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事谋略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②  
“有重点才有政策,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我们按政策办事情。一个时
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打仗也是一样,要有重点,有个主攻方向,有个钳制
方向,这样才能打歼灭战”。③  
“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
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
动作上。”④  
“照我的意见,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
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我不反对作战方向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主要的方向,在同一个时间内,只应有一个。”⑤  
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①  
对作战双方来说,矛盾主要方面转化的条件就是集中兵力。
“处于战略上内线作战的军队,特别是处于被‘围剿’环境的红军,蒙
受着许多的不利。但我们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在战役或战斗上,把它改变过来。
将敌军对我军的一个大‘围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许多各别的小围剿。将
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分迸合击,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分进合
击。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优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优势。
将战略上处于强者地位的敌军,使之在战役或战斗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同时,
将自己战略上的弱者地位,使之改变为战役上或战斗上的强者的地位。这即
是所谓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
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从
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的一着。”②  
从孙武到毛泽东,关于集中兵力与克敌制胜的理论,暂且介绍到这里。
二、集中兵力的奥妙
(一)妙在重点用兵。要想集中兵力,必须重点用兵。《淮南子·兵略训》中说:“夫五指之更强,不若卷手之一挃,万人之
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①资产阶级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过:在决定性地
 ②  《毛泽东选集》第310 页。
 ③  毛泽东:《关于工作方法十六条》。
 ④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71—72 页。
 ⑤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21 页。
 ①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20 一第121 页。
 ①  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点上能够集中多大的兵力。这取决于军队的绝对数量和使用军队的艺术。一次战争或战役,作战方向众多,各方向地位不同,有主次之分,缓急之别,把握作战重心,重点用兵,至关重要。毛泽东在总结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验教训时,尖锐地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采取的“御敌于国门之外”、“六路分兵”、“两个拳头扫人”的做法。与第五次反围剿相反,红军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采取的诱敌深入,首歼一路,再及其余,抗日战争结束后的我军向南防御,向北进攻;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扶郿战役的先胡后马,牵马打胡等等,都是重点用兵思想的成功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军先欧后亚之方策,避免两线作战,也是重点用兵的成功之举。直至现代,头等军事大国苏、美,仍把重点用兵看作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密诀。美军《作战纲要》九大原则第三条写道:“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和时间集中作战力量。”
②苏军宣称:“在常规条件下,胜利实施进攻的基本条件是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建立决定性的优势。”③(《苏军军事基本情况》)。西方军界对此嘲弄说:俄国将军们在核桃面前总是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拿大锤。用“大锤”砸“核桃”固然法不合度,但从中可见苏军是多么地崇尚力量优势。
     1974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巧妙地先集中兵力打败较弱的叙军,尔后转锋南下,再胜埃军,堪称局部战争中的成功之例。
人们皆知重点用兵的必要,但临到战场却每每有人分散兵力,终为对手
所败。新朝王莽平分兵力导致昆阳之战败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军分兵把
口致使法国伦亡。1947年我军四平攻坚战,当时认为7个师攻城,即可达成
足够的兵力优势,实际上并未超过守城兵力的一倍,攻击一开始就感到兵力
不足,一线突击力量单薄,同时,采取了一线部署,平推战法,敌人不仅无
后顾之忧,并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对我实施各个击破。古人讲:“兵之贵合也,
合则势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①四平攻坚战的失利,恰恰是因为未能处
理好合与分的关系,没有重点用兵所致。
重点用兵,不仅表现在主要作战方向上,在同一方向上也应有重点,不
能平分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
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②解放战争时期的苏中
战役,我军不仅在战役上坚持重点用兵,在战术上亦是如此。战役中,我仅
以野战军3个团在地方部队配合下防守邵伯,以占野战军80%的兵力机动作
战,这就使我每战集中16至20个团打敌一路或一部,居于绝对优势。如李
堡战斗,我用16个团打敌3个团,又如如黄战斗,我用16个团打敌5个团,
这就保证了每战速决全歼。
     重点用兵,不仅表现在进攻上,同样也适用于防御,这就是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约米尼曾说过,“对于防守方面,我唯一要提出的忠告,就是兵力不可过分的分散,不要想处处都实行设防,因为这种企图是绝对不可能的。”①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处处设防,企图与日军打阵地战,拼消耗,结果失地千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后期,德军处处守备,企图力保
 ②  美陆军《作战纲要》第289 页。
 ③  《苏军军事基本情况》第136 页。
 ①  尹宾商:《白豪子兵藟·合》。
 ②  《毛泽东选集》第1039 页。
 ①  约米尼:《战争艺术》第184 页。

每一寸占领的土地,到头来损兵折将。关于这一点,德军将领曼施坦因的话耐人寻昧:“凡是妥守住一切的人,往往最后将会丧失一切。”②  
     战争经验一再表明,作战的胜负不能只看双方总兵力的多少,关键在于战场上实际起作用的兵力之众寡。不善于用兵者,虽众“分兵则力屈”;善用兵者,虽寡,“并敌一向”则众。通过施谋用计,常常能由总体上的弱,转化为各个局部上的强,进而减煞敌人总体上的优势。
     古今中外,弱者胜强不乏其例,中国古代有名的新汉昆阳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都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法国拿破仑指挥的战役大多是以弱胜强。拿破仑说,在战争中,胜利属于懂得怎样在决定性的地点集中最大兵力的一方。1814年法兰西战役中,他“以少数兵员牵制联军全部兵力于塞纳河流域达两月之久”③,在这一战役中“虽然整个说来兵力始终比入侵的敌人少得多,但是他每次在攻击点都能够造成优势,而且通常都获得了胜利。”


集中兵力是与分散兵力相对而言的。集中要集得得体,分散要分得适度。
克劳塞维茨认为:“过分集中兵力会造成兵力的浪费,而兵力的浪费又会使
其它地点上兵力不足。”①几千年来,在战争的棋盘上,聚与散、分与合的矛
盾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古人讲:“聚不聚为孤旅”,“分不分为糜军”,
说的就是集与分、合与张两者不可们废,而且有度。一般说,处于内线作战
的军队,为着集中兵力首歼敌一路,时常需要分散兵力去阻止或牵制其他诸
路敌人。有时从总体上说,用于分散作战的兵力还可能占半数以上。例如孟
良崮战役,我集中5个纵队歼敌整74师,以4个纵队阻缓。而济南战役我军
以44%的兵力攻城,而以56%的兵力打援或阻援。利德尔·哈特写道:“首
先自己分散引起敌人方面分散,然后才是自己的集中。所以任何下一步行动
都是上一步行动的结果,而真正的集中即为有计划分散伪结果。”②实际上,
我们所说的集中也是相对的,因为集中本身就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战争
指导者只有善于将集中与分散巧妙地结合起来,才可谓真正找到了用兵的奥
妙。
(二)妙在各个歼敌
1、先弱后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我军的传统战法。各个歼
灭,首先要拣弱敌打。毛泽东一再强调指出:当敌人使用许多旅分路向我前
进的时候,我们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软弱的,
或者是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地理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一路或一
部,得手后,依据情况,或者再歼敌一路或一部,或收兵休整,准备再战。
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
后取大城市。
“避实击虚”,古已有之。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普军巧妙地
避开了楚军坚强的中军,采取了择弱而击的战法,首先击败由陈、蔡两国临
时拼凑起来的右军,接着诱歼了较弱的左军,尔后合军夹击中军,聚众扑强,
 ②  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第264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 卷第577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 卷第71 页。
 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927 页。
 ②  利德尔·哈特:《战略论》第457 页。

大败楚军。
     管仲讲“凡用兵之法,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①实质上说的就是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