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共产主义传入中国,又经过了那一位伟大领袖的灵活转变,才扎根在了中国的土壤,七十年屹立不倒并且越来越好。
只不过,如果始皇帝还在,可能由于始皇帝强大的个人魅力,大秦的无双铁骑可以发挥出完全的战斗力。大秦军队可以用横扫六国后举世无敌的心态和士气灭掉刘邦和项羽,为大秦再延续几年的国祚。
但大秦终究还是避免不了因为一个简单的“钱”字的问题被灭掉,以后总会有一个叫王邦李邦或者张羽赵羽的人横空出世,揭竿而起,获得多数百姓的支持,灭掉大秦。
秦始皇的国策最多只能支持大秦存在20年,20年内,大秦就将会因为赋税的不断增加导致有一半以上的百姓吃不起饭,面临饿死的危险。
冷兵器时代,面对这种大量农民可能被饿死的局面,即使把秦始皇换成玉皇大帝,除非真能找来十万天兵天将杀光全天下半数百姓,否则也很难阻止这个政权的覆灭。
这个时代,与其像儒家那样冠冕堂皇的说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还不如说是饱民腹者得天下。在可能吃不饱的年代,谁能让百姓吃饱饭谁就得民心,哪怕它的法律严苛,哪怕它有很多贪官,这些在吃饱饭面前都不是什么问题。
谁当皇帝对绝大多数的百姓来说并不在意,反正自己又当不了,他们更在乎谁能让自己填饱肚子有饭吃。
让他们吃饱饭的人他们就会支持,这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需求。
大秦帝国如果国政不改,除非一直有战争或对外征服的行动,通过掠夺不断从其他渠道攫取财富支持国内的开销。
否则,这个有明显缺陷的体系能坚持十几年已经是始皇帝作为千古一帝强大能力极致的体现了。
无论在古东方还是古西方,很多东征西讨打了无数胜仗的大帝国一旦和平下来,几十年甚至几年内就由于内部问题而自我毁灭了。
重农轻商,尽管后世大多专家学者认为这个国策并不正确。但这在一个以粮食为存亡根本的封建王朝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封建王朝的发展初期其实算不上是错误,甚至可以看做是适应那个时代的国策。(古代东西方的封建含义差距很大,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看)
但是重农却不轻赋,甚至还要加重赋税,这就是取死之道了,结果只能是农业也发展不起来,商业也发展不起来。最终造成农业和商业两边俱伤甚至俱亡的结果,这一点其实很让人感到可惜。
大量的土地由于农民交不起赋税无钱耕种,不得已贱卖给少数有钱的权贵。大地主尤其是在朝中有官职可以享受免除赋税待遇的那些人会掌握大量的土地,收获大量的财富。
但这些财富不会进入国库,无法支持国家的用度,只会用于壮大他们自己家族和党派的势力。
这部分大地主(大多数也是官员)得到了财富又有官职在身,发展壮大之后会不会滋生起其他的心思?如果要处理,他们又占据高位,掌握的势力盘根错节,如果不能快刀斩乱麻,就容易引起大乱。
让农民种了地,交完了赋税之后,结果剩下的粮食都不够自己一家吃的甚至根本剩不下来,这种局面一旦出现,没有谁愿意乖乖的去死。
那么怎么办,他们会去找一个能让他们吃饱饭的方法,这时候所有的牛鬼蛇神都有了发展的空间。无论是宗教骗子还是起义军或者叛贼,都能利用这个时机兴风作浪。
封建王朝,能否存续长久,其实就看它是否能保证大多数的民众不被饿死。
只要不面临饿死的局面,没几个人会冒着人头落地的风险去搞什么起义,即使搞了起来也没有发展壮大的土壤,可能一个县令带着十几个衙役就能把这种叛乱平定。
后世的那个共和国建立之后,有人自称皇帝,要篡权夺政,结果被一个片警就给轻松解决了。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温饱已经不成问题,所以任何反动的行为都没有生存的土壤。
自古凡起义成功者,所处时代无一不是有大量百姓们面临饿死风险,并多数都处于战乱之中。
起义军每到一处,都会有百姓自发加入其中,因为这里有饭吃。起义军中尽管有很多人会战死,但总人数往往反而越打越多,形成大势,一举覆灭前朝,建立新朝。
就像现在的大秦,就正是这个牛鬼蛇神都有发挥空间和生存土壤的时候,起义军已经出现了很多路,楚狂人心里苦啊!
第11章 迷途贾青,可悲宋祖()
当然,这些在灭掉赵高之前和楚狂人的关系不大,他目前没有任何能力改变大局。
咸阳宫每日亥时之前准时关闭宫门,贾青是在戌时的后半个时辰带着大总管刘永的手令走出的咸阳宫。
出宫之后,他没有多想,想要按照楚狂人的话直奔徐福府邸。他能隐隐的感觉到,自己刚刚走出宫门,就有人跟了出来,可每当他回头去看,身后却空无一人。
天色已经完全变黑,只有咸阳宫的周围还能看到一点亮光。贾青点亮了手中提着的灯笼继续向前走,不知为什么,他心里有一种必须把陛下交代的事情办好,即使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的想法。
就在贾青出宫之后的同一时刻,楚狂人刚好在探查轻纱女红菱对自己的好感度,并因为只有11点的好感度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些贾青自然不会知道,他此时的心情并不会比楚狂人好上多少,因为他也有心事。
贾青对皇宫之外的环境并不熟悉,他虽然是在咸阳城出生的人,但他一直居住在咸阳三十万穷人聚居的东乡一带,那里可以算作是咸阳城的贫民窟了。
他离家最远的一次也不过是出城上山了一次,对于城里那些大人物居住的高宅大院究竟在哪里,那一个层面和他生活的世界相差太远,他并不关心。
一个村长根本就不会关心****每天都在忙着什么,或者家在哪里这种事情,因为那距离他的层面太远。
因为家里父母养不起他,为了让他活下去,才把他卖进了宫。所以,尽管他很痛快的答应了陛下的要求,但他知道自己对咸阳城内除了东乡之外的其他地点并不了解。
但陛下交给他的事情,他必须答应,因为陛下说他信任他,没有其他的可信之人了。没有说出来,依然是因为不想让陛下过多忧心,他怕陛下会因此而退缩,放弃了诛杀大奸臣丞相赵高的想法。
是的,有人可能猜出来了,这个小太监贾青根本就不认识去徐福府邸的路,这一点可能楚狂人都想不到。
他和小太监聊天中知道了他出生在咸阳,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咸阳生活了12年的小太监,对咸阳城内除了贫民区东乡之外的其他地点究竟在哪里,其实并不太了解。
如果楚狂人知道了小太监竟然不认路,估计一万句“妈卖批”都不够表达他内心中的“老天你不要这样玩我”的感觉。
不知是否要庆幸他并不知道这件事,还以为小太监这一行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取信于徐福和子婴,并且对此抱有乐观的态度。
他根本想不到,对于从小就生活在咸阳城的一个人,在咸阳城里找路竟然会是最大的困难。
贾青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头绪,全然不知道东南西北,那样他也不敢瞒着楚狂人了。
如果真的没有一点希望完成,贾青不会去选择可能耽误陛下谋划的行事方法,会痛快的说出来。
他虽然没有去过徐福府邸,但就在昨天,听到了去徐福府邸请徐方士进宫为皇上诊治的小太监闲聊谈到了徐福府邸,说那里很气派,离皇宫也并不太远。
他们还说着徐府门前摆着一个很大的炼丹炉足足有一人多高,感觉至少有几千斤重,也不知怎么抬到那里的。
是的,贾青只知道两件事,其一,徐福府邸很气派,并且离皇宫并不太远;其二,徐府门前摆放着一个一人多高的炼丹炉,很是壮观。
除此之外,他对徐福府邸究竟在哪里一无所知,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他都不知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小太监找路兮走四方。
他没有在宫里去找其他小太监问路,因为如果问了之后,那个人只是指路还好,要是想给他带路和他一起走,他也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虽然那个人有可能并不会要求跟他一起走,但只要有一分的风险他也不想冒,这是关乎到陛下的事,丝毫不能马虎。
再说,万一那个人是丞相赵高的人,那岂不是破坏了陛下的谋划,他绝对不做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人。
如果真的出现了那种局面,即使见到了徐福,有另外的小太监在一旁站着。他怎么也不好说自己要单独跟徐方士说话,皇帝的手令也不能当着外人的面取出来。
谁知道给他带路的小太监会不会是投靠了赵高的人,暴露了自己是小,顶多搭上自己的一条命。如果拖累了陛下完成大事,那才是大祸,他万死也难赎其罪。
反正皇宫门外只有三条路,一条一条慢慢走,挨家挨户的找,总能发现门前有一个大的炼丹炉的府邸。
这样的特点足够鲜明,只要愿意多耗费一些时间,总能找得到。
这是个笨方法,但是却绝对有效,很多人看不起笨方法,但他们不知道,所有看似聪明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只能适应特定的环境。
而看似做了很多无用功的笨方法,很多人都看不起的行为,却往往适用于任何时机和地点。
贾青想的是如果实在不行,遇到巡逻的卫士或者打更的更夫,也可以问一问,反正街上巡逻的卫士和打更的更夫绝对不会在自己问路后跟自己一起去见徐福。
只是贾青知道这件事越少人知道越好,不到万不得已,还是尽量要靠自己一个人来完成。
小太监贾青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他根本不认识路,东一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