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情皆能持戒增长。想光明甘露降澍加持。
  第三忍度,寂天云:「仇敌遍虚空,不忍终无尽,但生一忍心,众怨皆消逝。」一、忍之体相,於他损害、寒热痛苦,及於法思择,皆有堪能坚毅忍受之心。二、忍之差别,一、耐怨害忍,修时当知对方有情,境有大小。圣凡难测。经云:若於菩萨生一念瞋,能烧过去千劫功德。菩萨深自韬晦,决非凡眼所能知。若一念生瞋,以对境增上故,感得如此过患,岂可不忍。《入行论》云:「一切恶业无如瞋,一切善业无如忍。」其他恶业,仅自分过患,不坏余善,瞋则并坏余善。凡夫惟於亲爱能忍,智者则於怨敌能忍。又当作还债消业想。如人以杖挞我,不能怨杖怨人,以杖乃无知,人非圣者,皆由惑业驱使,故若生恨,应恨其主使之烦恼。
  座间修忍时,先向顶上上师坚固祈祷,我为利有情愿速成佛,请师加持,令我於忍速得通达。再想假如有人非人等,对我作损害,初觉彼不应对我如是加害,次以理智分析,彼等乃为魔祟,不得自在,一若行刑之刽子手,受命而作。又复当思常人每於烦恼炽盛时不惜自戕,亦无非为烦恼驱使,於自尚且不惜,彼之加害於我,亦复如是。我若不忍,设若对境中有菩萨众,一念瞋心,能将我多劫善根一并烧毁,如是思已,乃请顶上上师加持,甘露充满。次思一切痛苦,皆由过去恶业所感,我今正可藉此消业。且由苦之教授,可取作道用,令我生起出离心等。如是思惟,同时启请顶上上师加持,令我於忍度速得圆满,降澍甘露,充满身心。平时未在座上,如遇官非口舌,疾病缠绕,饥寒匮乏,当作违缘道用,应知此乃消业。否则如复利递增,将来必成剧苦。此时重罪轻受,如死囚轻罚仅割一耳,彼未有不乐受者,故违缘至时,不应忧愁上再加忧愁,烦恼上再加烦恼。以忧愁烦恼不能以再加而得解除,且加重忧愁烦恼亦徒苦无益。当知世界之大,受苦等同我者,或甚於我者,不知凡几,我当代彼忍受。昔噶当格西遇身上何处痛时,即观想一切有情痛苦,化为冰雹,击其痛处。此有二种功德,一能消一切有情恶业,一能医治患处,此乃修心秘诀之一。
  次修学法苦忍,当知世间学业,尚须勤苦,何况出世胜法,岂有不稍受苦即能成就者。一作行苦,如端坐不欹等。二、决定苦,如於法抉择生起定见。此二种苦,随修一切法门皆有,须能忍受。当知世间俗人,为此生些微利乐,尚不惜风雨跋涉,忍受剧苦。我今为消除多生之业,成就无上之果,些微之苦,有何不能忍受之理。又当知过去成就者,孰不经遇苦行,如佛在雪山六年苦行之类,以自策励。
  次修精进,以乐善不疲为其体性。一、初甲精进,谓被心强之甲。菩萨为利一切有情故,纵经长劫,须住地狱,亦所甘愿。吾人於菩提道次生起怯懦,以为如是法门多种如何能修,此即未生起被甲精进之过。二、摄善法精进,即於六度等善法意乐不厌。二、饶益有情精进,於利益有情,下至送医药,一援手,皆乐作不倦。常人亦有被甲精进,不过颠倒使用。如昔汉人发誓「不高车驷马,宁饿他方,不还过此桥。」此即不如理之精进。於精进作障者,有三种怠惰:(一)推诿怠惰,(二)耽著恶行怠惰。(三)怯弱怠惰。应以念死无常一法,以对治(一)不及时为善之推诿。以念此生作为皆无意义,且不决定,不久即当舍弃,以对治(二)耽著恶行怠惰。以佛说蚊虫蚤虱皆可成佛,以策举其心,以对治(三)怯弱怠惰。座间启请如前,惟求加持我,能令一切怠惰有情皆使精进。我为圆满正觉,纵经长劫剧苦,终不退转。甘露加持如前。
  以上四度,总为佛子学行法中之一。其余二与三,即後二度各别学行法。
  兹先说修止法,分六:(一)止所依资粮,(二)正修止,(三)依於止而修九住心,(四)六力,(五)四作意,(六)真实成止之量。初又分六:(1)顺境,(2)知足,(3)寡欲,(4)离务,(5)净戒,(6)离粗重烦恼。(1)顺境中又具有五相,即衣食易得、住处善适、环境清净、伴侣贤良、自於瑜伽法先融汇贯通。此五,即习定时所依之境,具此方易得定。非谓从依止善知识起,直至胜观,修诸法门,皆须此顺境也。其余无论茶房酒肆,行住坐卧,无不可修。又平常人多误认须闭目趺坐,方可称修。不知所谓修者,谓内心转变,而不在乎外形。如《修心要诀》云:「外表隐微内真实。」昔寂天修行,即甚隐微,朋辈讥其只知三想,谓眠、食、便也。一日朋辈戏敷高座,广集听众,请其说法,寂天允之。临时以手向地作压伏印,其座即自降低,随登座讲所著《入行论》,众皆叹服。故修行切不可矫饰威仪,故作已有修证之相。此於修行极易生碍,不可不知。云衣食易得者,谓须善取,不应诈取劫夺。但非五种邪命,即可受用。云住处善适者,住处,指居室而言;须古德上师曾经卓锡,或接近善知识所住地,方易得加持。他如毁师破戒,或曾破和合僧等地,为戾气所锺,即不易得定。云环境清净者,谓无水声市声,与气候善良、水土相合、无瘴无毒、不寒不热。云伴侣贤良者,谓见行相合,即去恶修善之志趣相合。非谓我为应成见,彼为唯识见,即不相合。五世达赖云:「须有性情契合,如影随形之良伴。」此良伴,指畏友而言。即己有过而愧对之良友,取其能有益於己之身心也。初业有情,不可无伴。依噶当规矩,须三人以上、五人以下方合。云何瑜伽法须先融会贯通,谓学者先应将所学法门,诸次第了然於心,不可临时尚蓄有疑问,以上总为顺境之五相。(2)知足,即於衣食起居,不计美恶多寡,摒除奢念。(3)寡欲,即远离一切贪欲。上二,一则防於外境之生起散乱,一则防於内心不能安住,(4)离务,谓离世间一切闲杂事务,如书算、星卜、文艺、仕宦、商贾等,皆足扰乱心思。古德进修,悉本《菩提道次第》以修为主,断无舍本而逐末者。无论夙长文艺与否,一至修心,即应尽弃,尤以修定时为其。昔噶当派大德布登仁波卿及萨迦梭朗降泽,皆以文学擅长,为白哈甲波(非人中之最极厉者,称为明王。)所乘,屡供精制铁笔,以助其考究音律之用。二人坐是虚费光阴,未能即身证得双运身位(布登曾用铁笔千枝,後人为之造像千尊。)即此可为前监。(5)净戒,戒为修定之基。戒律清净,止即易生。戒如器皿,能盛各种三摩地功德。有戒以防护身语意轨外作业,令身心清净,方易得定。否则纵修千年,亦不易得。因止乃上界功德,故须以戒律为基础。外道修定,尚各有其禁戒,何况修内道清净三摩地,故净护戒律,极为重要。(6)离粗重烦恼,烦恼未离,即无从修定。
  以上六者,皆修止之资粮。依此资粮而趣入修止法。
  修止之法,另无逾於广、略二道次更妙之教授。宗喀大师要据《弥勒庄严经论》,及《辨中边论》、无著之《声闻地》、莲花戒师之《修次三篇》,及印度诸大德之著述,总摄其精要,而著为最明白、最有次序之修定教授。除此更无其他若等若增之教授。非依此教授,不易得真实清净三摩地。修定方法,不越此轨,学者何用他求。但末世寡慧,即此亦不易受持。倘能依马车所略举之离五过、修八断行而修,得定亦实匪难。云何五过?即(一)懈怠,(二)忘念,(三)沉掉,(四)不励力,(五)励力。云何八断,即信、欲、勤、安、正念、正知、作行、舍、是。以信欲勤安对治懈怠,以正念对治妄念,以正知对治沉掉,以作行对治不励力,以舍对治励力。(一)懈怠者,即令心不乐修定,或为世间邪作牵缠,或为定不易得而生怯弱。故应以信、欲、勤、安之精进四因果而为对治。然真能对治懈怠者,厥为轻安。以轻安生起,则欲罢不能,决不致生懈怠故。但轻安须得定後方起,未得定者如何对治懈怠,当依於信。谓思惟得定之胜利,一、能令身心获得柔和堪能,如修《菩提道次》,未得定者修一月,不及得定者修一日之功德。二、三摩地中能生神变作用,於度生事业,极为有利。然非谓随时显现神通,及以他心通力能应机说法,故能迅速圆满福慧资粮。三、速能成就生圆二次第,以密乘修定,亦须离五过修八断行,与此相同故。四、有定方能如无风之烛,乃能明照无我空性,方能解脱生死。如是随时思惟,得定胜利,即能对治懈怠,心中时时浮现欲修之想。(二)忘念者,谓忘失教授。即忘失所缘。但此之所谓忘者,谓正念不住所缘,非谓如忘书不能忆记也。如以佛像为所缘,若遇人问,能说其形量颜色,此非所谓不忘念。须修时心能安住所缘不失,方称不忘所缘。论中虽说有四种所缘,此间所说乃以佛像为最胜之所缘,以常不离佛,故能得佛三种加持:一、易於得定,二、易於积资忏净,三、速能成就密乘法器。然有一类有情缘佛像反不易得定者,又有一类有情缘有形相之佛像反不易得定者,如是,则宜修缘心定,或贪盛则易修不净观。故初修时宜自选择,以各种所缘试修。观察何种较为明显,一经选定,即不可随时改易。兹就以佛像为所缘举例,如系象然,以佛像为桩。或绘或铸皆可,先置面前熟观。修时将像请开,由心现起一如目睹者然,清楚明显。若不能继续,即是忘失所缘,即以正念把持所缘而为对治。久住所缘,则沉掉自生,应以正知观察。然须先於精细沉掉有所认识。如何认识?如修时,虽所缘境未尝闇淡,而能住所缘之心已生 淡之相,即是昏沉粗相。能住所缘之心,明分住分皆具,而其明分无有精力,即为昏沉细相。此非纸上空谈,乃颇公自修经验之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