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共中央电示林彪、彭真:“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同时,电报也明示:“如果你觉得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主动放弃四平。。准备由阵地战变为运动战。”5月23日,中央再次电示林彪:“望坚守公主岭”,“如公主岭不能守,应坚守长春,以利谈判”。
但是,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后,已经很难再组织有效的防御了。国民党军夺占四平后,采取快速急进方式,分三路继续攻击北进。民主联军以钟伟第十旅殿后,分别向北、东撤退。在公主岭附近的范家屯,从大连返回的罗荣桓和彭真,赶到了东北民主联军“前总”,与林彪、周保中讨论下一步的行动和作战方针。
林彪主张撤退,撤出长春,撤到松花江以北。另一种意见主张坚守长春。在这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时,罗荣桓发表了意见。他分析道:“长春、吉林都是大城市,不利于防守,防线又宽,现在部队打得很疲劳,如果守长春,敌人从梅河口沿奉吉线插到吉林,就会把我们的后方打个稀烂,不但长春守不住,非退到西满蒙古大沙漠不可。”“我赞成撤出长春,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
东北局最后决定:向松花江北岸撤退,退到哈尔滨。5月27日,林彪电告中央,陈述了不守长春的理由:“长春人口近90万,防线百余里,需要大量的守军,敌如先围城,同时集中飞机、大炮、坦克掩护步兵进攻,我则可能既不能守住城市,又丧失运动战的机会,故今后主力以打运动战为好。”
5月下旬至6月初,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分别撤至松花江以北。华中新四军三师十旅集结于大责,八旅位于郑家屯以北。山东八路军七师,新四军三师七旅、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五九旅则集中在松花江以北之双城、哈尔滨地区。部队一面进行补充、训练,一面沿江设防。
在攻占了长春、吉林及松花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后,杜聿明也觉察到虽然表面上是胜利了,但是,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机动作战部队锐减。5月30日驻海城、营口的国民党军第一八四师在师长率领下起义,也给国民党在军事上的胜利蒙上了一层阴影。
国共双方都暂时无力在东北决斗了,于是6月7日两党代表达成了东北停战15天的协议。
三、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林彪:有人以为我跑得太快了,我说我跑得还慢了。把屁股坐到东、西、南、北。翦除时腋之患:“红胡子”剿除“黑白胡子”。胜负是实力的较量:“东总”先南后北,拉打结合。
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之下,共产党的武装一退再退,终于退到了松花江北岸。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确定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东北民主联军收缩战线,调整力量,在边远地区建立根据地,蓄势待发。退出吉林、长春诸城市后,东北民主联军据江而守,总算把战线暂时稳定了下来。
6月初,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和民主联军总部转移到哈尔滨。据当地人说,“哈尔滨”一语,在满族话里是“晒网场”的意思。这里原是满族人聚居的小渔村,水陆交通便利,地形开阔,天长日久,发展成一个颇有些规模的集镇,南来北往的物资均在此交易、集散。
进入本世纪,沙皇俄国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派遣15万大军入侵东北,占领了哈尔滨。1931年九一八以后,哈尔滨又成为日本占领地。
此时,东北民主联军控制的地区,除中东铁路南北地区外,还有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西满和以延吉为中心的东满,并经通化与以安东为中心的南满地区保持着联系。
6月上旬,在吉林附近舒兰的一家戏园子里,林彪对团以上干部作了一次讲话。林彪针对撤出长春、吉林以后部队干部、战士间的一些议论,说道:
大家一定以为我跑得太快了,丢的地方太多了。我说我跑得还慢了,丢得还少了。这不是开玩笑,我讲的是真话,讲的是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东北情况是敌强我弱。我们只有一个拳头,敌人有好几个拳头,一个拳头是打不过好几个拳头的。怎么办?就是要把敌人的拳头变成手掌。怎么变?就是把城市丢给他们。城市一丢,我们的包袱就没有了,身子就轻了,敌人的拳头可就伸开了,我们就可以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吃掉他们了。
解决东北的问题要靠战争。战争的根本问题在于消灭敌人。胜负不能从一时的进退看,也不能从一城一地的得失看。我们力量小,城市只能是旅馆(指短时的过渡),暂住一时。把敌人拉散了,把敌人一股股地吃掉了,城市自然就是我们的了。如果我们现在舍不得城市,和敌人硬拼,那我们只能有两条路:或者被敌人吃掉,或者走抗联的老路——退到苏联去。
现在,我们要把眼光转一转,从大城市转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去,把大气力用到建设根据地去。有了根据地,我们就有了家。有了家,就会要兵有兵,要武器有武器,要粮有粮,要衣服有衣服。我们有了这些,我们就会有全东北。
为了让更多的指挥员和战士懂得这个道理,林彪还专们找人写文章,介绍1812年俄法战争中的俄军莫斯科大撤退。林彪还通过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搞到了一部介绍打败拿破仑的俄国名将库图佐夫的纪录片,给部队放映。
6月1日,林彪即已下了决心,如果国民党军还要进攻,则放弃哈尔滨。他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准备游击放弃哈尔滨。”6月3日,毛泽东在给东北局和林彪的电报中作了明确答复和指示:
“同意你们作放弃哈尔滨之准备,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之方针,实行中央去年12月对东北工作指示,作长期打算,为在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而斗争”。
罗荣桓不无忧虑他说:“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还从来没有这样被动过。我们一个劲儿地撤,敌人一直在屁股后面追,就像拖了个尾巴!”东北的形势是严峻的。
6月16日,中共中央就东北局干部分工问题向东北局发出指示,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为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并由林、彭、罗、高、陈组成东北局常委。眼下,林彪一身三任,成为共产党在东北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接到就任东北局书记的电报时,林彪正在吉林附近的舒兰——东北民主联军的“前总”里。
几天后,东北局副书记高岗从哈尔滨起程来接林彪。林彪便带着随行人员上了路。在6月中旬国共两党的谈判中,国民党提出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哈尔滨、白城子等若干城市。周恩来征求东北局意见。林彪、罗荣桓、彭真等经过讨论,将意见报告中央:
我们考虑不能同意将白城子、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安东等城市给国民党方面驻兵。与其立即支出以上地点,不若在长期战争中力求保持,即令不能保持,亦可较迟的失去。如果为力争和平,准备作暂时的一定限度的让步,那么,这种让步的限度,则应以国民党能增多少兵来,我即酌量让多少步;估计其军事进攻何时能到达何地,我即准备在何时支出何地为妥。
其实,国民党和杜幸明也有难处。在《绥靖第一年重要战役提要、作战检讨》中是这样记述的:
(一)我军以接收之目的,应进出松花江自有必要,惟就作战方针言,欲压迫共军于松花江而歼灭之,则似过远,以分进合击包围于四平地区而歼灭之,尔后向松花江进出为当。其次,就本案压迫松花江歼灭之方针,在兵力部署上,与方针又不相吻合,即逐次使用兵力,致四平街久攻不下,其后增加兵力,亦未着重在四平附近歼灭共军之措施。这攻下以后,即为离心推进,而成为广泛之驱逐,卒未获歼灭共军也。
(二)作战初期,我军因兼顾辽东辽南方向之作战,仅以新一军担负四平及解长春之围双重任务,兵力不足,以致四平久攻不下,长春沦于敌手。而后次第以第七十一军和新六军两军加入,虽获得四平决战之胜利,然已迁延两月以上时间,使敌得以从容脱离战场,未能将敌主力击破,贻尔后东北剿共军事以无穷之后患。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政府郑州绥署主任刘峙率30万大军进攻中原解放区,促成了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原战火一起,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区内,国民党军也向中共武装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此时,关外倒相对平静,于是东北的停战局面又稳定了一段时间,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长期驻在哈尔滨的局面也确定了下来。6月下旬,高岗和谭政从五常接林彪回到哈尔滨。
早在林彪还未返回哈尔滨时,罗荣桓便与彭真、陈云酝酿过,秘用眼前出现的战争间隙,总结前一阶段的作战经验,确定当前坚持东北的斗争方针,并安排了几项战略部署。
第一项,是以拉法战斗为例,总结和推广“诱敌分散、各个击破”的作战经验,以林彪、彭真、罗荣桓的名义致电各部队,介绍拉法战斗的经过。这是一场诱敌分散的歼灭战,规模虽小,但为成功之战例。
6月初,国民党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及一个营共2000余人由吉林市东进,占老爷岭,6月5日进入新站、拉法。
7日,国共两党东北休战令生效。然而二六三团迫近蚊河,炮击民主联军控制的城区。
8日,东北民主联军山东一师歼敌一个营,夺回拉法。
9日,山东第一、二师等部合力猛攻新站,全歼该路国民党军。拉法战斗,歼敌1800人,俘敌900余人。
电文说:可见,敌人愈分散,愈便我歼灭。敌进入山地,尤便我歼灭。因此,我指战员勿因敌占我一些城市而感觉恐慌,须知我军在现时的作战条件下,在不得已时放弃某些城市,以诱敌人分散,换取歼敌的机会,是有利的。我各部须准备在半月停战期满后,继续组织对分散之敌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