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质者为上。其油头粉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他后来在上咸丰帝奏折中,对为何选择山农为士兵作了解释:“大抵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城市近水之人。”曾国藩严格把好兵源入口关,要求招募新兵“不杂一卒,不滥收一弁”。
特点之二,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曾国藩确定,“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他认为,这么做,好比一棵树,统领像树根,依靠树根而生树枝、树叶,整个组织一气贯通。这样,密切了军队内部关系,“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因此,“凡勇皆服原募之人”,后来湘军上下抱成一团,“将卒亲睦,各护其长。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官兵之间的亲密关系,改变了绿营“军兴调发,而将帅莫知营制”,“将与将不相习,兵与兵不相知;胜则相妒,败不相救”的痼疾,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特点之三,军额自定、粮饷自筹。湘军要编练“一大团”,是曾国藩的初步设想。“一大团”到底招募多少官兵,咸丰帝没有限制,朝廷也不定死,由曾国藩说了算。曾国藩认为,要能成军打仗、有所作为,起码得由一万人左右。这是他确立的一个目标,规模能不能再大一些,取决于他的决心,也取决于所筹粮饷、所获装备的数量。湘军的编制是由曾国藩拍板定案的:以营为基本制度,每营五百人,分前、后、左、右、中五哨,每哨又分为五棚。营官上面,有分管数营的分统;分统上头,又有自主一路的统领;统领上级,是分管一方的统帅;统帅之上,是统率全军的大帅;大帅就由缔造者曾国藩担任。而绿营的建制是由清廷确定的,不能随便改变。当时除东三省不设绿营外,其他地区以一省或数省为军区,军区的最高长官是文职出身的总督或巡抚。一省之内分若干镇,每镇由总兵统率。镇下设营。全国绿营员额六十万左右。清朝正规军八旗兵、绿营兵,后勤供给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在中央由户部、兵部统一负责,在地方由各省布政司统一负责。湘军是在办团练的幌子下招募成军的,而办团练是朝廷在乱世之时的无奈之举,涉及粮饷问题,户部、兵部也好,布政司也好,当然不会统一供给,只能凭团练大臣各显神通去募捐。曾国藩曾说:“此时天下大乱,吾辈行军,必须亲自筹饷,不可仰食他人。”湘军的月饷标准由曾国藩自定。当时绿营兵月饷与行粮加起来,折合白银四两多一点。曾国藩找一些勇丁调查之后,了解到他们一年收入大约有十多两银子。按照当兵之人收入应多于种田农夫三四倍的原则,他确定湘军正勇的月饷为四两二钱白银。这个标准,名义上正好低于绿营兵战时月饷和行粮之和,不会给人以练勇之饷高于正规军的口实。曾国藩很巧妙,看上去他定的发饷标准稍低于绿营兵,实际上高于绿营兵,因为当时国库空虚,加之层层克扣,绿营兵发饷往往不足应发总数的二三成。曾氏湘军为了维持局面,筹饷办法花样百出,共开辟捐输、运饷盐、兴厘金、拨丁漕、请协济、提关税、收杂捐七条途径。湘军从编练成军到后来发展壮大为十二万人,十二年间所耗军费白银三千万两,均自筹解决,没有让朝廷增添负担。但是,有一利必生一弊。军额自定、粮饷自筹,加上将必亲选、兵必自募,导致湘军上下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兵为将有,不效忠朝廷而效忠上级,为后来军阀割据埋下祸根。
扶倾定危(8)
高冕
特点之四,对士兵的控制管理更加严密。湘军“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性、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其好处在于,士兵都是知根知底之人,他们对家室妻子有依恋之情,进入军营能够服从上级管理调遣,回家探亲时由知县、团总、户长进行督察,如果出现私逃,只要营官、将领禀告士兵所在省份,按照户籍查找,很快就能将他捉拿回来。绿营兵就不一样了,管理很不严密,有很多冒名吃饷之人,枪炮一响,脚底抹油,这些逃兵往往很难捉拿回来。湘军由于不是正规军,兵籍掌握在官将手中,听命于管辖他们的总督、巡抚,打起仗来需要用兵之时,即使调用一兵、一卒、一糈,朝廷都要仰仗于总督、巡抚。发展到晚清,出现总督、巡抚专政的局势。
曾国藩深知,严格的纪律、良好的军民关系对一支军队极为的重要。他说:“用兵之道,以保民为第一义。”“兵法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爱民。”因此,他非常重视劝导官兵严守军纪、爱护百姓。他借用当时最流行的莲花闹歌词,用白话诗体裁,创作了一首朗朗上口、深入浅出、便于诵记的《爱民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
百姓被贼吃了苦,全靠官兵来做主。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房搬砖头,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馆。
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破墙上树。
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走帐房。
莫进城市占店铺,莫向乡间借村庄。
人有小事莫喧哗,人不躲路莫挤他。
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一人被掳挑担去,一家哭嚎不安居。
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
从中地保又讹钱,分派各团与各部。
鸡飞狗走都吓倒,塘里吓死几条鱼。
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
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女。
邀些地痞做伙计,买些烧酒同喝醉。
逢着百姓就要打,遇着店家就发气。
可怜百姓打出血,吃了大亏不敢说。
生怕老将不自在,这要出钱去赔罪。
要得百姓稍安静,先要兵勇听号令。
陆军不许乱出营,水军不许岸上行。
在家皆是做良民,出来当兵也是人。
官兵贼匪本不同,官兵是人贼是禽。
官兵不抢贼匪抢,官兵不淫贼匪淫。
若是官兵也淫抢,便同贼匪一条心。
官兵与贼不分明,到处传出丑名声。
百姓听得就心酸,上司听得皱眉尖。
上司不肯发粮饷,百姓不肯买米盐。
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我的军士跟我走,多年在外名声好。
如今百姓更穷困,愿我士兵听教训。
军士与民共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人又和。
不久,曾国藩根据带兵打仗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用能歌易诵的歌曲形式,对水、陆两师治军、作战方针原则及必须遵守的纪律,分别作出明确规定。他创作的《水师得胜歌》歌词如下:
三军听我苦口说,教你水战真秘诀。
第一船上要洁净,全仗神灵保性命。
早晚烧香扫灰尘,敬奉江神与炮神。
第二湾船要稀松,时时防火又防风。
打仗也要去得稀,切莫拥挤吃大亏。
第三军器要整齐,船板莫沾半点泥。
牛皮圈子挂浆桩,打湿水絮封药箱。
群子包包要缠紧,大子个个要合膛。
抬枪磨得干干净,大炮洗得溜溜光。
第四军中要肃静,大喊大叫须严禁。
半夜惊营莫急躁,探听贼情莫乱报。
切莫乱打锣和鼓,亦莫乱放枪和炮。
第五打仗不要慌,老手心中有主张。
新手放炮总不准,看来也得打得蠢。
远远放炮不进当,看来本事也平常。
若是好汉打得近,越近贼船越有劲。
第六水师要演操,兼习长矛和短刀。
荡桨要快舵要稳,打炮总要习个准。
斜斜排个一字阵,不慌不忙听号令。
出队走得一线穿,收队排得一络连。
慢的切莫丢在后,快的切莫走在前。
第七不可抢贼脏,怕他来杀回马枪。
又怕暗中藏火药,未曾得财先受伤。
扶倾定危(9)
高冕
第八水师莫上岸,只许一人当买办。
其余个个要守船,不可半步走河沿。
平时上岸打百板,临阵上岸就要斩。
八条句句值千金,你们牢牢记在心。
我待将官如兄弟,我待兵勇如子侄。
你们随我也久长,人人晓得我心肠。
愿尔将官莫懈怠,愿尔兵勇莫学坏。
未曾算去先算回,未曾算胜先算败。
各人努力务谨慎,自然万事都平顺。
仔细听我得胜歌,长官发财笑呵呵。
他创作的《陆军得胜歌》歌词如下:
三军听我苦口说,教你陆战真秘诀。
第一扎营要端详,营盘选个好山冈。
不要低洼潮湿地,不要一坦大平洋。
后有退路前有进,一半见面一半藏。
看定地方插标记,插起竹竿牵绳墙。
绳子围出三道圈,内圈略窄外圈宽。
六尺墙脚八尺壕,壕要筑紧墙要牢。
正墙高要七尺满,子墙只有一半高。
烂泥碎石不坚固,雨后倒塌一缸槽。
一营只开两道门,门外驱逐闲杂人。
周围挖些好茅厕,免得热天臭气熏。
三里以外把个卡,日日守卡夜夜巡。
(接着对列阵打仗提出要求)
第二打仗要细想,出队要分三大支。
中间一支且扎住,左右两支先出去。
另把一支打接应,再要一支埋伏定。
队伍排在山坡上,营官四处好望。
看他哪边是来路,看他哪边是去向。
看他哪路有伏兵,看他哪路有强将。
哪处来的真贼头,哪边做的假模样。
件件看清件件说,说得人人都胆壮。
他呐喊来我不喊,他放枪来我不放。
他若扑来我不动,待他疲了再接仗。
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