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大耀开始,帝都宫廷的性质完全改变了。原来属于公共所有的宫廷变成了帝王私人所有,原来专门用于处理国家政务的办公场所,如今变成了帝王的私家宅院。
贪婪和欲望使一些部落的大酋长野心膨胀,他们为了追求权力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开始为非作歹;他们不仅掠夺外部落的女人和牲畜,还侵吞本部落族民共同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公共积累)。于是,人心向善美好和谐的社会不见了,历史逐渐过渡向一个谋取私利你争我夺的时代。
大耀晚年时,直接立自己的小儿子节芒为帝位继承人,而不是传给族内贤能多才的族子,引起本部落众多族人的不满。
大耀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九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大耀三十八年(丙寅,前5035),享年七十九岁。
大耀死后,遗体葬在了宛丘伏羲帝陵(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尊号帝大耀。
大耀在位年表
前5072(己丑)元年
前5071(庚寅)二年
前5070(辛卯)三年
前5069(壬辰)四年
前5068(癸巳)五年
前5067(甲午)六年
前5066(乙未)七年
前5065(丙申)八年
前5064(丁酉)九年
前5063(戊戌)十年
前5062(己亥)十一年
前5061(庚子)十二年
前5060(辛丑)十三年
前5059(壬寅)十四年
前5058(癸卯)十五年
前5057(甲辰)十六年
前5056(乙巳)十七年
前5055(丙午)十八年
前5054(丁未)十九年
前5053(戊申)二十年
前5052(己酉)二十一年
前5051(庚戌)二十二年
前5050(辛亥)二十三年
前5049(壬子)二十四年
前5048(癸丑)二十五年
前5047(甲寅)二十六年
前5046(乙卯)二十七年
前5045(丙辰)二十八年
前5044(丁巳)二十九年
前5043(戊午)三十年
前5042(己未)三十一年
前5041(庚申)三十二年
前5040(辛酉)三十三年
前5039(壬戌)三十四年
前5038(癸亥)三十五年
前5037(甲子)三十六年
前5036(乙丑)三十七年
前5035(丙寅)三十八年
第87章 节芒(伏羲氏24)()
在位起讫:公元前5035前5008年。
生卒年:公元前5079前5008年。
出生地: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
立都: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
年号:节芒元年(丁卯,前5034)。
节芒,男,姓风,名节芒,号伏羲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第七十八任帝。大伏羲氏族纯血缘伏羲氏执政的二十四任帝。
节芒生于帝太河三十八年(壬午,前5079),出生在伏羲氏部落的政治活动中心密城。他的祖父是伏羲氏执政的二十二任帝太河,他的父亲是伏羲氏执政的二十三任帝大耀。
大耀执政的晚年,大伏羲氏族混乱更加严重,女娲氏部落不仅公开叛离大伏羲氏族,还以纯血缘伏羲氏族人背叛祖宗,忤逆天神等理由为借口,联合其他部落,攻打纯血缘伏羲氏。一些部落积极扩张本部落的势力,欺负和掠夺弱小的部落。帝大耀也调动那些忠于伏羲氏的部落,挑选那些年轻力壮的族民,组成临时军队,对抗入侵者。于是,大伏羲氏族内部开始了窝里斗,自相残杀起来。帝大耀是一位极端自私的人,他晚年时,没有把帝位传给外人,而是立儿子节芒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5035年,伏羲氏执政的二十三任帝大耀病死于宛丘宫中,节芒即位称帝。
节芒即位后,仍立都于宛丘。以丁卯年(前5034)为节芒元年节芒是一位平庸无能的人,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治理国家。他称帝以后,与一部分部落的大酋长密切交往,物色了数十名美女入宫,供他乐。后宫房舍不足,他便向各部落征调人力和物力,扩建宫室。节芒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更多族人的不满,反叛的部落逐渐增多。
节芒即位后不久,女娲部落的大酋长公开宣布称帝,立都于宛丘西一溜十八岗的女娲城(今河南周口市西华县境内)。于是,大伏羲氏族出现了二帝并存的现象,一百多个部落分成了两大阵营,一部分支持纯血缘伏羲氏的节芒,一部分支持女娲氏部落的首领。于是大伏羲氏族更加混乱了。
就在这时,崛起于陕甘地区的炎帝氏族强大起来,其势力很快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并且向统治了两千多年的伏羲女娲政权发起攻击。
伏羲女娲政权在内外双重力量的合击下,逐渐衰败瓦解。
公元前5008年,炎帝氏族的队伍向大伏羲氏族发起了全面进攻,有许多部落投降。
年过七十,又被女色掏空了身子的节芒闻信大惊,得了重病,数日后气绝身亡。
节芒四十五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八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节芒二十七年(癸巳,前5008),享年七十二岁。
节芒死后,遗体葬在了宛丘伏羲帝陵(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尊号帝节芒。
节芒去世后不久,炎帝魁隗氏率族人入主中原,建立炎帝魁隗氏政权。
伏羲女娲政权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节芒在位年表
前5034(丁卯)元年
前5033(戊辰)二年
前5032(己巳)三年
前5031(庚午)四年
前5030(辛未)五年
前5029(壬申)六年
前5028(癸酉)七年
前5027(甲戌)八年
前5026(乙亥)九年
前5025(丙子)十年
前5024(丁丑)十一年
前5023(戊寅)十二年
前5022(己卯)十三年
前5021(庚辰)十四年
前5020(辛巳)十五年
前5019(壬午)十六年
前5018(癸未)十七年
前5017(甲申)十八年
前5016(乙酉)十九年
前5015(丙戌)二十年
前5014(丁亥)二十一年
前5013(戊子)二十二年
前5012(己丑)二十三年
前5011(庚寅)二十四年
前5010(辛卯)二十五年
前5009(壬辰)二十六年
第88章 炎帝魁隗氏政权()
约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全球受冰后期的影响,气温普遍升高,造成原有的冰川大面积融化,促使海洋水位上升。
当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已经上升到10米左右,华北平原大部分被海水吞没,水位一直延伸到太行山东麓。
地势较高的山东半岛已经成为海中孤岛;太湖、洪泽湖、高邮湖等内陆湖泊完全与海洋连在了一起。
大洪水给兴起于华北平原的大伏羲氏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有许多人葬身在洪水之中。幸存者被迫离开居住了数十代的故土,迁徙到陌生的高地和山区居住。
大迁徙使各部落幸存者争相抢占新的领地,造成了大伏羲氏族内部的动乱,从而使强大的伏羲女娲政权逐渐走向衰落。
而这时,留居在古昆仑山、祁连山、不周山及秦安大地湾一带的少典氏和有蟜氏逐渐兴旺起来,他们迁徙到秦岭的常羊山一带,重建观天祭祀中心,发展和繁衍了“炎黄氏族”,先后建立起了炎帝政权和黄帝政权。
炎帝政权又分为两大支脉,一为炎帝魁隗氏政权,一为炎帝神农氏政权。
本卷先介绍炎帝魁隗氏政权。
炎帝魁隗氏发祥于秦岭常羊山,兴起于赤水(今贵州赤水市),取代伏羲女娲氏政权,建帝都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传六帝而失政,被炎帝神农氏取而代之。
炎帝魁隗氏政权起于公元前5008年,讫于公元前4766年,历六任帝,传国虚记二百四十三年。这六任帝是:1、炎帝魁隗在位执政虚记五十八年(公元前5008前4951年)。
2、炎帝炎居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公元前4951前4918年)。
3、炎帝节并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公元前4918前4876年)。
4、炎帝戏器在位执政虚记五十年(公元前4876前4827年)。
5、炎帝祝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公元前4827前4781年)。
6、炎帝共工在位执政虚记十六年(公元前4781前4766年)。
炎帝魁隗氏政权在公元前4766年时虽然失去帝位,但其宗族所属部落的势力依然十分强大,一直与执政的神农氏相对抗。
共工失去帝位后,仍为本部落大酋长,继续执政二十五年后去世,卒于公元前4740年,终年六十岁。死后传位于侄子姜后土,后土为魁隗氏第七任大酋长。
后土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五年(公元前4740前4696年),卒于公元前4696年,终年六十五岁。死后传位于侄子姜噎鸣,噎鸣为魁隗氏第八任大酋长。
噎鸣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一年(公元前4696前4676年),卒于公元前4676年,终年四十二岁。死后传位于族弟姜信,姜信为魁隗氏第九任大酋长。
姜信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公元前4676前4643年),卒于公元前4643年,终年五十岁。死后传位于族子(侄子)姜赤召,赤召为魁隗氏第十任大酋长。
赤召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一年(公元前4643前4603年),卒于公元前4603年,终年六十岁。死后传位于族子(侄子)姜墙夷,墙夷为魁隗氏第十一任大酋长。
墙夷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公元前4603前4584年),卒于公元前4584年,终年四十三岁。死后传位于族弟姜捷个,捷个为魁隗氏第十二任大酋长。
捷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