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会有这样一个知己,而且还是自己的死对头。顺治对崇祯所做的这一切可以用识英雄,重英雄来解释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来看,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才想到为崇祯建墓碑。那么,在这之前的十多年里他在干什么?难道那个时候,世间上没有崇祯这个人?还是他根本就不知道世间上有崇祯这个人?历史告诉我们,在顺治元年(1644年),他才六岁,当然对崇祯不会感兴趣。顺治七年(1650年),他将皇帝实权从多尔衮手中夺了回来,便开始处理一个做了六年傀儡皇帝后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首先是各地反清力量,其次就是朝中大臣们的不合作。这两个问题让他想到了崇祯,那个已成了一堆白骨的人。第一,反清力量虽然不以崇祯为直接旗号,但这位身死社稷的皇帝对中原百姓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就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领导了收复南京的战役,虽然没有成功,但着实把顺治吓了一大跳。第二,朝中大臣与自己的不合作和当初崇祯的大臣不理会崇祯是极其相似。这一切理由放在一起,又一个关于他和崇祯的故事发生了:他常常冒着严冬的寒冷,亲自到崇祯墓前酹酒。凄然酹酒之后,徘徊叹息好久才肯离去。有一次,他在崇祯墓前洒完酒后,突然就朝崇顺治皇帝的孝陵:与前朝皇帝崇祯心有灵犀233
来龙去脉祯墓碑扑了过去,并且拍打着墓碑喊叫道:大哥!大哥!朕与你都是有君无臣啊!跟随他的人慌忙去扶他,他早已是泪流满面。顺治称这个比他大二十八岁早已成了一堆白骨的崇祯为大哥,的确有点意思。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顺治的确是发自肺腑呼唤这位死去的大哥的。他的那句话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和你一样,自己英明盖世,却有一群饭桶臣子。难道真如他所说,他所面对的臣子是一群饭桶?还是,有别的不想被人知的原因。顺治的艰难
顺治六岁那年,在多尔衮的建议下登基称帝。所谓登极,是指登上了最高位,至于在这最高位上是否能行使皇帝本该有的权力,还要看多尔衮的脸色。从顺治六岁做皇帝一直到十四岁,大清朝政都被多尔衮把握在手中。事实上,即使多尔衮想把朝政交给他,一个孩子能做什么呢?十四岁那年,多尔衮病逝,山中无老虎后,顺治才以猴子称大王的面目出现在大清的历史上。他亲政初始,就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反清力量。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时,反清力量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江南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郑成功险些收复了南京就是一明证,顺治当时吓得扑到他妈的怀里,大喊着要回关外。第二,统治手段的选择。清代史料长编《东华本朝入关定鼎,首为崇祯帝、后发丧,营建幽宫,为万古未闻之义举。《郎潜纪闻四笔》234
录》记载,(顺治)稍长聪明英睿,志量非常,六岁即嗜书史。十四岁,也就是他开始亲政起就开始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国大事外,即读至晚,五更又起读,并且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自然,顺治是清初诸帝中第一个在汉族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君主。但这并不是说他真心地喜欢汉族文化,而是觉得想要在中原站稳脚跟,就必须要用汉族文化来统治汉族人。于是,他的有目的的学习就被后人大肆鼓吹。但顺治并没有裹足不前,他反黩武政策和倡导向汉文化学习。但他所做的一切却受到了朝廷内部满洲王公大臣们的阻挠与反对,顺治虽然有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但在满朝满臣与自己母亲的进攻下,他不得不对自己宣告失败。乔梓年事件就是他失败最好的证明。乔梓年是永平府马兰村村民,自己的土地因为被皇亲圈占,在投诉无门之下铤而走险,潜入紫禁城自杀于午门之前。这件事震动了朝野,九卿科道会议立即召开。在顺治的鼓励下,二十九名汉官与满臣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从而引起了满洲大臣、诸议政王的愤怒。顺治迫于辅佐自己多年的叔父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母亲庄太后的压力,忍痛下旨,处死议臣汉臣陈名夏,其他汉官孝陵石牌坊顺治皇帝的孝陵:与前朝皇帝崇祯心有灵犀235

第74节:顺治皇帝的孝陵:与前朝皇帝崇祯心有灵犀

来龙去脉也各受到不同程度但却非常严厉的惩罚。他吸收汉民族的文化,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后人称此为兴文崇教,亲善汉人。他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却没有实施成功的平台。在这位少年天子的遗诏中,他给自己列了十四条罪状,主要内容是:习汉俗,重用汉官超过满人;未能对皇太后尽孝心;不能举贤任能;铺张浪费,尤其是董鄂氏的丧祭典礼靡费过多;违背祖制,任用太监;不能听言纳谏。其遗诏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全文如下:朕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本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后世历史学家觉得,这显然不是顺治的本意,而是被篡改了。但不论这遗诏是真的还是被篡改的,顺治当时习汉俗、重用汉官的政治措施的确受到满族贵族的大力反对。倘若遗诏是真的,那么,顺治很可能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根本就没有执行下去而悲愤之反语,倘若是篡改的,也正说明了当时满族贵族对此项政治举措的抵触。所以,他对崇祯最后岁月的境况很是同情,他认为,崇祯和他一样,也是有君无臣。可事实呢?崇祯帝真的有君无臣吗?崇祯其人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亡国之君可以逃过当时文人和后朝文人痛批的,崇祯,却是一个正常的意外。之所以说他不被文人批是正常的,因为他具备了一个文人眼中君236
王的特质。崇祯勤于朝政这在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里是有名的。自明中期以后,皇帝怠政之风盛行,令天下臣民忧心。正德皇帝视国家政务为儿戏,今日出口外,明天下苏杭,寻花问柳,自不待言。嘉靖帝和万历帝都在位四十余年,他们笃信道教,整日在宫中做斋醮,曾连数年不上朝理事。天启帝爱木匠活,把国家政务尽委于大宦官魏忠贤。崇祯帝则一反过去诸帝的怠政之风,日理平台,像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样忧勤不怠。不仅如此,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急务,臣下进谏也按时举行。从这点来看,崇祯帝很合乎一个好皇帝的标准。这也正是人们所常称道之处。再加上他不好声色,所以不少人就认为他不应该是个亡国之君。另外,崇祯帝平时生活比较节俭,一次在御座讲课时,崇祯帝里衣的袖口偶尔露到外面,袖微损,崇祯就悄悄地将破损的袖口往里边塞了塞。一个讲官看到了,便奏道:衣之敝虽过于位,然美德也,何必讳?最后,他铲除了魏忠贤这个大太监,为百姓与官员除了一害,此举使天下人心大快。无论当时还是后世,这件事都是崇祯帝最可称道之处。在他死后,受到了士大夫、对手及史家等各方的同情,李自成就说他君非甚暗。历史往往是这样,不管他生前有多少可非议之处,而自杀可以算得上悲壮、惨烈的死,都足以博得他们的同情和好感。因为历来在亡国之际,少有君主死社稷的,所以,崇祯的死就让他们感到了意外,更感到了自豪。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崇祯这个皇帝根本就没有受过帝王教育,他根本就没有做皇帝的能力。他太着急,急着换首辅,未等首辅展示才能就被他踢出了内阁;他急着想要扭转辽事,于是连连杀以守为主的督师;他急着想要知道大臣们是否在为朝廷出力,于是明朝的特务组织重新登场。他重用太监,但太监们在临走时却留下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顺口溜。他把自己的敏感多疑当做是英明睿智,把刚愎顺治皇帝的孝陵:与前朝皇帝崇祯心有灵犀237
来龙去脉自用当做是当机立断,把狠毒待人当做是乾纲独断,把反复无常当做是随机应变,把轻率妄动当做是机智敏捷。他曾经反复在龙案上书写:满朝文武皆可杀。却不知,最该杀的就是他自己。实际上,他铲除魏忠贤的行动,只是他手里握着皇帝的实权,而魏忠贤没有掌握军队。顺治何以要对这样一位皇帝有这么高的评价呢?除了在前面我们讲述的原因外,他还想要天下臣民们知道一件事:灭了明朝的不是他们满族,而是乱民李自成。他与工部和礼部的谈话中,都明白无误地这样说过。此举实乃欲盖弥彰!如同康熙遗嘱中说他们大清本不想进中原夺取天下一样。两人似乎都忘了他们的祖宗努尔哈赤对他们的另一个祖宗皇太极说的话:明朝就像一棵大树,需一斧子一斧子去砍。顺治评崇祯,一大部分原因是出于统治目的,一小部分是感同身受。孝陵一瞥238

第75节:雍正皇帝的泰陵:金头之谜

清朝皇帝的虚伪与作秀,是从顺治开始的。但无论怎样,顺治与崇祯选择了同一地点作身后的归宿,不能不说明崇祯这位亡国之君与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之间有着孽缘。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军阀混战,一个叫孙殿英的军阀被称为东陵大盗,这个绰号的获得就是他把慈禧、乾隆等陵墓挖了个遍。而孝陵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个中原因说来很好笑,由于顺治皇帝是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其陵墓陪葬品还没有和汉人接轨。顺治实行的是满族人常用的火葬,墓里只有骨灰罐,没有棺椁,放陪葬品的地方不多。康熙把一些陪葬品都在顺治的葬礼中烧毁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清廷经济艰难,连孝陵本身的营建都是拆了北海等处的建筑才得以完成,没有什么余力再陪葬珍玩;最后,顺治皇帝有明确遗命,不陪葬金宝玉器。还有人说,顺治皇帝对崇祯皇帝的友谊让他得到了上天的眷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