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事谋略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东野战军当时“对外装作打南面模样”,以两个纵队伪装野战军主力,在
临沂以南实施宽正面防御,阻击牵制南线敌军;并且布置地方武装进逼兖州,
在运河上架桥,造成我将向运河以西撤退的假象,以迷惑敌人。蒋介石、陈
诚错误地判断我军将固守临沂,于是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以欧震集团
20个旅组成主要突击集团自陇海路北犯临沂;以李仙洲集团3个军9个师为
辅助突击集团,由胶济路南下,乘虚袭击我后方莱芜、新泰、蒙阴地区,实
行南北夹攻。由于南线欧震集团齐头并进,使我难于分割围歼。而北线李仙
洲集团却迅速南下,其先头于2月4日进占莱芜。我军即以主力迅速秘密地
向莱芜行进,并对其完成战役包围。这一山敌意料的行动,使猬集莱芜的敌
军慌乱异常。李仙洲不得不决定向北突围。这正中我意,以利我在敌慌乱运
动中歼灭他。再就是,我早与归李仙洲指挥的国民党第46军军长韩练成取得
联系,约定在李仙洲突围前,韩放弃指挥,秘密脱离部队。这样一来,就更
增加了敌军的混乱。仅4小时激战,就将敌大部歼灭于莱芜,俘获了李仙洲。
莱芜战役,就诡道运用而言,是隐真、示假、乱敌的综合运用。
     不论隐真、示假还是乱敌,殊途同归。手段虽有不同,目的只是一个:诱敌就范,使敌中计,为我所制。
我诈敌,敌也诈我。因此,兵家认为,不但要会用诡道制敌,还应该学
会识“诡”,识别、辨认敌人的诡诈术。这样才不会被诈,或者可以以诈制
诈,将计就计,使诡道向更灵活、更深入一步推进。
要能识脆,最重要的是搞好调查研究,特别要学会观察、洞察敌方的反
常现象,于细微处窥见蛛丝马迹。人们常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再
诡密的行为也会留有痕迹,只要有心,诡诈还是可以识别出来的。
最后再简单谈谈当前及今后诡道的研究和运用。诡道是发展的,诡道在
不同时代随着武器装备、战争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兵器落后的时代,示形、
隐蔽都很简单,树旗扬尘就可以冒充兵员众多或佯为攻防,头上插柳就可以
骗过敌人的视线。现代化战争就大不一样了。随着雷达、红外线、传感器、
人造卫星等侦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伪装也相应发展变化。人们开始在制作
逼真的假目标上做文章,以遮掩新式侦察器具的耳目。当年诸葛亮“草船借
箭”的草人被假车、假炮、假坦克、假导弹甚至假城镇所代替。苏联就用铁
皮、布、纸等材料制造假飞机和假建筑物,设置假机构,曾使美国的侦察卫
星长期不能分辨真伪。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在苏伊士运河西岸设置了假
的地对空导弹阵地。美国SR—71高空侦察机以及专门为这次成争发射的两颗
侦察卫星都未能识别出来。此外,人们还研究出对付雷达侦察的假目标,对
①  《十一家注孙子·计篇》。
付红外侦察的假目标,以及其他对人、武器装备的各种新式伪装。
     总而言之,当今战争中的诡道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对付新武器装备上,对付高技术侦察上。于是出现了电子对抗、隐形技术,把诡道推到一个新阶段。目前,各国都在研究新的诡道之法,例如美国就在从事一系列作战假目标的研制,用以反侦察和实施战术欺骗。他们研究的各种诡道术中的一种——三色伪装系统,能从心理上破坏目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诡道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第二十二章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是军事谋略的重要原则之一。“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①奇正,是一对重要的谋略范畴。论奇正,首推《孙子》,历代兵家对此有很多解释。一般指常法为正,变法为奇。在兵力部署上,守备、箝制的部队为正兵,机动、突击的部队为奇兵;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攻和明攻为正兵,迂回、侧击、偷袭为奇兵;在作战方法上,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兵,采用特殊战法为奇兵。所谓“善出奇者”,实质上就是说善于灵活用谋,按照奇正转化的法财(规律)去打仗。《孙子》说的“勿击堂堂之阵”,也是这个意思。智谋高低之分,巧妙、笨拙之别,往往体现在奇正之变中。“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②奇正之法,使用十分广泛,战役战术可用,战略也可用。战争的突然性,其实就是出奇制胜的现代说法。
一、行兵之要,不外奇正
(一)奇正相生奇和正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在作战中的表现形式,
其内容是敌对双方的矛盾对抗运动。
     奇与正二者是互相对立,互相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李靖说:“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非变而能通,安能至是战?”就是说,凡是善用兵的将帅们没有不用正兵和奇兵的,他们使用的是奇还是正,使人奠能揣测,所以正兵也能胜,奇兵也能胜。如果他们不把奇正分合变化融汇贯通,怎么能达到奇正的妙用呢?这就道出了奇正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所以,活用奇正之法,是指挥员必须把握的高超谋略艺术。至于在运用奇正之术中有些什么转化规律,这正是军事谋略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古人对奇正的辩证关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正兵贵先,奇兵贵后。
或先或后,制敌者也。”①  “凡将,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
辅也。”②  
大凡将领,仅会用“正”而不会用“奇”的,只是能防御的守将;仅会
用“奇”而不会用“正”的,只是能进攻的斗将;只有“奇正”之法都会运
用的,才是辅佐国家的良将。
“夫奇兵者,正兵之变也;伏兵者,奇兵之别(分支)也。奇非正,则
无所恃;正非奇,则无以取胜。故不虞(出敌意料)以击则谓之奇兵,匿形
而发则渭之伏兵,其实则一也。”③  
“法云: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
 ①  《百战奇法·奇战》
 ②  《孙子·势篇》
 ①  《尉缭子·勒卒令第十八》。
 ②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③  《武经总要》前集卷四,《制度四·兵》。

于控御也。”①  (二)历代兵家重奇《孙子·势篇》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意思是说,将帅统兵作战,受敌攻击而不败,皆因善于运用奇正的谋略。“历观前志,连百分之师,两敌相向列阵以战,而不用奇者,未有不败
亡也。故兵不奇则不胜。”“制胜者,常在奇也。”②  “奇正者,用兵之铃键(锁钥),制胜之枢机也。”③  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
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④  
避实击虚,出奇制胜,是历代兵家指导战争的重要军事谋略。毛泽东大
大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例如:他开创故首先从农村突破,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在十大军事原则中提出的“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
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在战略进攻时采取的两翼钳制,中间突破,三路大
军经略中原,以及诱敌深入,拣弱的打等等,从指导战争的艺术角度讲,都
是避实击虚,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出奇制胜是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谋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说过:我
们的战法,是公开的,但是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战法,则不告诉敌人。我们作
战一般是采用奇袭。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红军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
在前后三次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不但没有被消灭,而且接连打胜仗,在
斗争中不断壮大。在各次作战中,毛泽东的军事谋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其中出奇制胜,是他的一个绝招。
     在20世纪30年代的条件下,能统帅大军如此大胆地出奇兵,化险为夷,真是当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由于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出苏区,进行长征,实际上是进行战略大退却。在退却中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摆脱了单纯的“敌追我退”的被动局面。就当时的态势而言,一味退却,是退不出去的,因为敌人兵多势强,并且采取了前堵后追的部署。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断然采取了一系列的出奇制胜的战法,在军事行动上忽东忽西,忽南忽北,牵着敌人的鼻子搞“大游行”。从四渡赤水到强渡金沙江,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的战略计划,中央红军终于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后,毛泽东把游击战提到战略的高度,这是20世纪
世界战争史上的创举。游击战争中的“出奇制胜”极其丰富多采,没有“奇”
就没有成功的游击战。当今世界上的军事理论界称毛泽东为“游击战争”之
父。说毛泽东的“神奇莫测”的战法使世界上的军事家们“眼花镣乱”。
二、出奇制胜的运用
 ①  何良臣:《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②  《武经总要》前集卷四,《制度四·奇兵》。
 ③  《十一家注孙子·势篇》王皙注。
 ④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出奇制胜的应用手段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就研究其规律性来说,是能够条理出一个大概来的。
(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突然性)
     出奇制胜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于使敌人在无备和不意的情况下受我攻击。只有如此,才能打得敌人无所措手足,迫使敌处于欲守无能、欲逃不得的困境。从而使敌志屈,气虚,势乱,就歼。
中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