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9-伤寒贯珠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寒。阳亡则阴及。故曰少阴之邪从太阳飞渡者多也。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热传少阴。而复还入膀胱之证。膀胱者。太阳也。太阳为三阳之表。而多血少气。热在膀胱。 
则一身手足尽热。而热气有余。血为热迫。散而下行。则必便血也。 

卷七·少阴篇少阴诸法
少阴清法七条
属性: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之热。有从阳经传入者。有自受寒邪。久而变热者。曰二三日以上。谓自二三日至五六 
日。或八九日。寒极而变热也。至心中烦不得卧。则热气内动。尽入血中。而诸阴蒙其害矣。盖阳 
经之寒变。则热归于气。或入于血。阴经之寒变。则热入于血。而不归于气。此余历试之验也。故 
用黄连、黄芩之苦。合阿胶、芍药、鸡子黄之甘。并入血中。以生阴气。而除邪热。成氏所谓阳有 
余。以苦除之。阴不足。以甘补之是也。 
x黄连阿胶汤方x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 
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 
之。 
四逆、四肢逆冷也。此非热厥。亦太阳初受寒邪。未郁为热。而便入少阴之证。少阴为三阴之 
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其进而入则在阴。退而出则就阳。邪气居之。有可进可退时上时下之势 
。故其为病。有 
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之证。夫邪在外者。可引而散之。在内者。可下 
而去之。其在外内之间者。则和解而分消之。分消者。半从外半从内之谓也。故用柴胡之辛。扬之 
使从外出。枳实之苦。抑之使其内消。而其所以能内能外者。则枢机之用为多。故必以芍药之酸益 
其阴。甘草之甘养其阳。曰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而其制方大意。亦与小柴胡相似。四 
逆之柴胡、枳实。犹小柴胡之柴胡、黄芩也。四逆之芍药、甘草。犹小柴胡之人参、甘草也。且枳 
实兼擅涤饮之长。甘、芍亦备营卫两和之任。特以为病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 
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旧谓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是。夫果热深发厥。则属厥应下 
之之例矣。岂此药所能治哉。 
x四逆散方x 
柴胡 枳实(破水渍炙干) 芍药 甘草(炙)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减法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成氏曰、肺寒气逆则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气。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利者。肺与大肠为表里 
。上咳下利。治则颇同。 
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寒多。心脉不通则心下鼓也。桂枝辛温。入心通阳气。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小便不利。水聚于下也。茯苓甘淡。利窍渗水。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腹中痛。寒胜于里也。附子辛温。散寒止痛。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 
半。分温再服。泄利下重。寒滞于下也。薤白辛温。散寒通阳气。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中寒。下利至六七日。寒变为热。而气复上行。为咳。为呕。为渴。为心烦不得眠。所谓 
下行极而上也。夫邪气自下而上者。仍须从下引而出之。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并甘淡下行之 
药。足胜导水泄热之用。然以阴病而属邪热。设非得阿胶之咸寒入阴。何以驭诸阳药而泄阴中之热 
。导浮上之气哉。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阳邪传入少阴。 
下为泄利。上为咽痛。胸满心烦。热气充斥脉中。不特泄伤本脏之气。亦且消烁心肺之阴矣。猪水 
蓄而肤甘寒。其气味先入少阴。益阴除客热。止咽痛。故以为君。加白蜜之甘以缓急。润以除燥 
而烦满愈。白粉之甘能补 
中。温能养脏。而泄利止矣。 
x猪肤汤方x 
猪肤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少阴热气。随经上冲。咽伤生疮。不能语言。音声不出。东垣所谓少阴邪入于里。上接于心。 
与火俱化而克金也。故与半夏之辛。以散结热止咽痛。鸡子白甘寒入肺。清热气通声音。苦酒苦酸 
。消疮肿散邪毒也。 
x苦酒汤方x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大。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着鸡子壳中。纳半夏着苦酒中。 
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服之。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此亦热传少阴。而上为咽痛之法。甘草汤甘以缓急。寒以除热也。其甚而不瘥者。则必以辛发 
之。而以甘缓之。甘草、桔梗。甘辛合用。而甘胜于辛。治阴虚客热。其法轻重。当如是耳。 
x甘草汤方x 
甘草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x桔梗汤方x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少阴咽痛。甘不能缓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温发之。盖少阴客邪。郁聚咽嗌之间 
。既不得出。复不得入。设以寒治。则聚益甚。投以辛温。则郁反通。内经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 
意也。半夏散及汤。甘辛合用。而辛胜于甘。其气又温。不特能解客寒之气。亦能劫散咽喉怫郁之 
热也。 
x半夏散及汤方x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 
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卷七·少阴篇少阴诸法
少阴下法三条
属性: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少阴热并阳明之证。二三日。为病未久。而便口燥咽干。热气盛而阴气少矣。盖阳明、土。少 
阴、水。热并 
阳明。则土实而水虚。不特热气伤阴。即土气亦伤水也。故宜急下。以泻土而全水。不然。热盛 
伤阴。土实亦伤阴。其干槁可立而待。然非心下痛。腹胀不大便。如下二条所云。亦未可以大承气 
轻试也。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亦少阴热并阳明。而气复下注之证。然虽下注而邪实不去。但水液从旁下转。为自利清水而 
已。故心下痛而口干燥也。色纯青者。土受水邪。玄黄合色。而色转纯青也。以大承气急下。则胃 
实去而肾病亦已矣。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胀不大便。土实之征也。土实则水干。故非急下不可。夫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故无 
论三阳三阴。其邪皆得还入于胃。而成可下之证。然太阴传阳明。脏邪还腑。为欲愈也。厥阴传阳 
明者。木邪归土。不能复木也。惟少阴则肾邪入胃。而胃实复将消肾。故虽并用下法。而少阴之 
法。视太阴厥阴为加峻矣。 

卷七·少阴篇少阴诸法
少阴温法十五条
属性: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气相通故也。少阴始得本无热 
。而外连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仍紧。少阴则脉不浮而沉。故与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 
。麻黄兼发 
太阳之表。乃少阴经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x麻黄附子细辛汤方x 
麻黄(二两去节)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上二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按阳证有在经不在腑者。阴病亦有在经不在脏者。太阳篇云、脉浮者。桂枝汤。少阴篇、始得 
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厥阴篇、厥阴中风。脉微 
浮为欲愈。此皆阴病之在经。而未入于脏者。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中寒二三日。为脉沉恶寒无热之时。故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取微汗而散寒邪。无里证 
者。无吐利心烦不得卧等证也。以二三日病未入脏。而寒亦未变热。故得用温经散邪之法。如麻黄 
附子细辛之例。然去细辛之辛。而加甘草之甘。于法为较和矣。所以然者。寒邪不可不发。而阴病 
又不可过发耳。 
x麻黄附子甘草汤方x 
麻黄(二两去节)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口中和者。不燥不渴。为里无热也。背恶寒者。背为阳。而阴乘之。不能通于外也。阳不通。 
故当灸之以通阳。痹阳不足。故主附子汤以补阳虚。非如麻黄附子细辛之属。徒以温散为事矣。此 
阳虚受寒。而虚甚于寒者之治法也。 
按元和纪用经云、少阴中寒而背恶寒者。口中则和。阳明受热而背恶寒者、则口燥而心烦。一为 
阴寒下乘。阳气受伤。一为阳热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恶寒虽同。而口中和与燥则异。此辨证之 
要也。 
x附子汤方x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