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周泽雄三国作品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乎与此同时,曹操也暗暗萌生了日后加以剿除的念头。附带说一句,曹操和袁绍似乎本来交情非浅,在两人还是浑小子的时候,还曾联手干过一些混帐事,野史上即载有两人一起劫持人家新娘子的事情。 
  不过,上文荀谌所提的第三项〃家族权势〃,又确实字字确凿,袁绍无人能及。 
  关于袁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这样一句话:〃袁本初四世三公(一曰五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是实情,虽然〃三公〃之位在不同的朝代,所指不尽相同,即在汉朝也时复有变,但〃三公〃作为朝廷重臣的象征,则没有变化。姑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例,袁绍四世先祖中,都有人位列其中。之所以有人会把〃四世三公〃说成〃四世五公〃,那指的是另一个概念,即袁氏家族中,担任过三公职位的,先后共有五人。〃三公〃往往执掌重权,如太尉接近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或三军总司令;司徒与丞相差不多,故古时往往设丞相即不置司徒,废司徒则又复置丞相;司空由御史大夫而来,职权里带点大法官的意思。可见,一登〃三公〃,人臣之位遂极,培植爪牙,罗织亲信,发展家族势力,便是想当然的了。袁氏家族既累世独多〃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也就不足为怪了。经过百余年的经营,袁氏家族遂在中原撒下了一个无远弗届的关系网,它对袁绍自然构成了一笔丰厚的家族遗赠。说句公道话,在如何最充分地利用这笔遗产,有可能的话再让它滚动生息,不断增值,以求收得更大的名声方面,袁绍显得颇有天赋。他没有像败家子那样白白糟蹋了好名声,相反,虽然他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他仍然在短短几年内,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江湖上留下了甚至比父祖辈还要响亮的名声。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点:若以出身而论,袁绍也是尊贵与卑贱兼而有之。与他不和的同父异母兄弟袁术,曾称袁绍为〃败家奴〃,指的就是袁绍母亲,本属袁家俾女。想是袁绍从未谋面的父亲袁成,欲心发动,对家里的女奴动手动脚,遂结出一枚袁绍果来。准此,袁绍有私生子之嫌。私生子也没什么不好,照莎士比亚的见解,偷情之时,欲火大炽,阴阳融洽,珠结为胎,比之寻常夫妇间例行公事的性生活所生之儿女,当然更见佳处(莎翁原话为〃难道在热烈兴奋的奸情里,得天地精华、父母元气而生下的孩子,倒不及拥着一个毫无欢趣的老婆,在半睡半醒之间生下的那一批蠢货?〃见《李尔王》第一幕第二场)。此话是否当真,姑以袁绍行迹加以验证。 
  少年袁绍,相貌堂堂,气宇不凡,已完全是一副当代孟尝君的作派。待人接物,有口皆碑,致使天下英豪,〃莫不争赴其庭。〃当时的袁绍表面上还极有平等观念,不搭大贵人的臭架子,这一点你单单从停靠在袁家门口的各式大小车辆上也能略窥一二。打个比方,在今天就好像既停着豪华的劳斯莱斯、凯迪拉克,又有普通的夏利乃至奥拓,你甚至还能看到〃残的〃和人力三轮。袁绍的行为自然引起了京城长安的不安,中常侍赵忠就曾在皇帝面前打过这样的小报告:〃袁本初在那边收买人心,广树亲信,大收人望,罗织敢死之士,真不知道这小子到底想干什么?〃袁绍当时在朝廷中担任太傅要职的叔父袁隗,听到这些传言后非常紧张,急忙传信给侄子,要他收敛点。袁绍我行我素。 
  不多久,袁绍来到了长安,与曹操一起任御林军官。当时皇帝不问政事,只知管宦官们叫〃阿父阿母〃,只知在宫廷里学驴叫马嘶,朝廷大权俱落在〃十常侍〃手里。当年的袁绍还是颇有胆识的,他与大将军何进(本质上是一个屠夫)合谋,计划着一锅端掉〃十常侍〃,为朝廷除去元凶。在何进事泄被人暗算之后,袁绍和兄弟袁术率兵突入皇宫,对太监见一个杀一个,因胡须稀疏而被两兄弟误杀的,也所在多有。一时间宫廷血流成河,太监如过街老鼠。〃十常侍〃之首张让虽暂时逃脱,后仍因大势已去而投河自杀。 
  虽有滥杀无辜之嫌,剿除〃十常侍〃,袁本初仍颇立功勋。然而功不抵罪,袁绍方屠十狼,又引一虎,招董卓入京,正是袁绍当初替何进出的点子。历史证明,董卓之穷凶极恶,十倍于〃十常侍〃。──论识见,袁绍已经输给曹操一招。在是否招董卓入京的问题上,当时只有曹操坚决反对。只因曹操位卑职浅,所提意见无人采纳。然而是否也因为曹操天生王者之象,故本不该以谋士身份为他人画谋呢? 
  于是,在董卓大兵入长安,军政要权一手独揽之际,曹操不得不陪着袁绍,分头逃往中原,即所谓〃山东〃(按当时的〃山东〃指西岳华山以东,非今之山东省)。区别是,曹操的逃亡凶险狼狈,袁绍的逃亡则不失为一次华丽的做秀。当着人见人畏的董卓之面,袁绍居然敢于拔刀在手,当堂顶撞道:〃你以为天下强人,只有你一个人吗?〃说罢,袁绍倏然转身,将自己的官帽往门旗上一搁,以气吞山河之势,扬长而去。──当然,一旦离开董卓的视线,迅速将轩昂步态改为撒蹄狂奔,则又是另一回事了。 
  也许在袁绍看来,引董卓入京属于〃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之事。如将董卓暴行视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历史机遇,则袁绍不正好等到一个拥兵自重的大好机缘,可以一边整顿军备,一边把战鼓敲得堂堂正正。袁绍正是这么做的,一回到自己的河北老家,他立即以自己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在中原发起一场讨伐董卓的运动,一支实力不弱的联合部队,短时间内便聚集在袁绍旗下。袁绍理所当然地被公推为盟主。推袁绍为盟主还另有原因:他逃离长安之后,暴怒的董卓对袁绍在长安的亲戚族友共300余人进行了血洗,其中包括袁绍那位太傅叔父袁隗。这一番家族血仇,对抬升袁绍的身价,想来也作用不小。 
  至此,我们对袁绍〃来头大,势力大,派头大〃,当可达成共识。然袁绍之为袁绍不在其大,恰在其小。我们这就作进一步考察。 
  袁绍任盟主后,虽势力强盛,已完全可与董卓分庭抗礼,不知何故,却迟迟未有动静,按兵不发。而每天的歌舞排场,却一场不拉,每晚的楼台酒会,亦一杯不少。只有曹操被惹恼了,他掷地有声地对袁绍嚷出一句〃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话后,便率领自己当时有限的五千兵员,单独〃西向〃,向董卓兴师问罪去了。曹操被杀得大败,回营后难免要对袁绍骂几声。袁绍理亏,便不断地安抚曹操,〃按兵不动〃的既定方针,却是一丝儿未改。 
  看来谁都被袁绍蒙在鼓里了,也许他根本就不想对董卓进行讨伐,报仇血恨的念头也只是一闪即逝。袁绍只是将董卓看成一次机遇,正好借此壮大的力量。不多久,联合部队中除骁勇无比的孙坚曾以单挑之势与董卓交过手之外,联军本身则迅速作鸟兽散,当真是来如风去如电。 
  〃西面的事别去管它,咱另立一个朝廷吧,刘虞汉室宗亲,就是一个现成的人选。〃袁绍向曹操提议道。这样的糊涂事曹操是不会做的,曹操当时的志向是整理河山,一匡天下,而不是分裂版图,加剧动荡。但据此曹操(也包括我们)却正好看出袁绍的可鄙之处:董卓在长安挟制老皇帝,你袁绍在家乡河北邺城另立新朝廷,倘如此,袁绍在和董卓旗鼓相当的同时,不也就沦为董卓的一丘之貉了吗?唉,袁绍野心勃勃,眼力却实在差劲,曹操虽明确告诉他〃刘虞肯定不会同意〃,他仍然一意孤行。结果当然还是曹操正确:刘虞逃到山里去了。 
  袁绍没有对董卓发出一兵一卒,却加紧了盟军内部的内讧。自胁迫韩馥让出冀州牧之位后(韩馥后来被逼自杀),他又与另一个盟友公孙瓒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袁绍之过河拆桥,不讲信义,在对待这两个盟友的态度上得到了极为昭彰的体现:当年推袁绍为盟主,韩馥用力最勤,立刘虞为帝,韩馥也是他的主要同谋,韩馥却反而成了他砧板上第一块肥肉。为迫使韩馥让出冀州,公孙瓒对袁绍帮助最大,一旦韩馥被迫自杀,袁绍立即又把矛头对准了公孙瓒。虽然公孙瓒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袁绍可议之处无疑更多。 
  在与公孙瓒相对较为惨烈的战争中,袁绍大将麴义(部分也包括张郃)劳苦功高,甚至还救过袁绍的命。然而正所谓〃狡兔死,良狗烹〃,公孙瓒一败,袁绍便借口麴义忤傲不逊,把他杀了,顺势整编了麴义的军队。 
  这时的袁绍如一只绩优股,骤然升值,威风不可方物。治下幅员辽阔,冀、青、幽、并四州尽入囊中,其〃家天下〃也初具规模。当然由于天生的弱智短视,他也为家业的最终毁于一旦,预挖了陷阱。他让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各拥有一座州郡,表面上话说得好听,说是〃借此观察一下儿辈们的才能高下〃,其实却是想为自己宠爱的幼子袁尚培植势力。袁绍宠爱袁尚的两条理由也很不上台面:一、袁尚为自己宠爱的后妻刘氏所生,二、袁尚在三兄弟中长得最像奶油小生。对自己相貌颇为自诩的袁绍,当然会将相貌的高下,视为才能高下的可靠标志。──然而正是这种匹似欧洲查理曼大帝将国土一分为三的举动,为袁绍死后疆域的分崩龟裂,兵戈扰攘,预埋了祸种。 
  谋士沮授当年劝袁绍迎奉皇帝,袁绍不予采纳(潜在的理由是:此乃乱世,匹似秦失其鹿,先入咸阳者为王),当曹操后发制人,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又老大不快,在致曹操的信中,态度强蛮地要求曹操把皇帝送到邺城来。曹操拒绝了,自此,两人正式交恶。虽然曹操惮于袁绍的势力,曾做过一些妥协,如将高于自己的〃大将军〃职位让给袁绍,袁绍仍愤愤不平。 
  不久,在袁绍的授意下,一封出自三国著名刀笔吏陈琳手笔的讨曹操檄文,开始风行大江南北。鉴于该信措词尖酸刻薄,骂尽了曹操祖孙三代,曹袁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