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的那些破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对于一些拥兵自重之人,李昪也多用安抚之计。在吴国多年主政后,李昪的威望和实力逐渐上升到再也没人能也没人敢去撼动他的地位之时,李昪认为已经装够了。于是他对周宗说:“唉呀,你看我头发都白了,功业已就,而吾老矣,奈何?”周宗一下子就听出了弦外之音。徐知诰想动手当皇帝了。
但是周宗与和右仆射宋齐丘一商量,这个让徐知诰自以为是死党的宋齐丘竟然不答应,还说要斩了周宗以谢吴人。徐知诰见宋齐丘不答应,也就象征地将周宗贬为池州刺史,用来稳住宋齐丘,另一方面对于篡位为帝的却没有停下来。
徐知诰已经等了十几年了,他不想再等了,徐温想当太祖,他徐知诰可就不能当太祖了,得当上个先主再说。一旁的杨家人急了,比如上次本应即位的杨濛的心里就老大的不服,被徐知诰察觉出来了。先是将杨濛废为历阳公,接下来又派兵把他看起来。杨濛还算是有点反抗意识,将看守的兵丁杀了逃到了庐州节度使周本家。周本本来是想收留杨濛的,但周本的儿子周祚不干了,把老子周本关在家里不让出迎。自己把杨濛绑了,送到金陵徐知诰处请赏去了。谁叫你杨家失势,而徐氏掌握了大权了。
但徐知诰不急,还是先当个齐王吧。这个齐王地位有多高,其实就等于徐知诰在吴国另建了一个齐国,就像曹操当年在汉末另建了一个魏国一样。但是杨溥也是没有办法,你愿建国就建国吧,反正我这个皇帝也是你封的,早晚还得还给你,比如什么丞相、太尉的爵位也是不给白不给,都给你算了。徐知诰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了杨溥的儿子杨涟。
到了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诰也知道装得差不多了。也该是自己在名义上也当上皇帝的时候了,当然得有重臣过来劝进,周本的威望与功劳就不少。就让他来吧。,虽然周本并不愿这样做,但是他有一个能识时务的好儿子,后来周本便在儿子的劝进说下,加入这帮向徐知诰劝进的行列。像这种受劝进的方式,徐知诰也是在向曹操学习,当然第一次杨溥说要逊位,徐知诰谦让一下。这样的事肯定是要做满三次的,不能让别人说是我逼他禅位。而是因为我受命于天,如果我不即位,国家的臣民百姓不答应,就连上天也不会答应的,那么我只有勉为其难,当仁不让地当起了这个皇帝。不过像这套把戏是瞒不过后人,就连瞒过当时的人的目的都不能达到。但是为了现实需求,虽然这一套方式让人看得很恶心,很无聊,那这是政治,徐知诰喜欢这样做,下面的人也就跟着这样做,拥立新皇帝有功这种事,除了少数几个忠臣或者是没有脑子的人外,谁会不肯做呢。
于是徐知诰便在一阵劝进声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国号为齐,改年号为升元,以金陵城(今南京)为国都。又封了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名字怪怪的),追尊徐温为忠武皇帝,徐温诸子为王。为了让别人不因为避讳而改名,他自己把名字改成了徐诰。
而那个在儿子劝说之下,前去劝进的周本回到家后,长叹道:“吾不诛篡国者以报杨氏,今老矣,岂能事二姓乎!”不久便愤惋而死。真是的,既然不愿事二姓,又大违自己心愿前去劝进,又是何必呢?也许是形势所迫吧。而徐诰当上了皇帝,他女儿就从皇后变成了公主,她一听到别人叫自己公主就泪流不止。杨溥以及杨涟在不久之后也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到了第二年,那个成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的杨溥被徐诰关了起来,严加看管。再后来徐诰更是把杨家人一并关在海陵的永宁宫,用严兵看管,不让他们与外人接触。久而久之,杨家的男女只有近亲结婚,生出了一大堆弱智白痴,于是吴人都很同情杨家人。到了柴荣要攻打南唐时,李璟怕杨家被柴荣利用,竟然把杨家人全部杀光了,让杨行密一族全部灭掉了。想想杨行密一世英雄,子孙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真让人可叹。
徐诰知道后唐被灭,他一直认为李唐虽然早已为朱温所灭,但依然是天下人心中的正统朝代。于是徐诰就写信去和徐温诸子商量一下,自己想恢复原来的姓氏。徐氏诸子都被这位干兄弟封了王,现在大权又在徐诰手上,你想改姓名就改嘛。徐诰在达到了一个不改姓名就不顺应天意的效果后,便开始向大家宣布了一件大事。
有件事你们都不知道吧,其实我不姓徐,我姓李,我的姓名叫做李昪。(至于他本来姓什么叫什么已经变得一点都不重要了)既然确定了自己姓李了,当然还得攀上一个好祖宗。(旧五代史说是安史之乱时的永王李璘,下面我说的是新五代史的说法。这两个说法都不一样,分明就是蒙人的)攀来攀去攀上了李世民的三子蜀王李恪。李恪可是几个儿子中在办事能力和个人性格最接近李世民的人,只是因为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出身不好,是庶出,结果屡屡受人攻击,才失去了继位的机会。最后还因房遗爱谋反一事被杀,四个儿子都流落民间。这当然是个认成祖先的好人选。于是李昪改齐国国号为唐,立唐高祖、太宗庙,追尊四代祖恪为孝静皇帝,庙号为定宗。李恪枉有雄才伟略,生前虽没有当上皇帝,但死后却被冒认的孝子贤孙追封为帝。如果李恪在天有灵,不知当做何感想。(对不起各位,我又仔细查看了一下史书,这个李恪是建王李恪,是唐宪宗的儿子,并是不李世民的儿子)
不管如何,南方又建立了一个唐,这个唐还是用李昪以前的政策,不喜用兵,以邻为善。基本趋于稳定,国力大增。
(第二部分就到这里了,下面是第三部分——乱世,还是乱世)
一、郁闷的石敬瑭
    石敬瑭打败了李从珂,又打败了范延光、安重荣,但他的江山依然不得安宁。这种不得安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石敬瑭虽割让了幽云十六州给契丹,等到耶律德光大军一返回,扣留了前来迎接的云州节度使沙彦珣,云州的判官吴峦不干,他紧闭云州城门不让耶律德光进去。耶律德光怒了,便派兵攻打云州,吴峦也够顽强的,足足坚持了七个月。他一边坚持守城,一边向石敬瑭告急,请求救兵。而耶律德光也一边围城,一边去同干儿子石敬瑭交涉。说这云州不是说了要割让给你小爹我的吗。怎么还有人敢不让我进去?
石敬瑭可是愁了,他的选择也不多。一是下令让吴峦放弃云州,一是和契丹翻脸,救援云州。从一个正常的人反应来看,似乎是应该救援云州的。但是石敬瑭因为国内也不得安宁,如果又把那个请来的契丹小干爹又给得罪了,这怎么得了。于是在桑维翰的劝说下,他使用了一种妥协的办法。(又是这个桑维翰,我越来越觉得石敬瑭汉奸的帽子扣在他的头上更为合适)一方面他请求契丹大军放松对云州的攻打,一方面他又让人将吴峦调往他处当个武宁军节度副使、谏议大夫、复州防御使。有人说这是与契丹决战的好机会,如果能把握住,也许这十六州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失去,不过这陈年的往事,又有谁能知道假使是那样的话,出现的有结果到底是什么呢?也许后晋将提前被灭了也说不定,但是被打死总比被吓死来得好吧。
后晋虽说是石敬瑭的国家,但一些拥兵的节度使只要还没有正式造反,石敬瑭根本不敢去惹他们。比如说那位杜重威杜爷。而且南方的南唐李昪虽然不喜用兵,但是听说北方大乱能不来试探一下。刚好后晋李金全来投,于是象征性地试探了石敬瑭一下。不过这李金全也不是什么好鸟,这个贪财人滥杀而且昏庸,政事全部交给左都押衙明汉荣,胡汉荣为人贪婪残暴,百姓多有怨言。于是石敬瑭想让廉吏贾仁沼来代替明汉荣,李金全纵容胡汉荣,而胡汉荣竟然为此毒杀了贾仁沼。这下祸闯大了,只有投南唐了。不过李昪试探性的进攻却被马全节给打败了。
后晋算还能应付淮南的事,不过内部依然有人在给他制造麻烦。比如说刘知远。刘知远说起来算是石敬瑭的亲信,他也是沙陀人,出身不是很高。这个人为人庄重沉稳,沉默寡言,脸面紫色,目多白睛。曾投李存勖的后唐,由于作战有功,在李嗣源的部将石敬瑭旗下为偏将。在李嗣源和后梁军队激战于黄河岸边的德胜(今河南濮阳)的时候,石敬瑭的马甲突然断裂,几乎就要被后梁军队赶上了,这时,刘知远将自己的马换给了石敬瑭,自己则骑上石敬瑭的马,掩护石敬瑭后撤。事后,石敬瑭非常感激他舍命相救,于是在李嗣源继位称帝并任命他担任河东节度使后,石敬瑭就将刘知远要到自己手下任职,担任押衙,做了他的亲信。后来李从厚失利之后,前来投奔石敬瑭,由于李从厚的部下们看见石敬瑭根本没有帮李从厚出头的意思,于是想把石敬瑭杀了。好在刘知远早有准备,按排了一个勇士石敢在石敬瑭的身边,以防不测。后来李从厚那帮不识趣的随从竟然真的向石敬瑭下手,好在石敢奋战才保石敬瑭周全,后来石敢战死,刘知远及时的带上兵过来把李从厚的随从全部杀死了,这样刘知远又救了石敬瑭一命。石敬瑭也因此对刘知远十分信任,升他任马步军都指挥使。
在后唐李从珂派大军围攻太原期间,刘知远也是率着他的几千精锐屡屡在关键时刻力保城池不失。而且他和桑维翰一样,都是支持石敬瑭请兵契丹,然后称帝。不过在对契丹提出条件的这个问题上,刘知远却与石敬瑭有了分歧。刘知远认为向契丹称臣就可以了,不必再称儿,纳币就可以了,不必再割地。但是石敬瑭与桑维翰认为不提出如此条件不足以使契丹下大本钱来支持自己。后来在石敬瑭称帝打败李从珂建都开封后,更是封刘知远为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这个官职可是掌握禁军的)后来因为双方在对待契丹一事的分歧越来越大,加上刘知远以耻与杜重威此人为伍而拒绝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