被夏王释放后,更加恼恨夏王,从而更坚定了他灭夏的决心。
商汤九年(壬申,前1609),子天乙拜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协助他治理朝政。仲虺的祖先奚仲是夏朝的车正(掌管造车的官员),初封于薛(今山东滕州市南),后迁于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世代皆为夏臣。仲虺因不满于夏王朝的腐败而投奔了商汤,他和伊尹都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
商汤十年(癸酉,前1608),子天乙已经过了几年的充分准备,已经有了雄厚的物资基础和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他开始向夏王朝的几个同盟诸侯国发起攻击。
这年秋天,子天乙首先出兵灭掉了温国(今河南焦作市温县南),然后以温邑为根据地,与邻近诸侯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