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经浅解-安祥禅--佛法-禅宗-新浪-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指月录》中,有位洞山良玠禅师,童年出家,师父教他念《心经》,教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说:“暂停!我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经上怎么说没有呢?”他的师父愣住了,说:“你不同于粥饭僧,你是禅宗的根器,到南方去参禅吧!”以后就成了禅宗的大匠。这显示了什么呢?“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固然好,“疑”也不坏;因为你不疑,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问题就会压倒你。学法也是一样,若是没有问题——不疑,又怎会有悟?古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禅宗要我们信有一个真实——只此一事实的真实。要我们疑,有问题,即使辩论都没有关系。《证道歌》说:“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界,不仅可解释成范畴、界限或区域,主要是指根、尘相对的作用—— 六根对六尘所产生的作用:眼对色的感受,耳对声的感受……,这些六根对六尘所发生的一定作用就叫“界”。六根、六尘加六个作用,就是十八界 —— 十八种现象。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又是一笔带过,无明到老死,就是佛法讲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构成我们生死轮回的十二个要件。
前四种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因为“无明”,就有妄作,而产生情感上的“行”;由行产生“识”;有了意识,就随缘受胎,刚刚受的胎叫“名色”。
所谓“名色”,是有而不可见,无影无像,只能形容,只有名;所形容的色,是小到不可见的,过去没有显微镜,谁能看见XY染色体的活动?看不到,所以叫“名色”,只知有这么一个东西,但还没有成为人的胚胎。
  第五是六处:六根具足,然后就出胎。
  第六是触:小孩刚生下来,什么都不会,但却会抓东西;国人满周岁时,有“抓周”的习俗。到了两三岁时,就有触感,喜欢去接触物品。
  第七是受(感受):喜、怒、哀、乐,一切的感受都有了,大约五、六岁时就已具备。
  第八是爱:约十四、五岁,有了爱,就知所选择,有了物种基本的欲念;有了欲念,就如胶似漆,念念不忘,梦寐思之,于是和原本的生命实体距离更远了。
  第九是取:包括追求和逃避;追求权利,逃避义务和责任。人们基本的欲望包括:自我保存 —— 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自我我欲—— 食、色、领导、支配、占有……,诸欲相继发生。古人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不能说每个人都临难求免,但苟得的人却较多,这就叫“取”。
  第十是有:即生有、中有与后有。透过名色、六处、触、受、爱、取而有业,活在世上,是“生有”;死是“中有”,以活着的时候所造之业为素材,形成死后的中阴身(灵魂),即是“中有”;“后有”即随业入胎。
  第十一是生:又出生了,入胎就要出生啊!
  第十二是由老而死。
这叫“十二因缘”。辟支佛观“十二因缘”,找到了解脱之道的“苦、集、灭、道”四法印,而证解脱。但是在菩萨眼中,皆同幻化。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其余的十种因缘,都一笔带过了。二乘圣人借分析得解脱,菩萨则是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都没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也没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只是一个虚幻的过程,菩萨不观“十二因缘”,无须分析,般若观照下,当体是空。
  无苦、集、灭、道:佛法的初期,佛陀审视众生的根机,说“苦、集、灭、道”,若详细讲,很费词,简单地说,“苦因集有,道由灭成”。为什么说“苦因集有”?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这都是“行”,是有为法,聚集多了,当然苦。苦有八种:
  生苦 —— 人一生下来,离开母亲,就是苦。小孩子一出娘胎,没有谁会哈哈大笑的,一出来只会用哭来表示苦。
  老苦 —— 老也很苦,身体的抵抗力差,心有天高,力不从心;想爬山爬不动,喜欢吃的东西,多吃了就不舒服。如果修养不好,想想前尘往事,一生累积了太多的无奈、挫折、抱怨、牢骚、不满、失意……,那生活不就形成了对生命的惩罚吗?有些人打肿脸充胖子说“不苦”,但眼泪却不住地流;有些人假装顽强说“人生不苦,很乐!”但心里却像吞了黄连似的。
  病苦 —— 病是最苦的,甚至使人无法忍受。如果有朋友生病了,我们去探望他,问他:“老兄!你有什么愿望啊?”他会说:“我只要病好了,粗茶、淡饭、布衣暖、菜根香,我就很感满足了,不再希求其他了。”事实会是如此吗?不然,等他病好了,老毛病又都来了:吃菜嫌口味不好,看别人不顺眼,老婆的发型不好看,孩子的动作讨人嫌……,简直烦透了。所以人是活在不满里的,不满的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一种对生命的惩罚,因为“错误恒等于烦恼,罪恶终难逃毁灭”。
  死苦 —— 死更是痛苦。很多人练功夫,在死的时候要退功,功若不退,死不了;一点点地退,像蛇脱皮似的,退到哪里痛到哪里,痛苦得很。
  除了生、老、病、死四种苦以外,还有:
  爱别离苦 —— 你喜欢的人,他不能永远在你跟前。
  怨憎会苦 —— 你越讨厌他,他越在你面前晃。
  求不得苦 —— 求的东西得不到,得到了又有新欲望,永远不能满足。物质的欲望,永远不能填补心灵的空虚,始终是贫乏的。
  五阴炽盛苦 —— 色、受、想、行、识叫五阴,阴就是暗,没有见天,没有曝光。色、受、想、行、识,包括心理、生理、自己的认知、教育程度等。身体的组成,显教讲四大 —— 地、水、火、风;密宗讲六大—— 地、水、火、风、空、识。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五阴炽盛,坐卧不安;色身太健康了,精力旺盛,总想打架;受阴太旺盛,会敏感、心乱;想阴太旺盛,就会妄想,胡思乱想多了,所想的都不求结论,再想下去,结果想一个问题,七、八个问题一齐涌出来,弄得精神分裂。四大不调生病,固然是苦;身心太旺盛、五阴炽盛,无一不苦;色情狂、强暴、杀人、殴斗逞强,一言不合,非吵即打,都是五阴炽盛之故。
  一般人都是在八苦中过着执著、迷失的生活,而菩萨用摩诃般若的心态来看,这些都没有实体,五阴固然不实,苦、集、灭、道亦是方便。要想灭苦,必须行道;要真行道,就要停止五阴的妄动,使之接受光明。
  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得,“得”是所得,一个能得的我,一个所得的法,这是二元,不契不二法门。一涉及到“二”,就背离了佛法的宗旨——不二。有能有所、有生有死、有得有失……,都是边见,是二分法,不是不二法门。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一切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的外在,所以全证法性,归无所得。
  菩提萨埵:梵文bu da? sa da?,是大菩萨,简称bo sa da?。sa ba sa da?是众菩萨,南无bo sa da?是大菩萨。菩提萨埵就是菩萨。菩萨是觉醒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醒的菩萨。菩萨为何不说是佛?因为菩萨只是生命觉醒了的众生,还须要继续净化,距离佛还有一段心程,所以称之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依:是依靠、依赖、依附,更是归向、投入。菩萨把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投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他心里没有挂碍。挂碍,是由前尘妄想产生印象,堆积印象而产生的我执。菩萨没有前尘、没有妄想、没有我执,所以没有挂碍。因此,既不会患得患失,也没有“有我之私”;没有“有我之私”,就没有“有我之执”,自然就没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错误的意思,好的说成坏的、坏的说成好的、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乃至以正为邪、以邪为正,这都是颠倒。
  至人无梦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说修养到家的人,平时凡事都能“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不会做梦了。白天没有记录惯性,既不录像,也不录音,到了晚上睡着以后,荧光幕就放不出影像来了。
  另一种解释是“至人寤寐一如”,白天似乎如梦如幻,晚上也与白天清醒的时候一样。所谓梦幻三昧(如幻三摩地),就是至人的境界。能够观自在的菩萨,当然寤寐一如,所以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究竟就是最后、毕竟。能够证入上述境界(一切皆无)的菩萨,最后一定能证得生命的真实——涅槃。涅槃就是常、乐、我、净;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意即证得生命的永恒。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世是时间,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大觉佛陀,都离不开般若波罗蜜多,他之所以成佛、解脱,都是借着大智慧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离开般若,就没有大觉的佛陀。大觉佛陀都是因为证得般若,以般若做为他生命的内涵,做为他理智、情感的全部,方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意即“无上正等正觉”,是至高无上的正确觉受,也就是摩诃般若。离开觉受,就没有正觉,也没有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