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贪为动机,亦属之。为解脱成佛而发动者,属於正取应行,则不属贪。总之,凡为世间名利而发动,即属贪。
  卯九、瞋业
  “瞋心之事及想与烦恼,同粗恶语。发起者,欲为打等。或作是念。曷当令其被杀及缚,又或由他缘,或自在运,於其受用而成衰败。加行者,於彼所思而作加行。究竟者,决定为打等之事。”
  分亦如前,(一)事。(二)意乐。其中之想、烦恼,均与恶语同。发起,为打缚等、或妒他人受用,愿其任运衰损等一切害意。(三)加行。照发起心继续不已。(四)究竟。害意决定,即属究竟。出家人所用息增坏诛,即和平、增上、自在、威猛四法,前三亦属贪,谓初由和平贪安逸,次思寿命福报增上,三思统摄全境故。威猛则属瞋,即修密法,不为利他,降伏非人,亦属害意。故凡修法,须以利益一切有情为前提,否则随入贪瞋二业。瞋亦有五相,(1)有憎恶心。(2)怒不可忍心。(3)有怨恨心,思惟增广。(4)有谋略心。(5)有覆蔽心。
  九月二十二日讲
  卯十、邪见
  “邪见之事者,实有之事也。意乐三中之想者,於所谤事为谛实想。烦恼者,三毒随一。发起者,欲为诽谤。加行者,於其所思,加行进趣。此复有四 於因谤者,谓无善行恶行等。於果谤者,谓无善恶二者之异熟。於作用谤中又分三 谤殖种及持种之作用者,谓无父殖种,无母持种也。谤去来之作用者,谓无从前世来於此世,及由此世趣於後世也。谤当生之作用者,谓无化生之‘中有’有情也。於实有谤者,谓无阿罗汉等。究竟者,决定诽谤也。此中意业思者,是业非业道。身语七支者是业。以是思惟所覆之事故,亦是业道。贪心等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
  分如前。三毒中最後为痴,此中特提出邪见者,依俱舍,十不善业之根即在邪见。以十恶业中,此为最粗显,最主要,足断善根故。又此处所说之邪见,专指断见。所谤分六种,总摄之为四:即(一)谤因,谓无善恶趣行。(二)谤果,谓无彼二异熟。(三)谤作用。此复分三 (1)谓无父殖种及无母持种作用。(2)谓无前後世作用。(3)谓无中有受生作用。(4)谤事实,谓无阿罗汉等。一切邪见又以此四为最粗显,足断善根。乃依前分:一事,二意乐,三加行,四究竟以明之。(一)事者。谓实有义。(二)意乐中之想,谓於所谤义,作谛实想。烦恼,则三毒随一。发起,谓乐诽谤欲。(三)加行。谓於所思策励而行。(四)究竟。即上举之谤因、谤果、谤作用、谤事实等四之所决定。《摄抉择》分谓,上四种又由五因圆满而来。即(1)有愚昧心,谓不如实了知所知故。(2)有暴戾心,谓乐於作恶。(3)有越流行心,谓於诸法不如正理善观察故。(4)有失坏心,谓谤无布施,而乐杀牲祠祀。(5)有覆蔽心,谓不知过患之失故。虽邪见不仅於此,然具此五,则於恶行随顺,於善行生疑,能断一切善根,为邪见之最重者,而此在三界中,惟欲界有之,亦惟南赡洲有之。以邪见所依,不依於饮食,不依於黄门,惟依於有男女欲事者。现世思想尤为易犯,如不善察,则易惑於谟底外道与支那堪布之见,而为所动摇。如外道拨无因果、执神我、大自在天、自性、自然等、故以杀业祭祀等,执非为是。又如支那堪布说,本觉固有,自性清净,一切法如梦幻,皆属虚妄,等於说一切法虚无,则业果亦虚无,中有亦虚无,虽似佛法而实误人。(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等,乃指无自性言,与支那堪布所说不同。)邪见因,所得为大寒大热地狱果,最深重故,又此中意业之思,是业而非业道,身语七支是业,亦是业道,以思所覆之事故,贪等三毒,是业道而非业,以烦恼为自性故,此种分判,依自续派说,谓身语业,是依有色身而作。三毒非业,三毒皆以烦恼为其自性,是业所作,故自非业,十业中,瞋、杀、恶语,由三毒发起,以瞋为究竟。盗、淫,由三毒发起,以贪为究竟。邪见,由三毒发起,以痴为究竟。妄语、离间语、绮语,由三毒发起,亦由三毒究竟。
  九月二十三日讲
  寅二、轻重差别。分二。卯初、十业道之轻重。卯二、兼略释具力之业门。
  卯初、十业道之轻重
  “本地分中说,六种业重 一、现行者,谓以三毒或极猛利无彼三毒所发起业。二、串习者,谓於长时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不善业。三、自性者,谓身语七支,前前重於後後,意之三业後後重於前前。四、事者,谓於佛法僧师长等处,为损为益,名重事业。五、所治一类者,谓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寿尽而无一善。六、所治损害者,谓断所对冶不善业,远离贪等,令诸善业离欲清净。”
  此与《摄抉择》分及《俱舍》、《亲友书》中所说,大体相似,而微有不同。依《抉择》分五,依《俱舍》分六。如杀业,在《抉择》:谓一、由心方面重者,为三毒意乐猛利所作。二、由行方面重者,细别甚多。如苛酷杀法,哀祈不饶,皆由加行而重。三、由对治力方面重者,如作已无渐愧等。四、由邪见方面重者,如杀牲祭祀求福等。五、由对境方面重者,杀大畜此小畜重。杀属人种姓者,如堕胎比杀畜重。杀父母、阿罗汉、以害意出佛身血极重。违此五因,为轻杀生罪。余如盗业等。亦属相同。盗业在对境方面,如盗三宝物为最重。有师谓,在上师手中盗取最重。又夺比窃重,在城市夺窃,比在旷野夺窃为重,入宅比不入宅为重。淫业中对境方面以母女为重。妄语对境,以父母师长为重。离间语亦同。尤以破和合僧为最重。恶语,以对父母师长为重。尤以恶而兼妄为最重。绮语,以瞋恨斗狠时所作者为重。贪瞋亦以对父母师长者为重。邪见以上举六种为重。以上五因,在善业亦同。《本地分》於此分六因:一、加行故重。二、串习故重。三、自性故重。四、对境故重。五、所治一类故重。六、所治损害故重。一中同《抉择分》,二中长时作业,比间时而作者为重,如屠业等是。善业亦然,礼拜皈依等不断者力大。如绮语,於他有情无甚摧残,力本轻,然由长时串习任运而起者,轻业亦可变成重业,以其空过时日,弃义利故。三中,十恶以损他论,前七支前前重於後後。以断善根论。後三支後後重於前前。四中,同抉择,以邪见尽断善根,瞋心损坏善根故。贪心微损,或不损坏善根。五中,如一向作恶,自生至死,纯未行善,例如回教徒。六中,指阿罗汉以上永远断除诸不善品,令善清净。吾人自检生平,未如《本地分》之五因中一向不善,固可生喜。然以视第六因中,断诸不善,令善清净,则相去甚远,应作发愿随学。
  “《亲友书》亦云:‘恒时耽著无对冶,具德所依业由生,善与不善五大端,当勤修习彼善行。’此以三宝等为功德所依,父母等为有恩所依,分之为二则成五也。”
  常(恒时),谓串习所作,耽,谓猛利乐作。无对治,同前《摄抉择分》之三,意兼善恶,即《本地分》之五六。恩德,指三宝父母,前为具德,後为具恩。无论善恶,以此五种力为大。
  卯二、兼略释具力之业门。分四:辰初、田门力大。辰二、依门力大。辰三、物门力大。辰四、意乐门力大。
  辰初、田门力大。
  “田者,罪福之田也。三宝、尊长及等同尊长与父母等是。於此等前,虽无猛利意乐,稍作损益,罪福大故。”
  田喻能生,谓一切罪福皆从此生故。如对三宝、师长、父母等境,虽微作损益,所得罪福皆大。如目犍连以詈母故(曾詈母云,如是之母,应被他人打成肉酱。)数百生中,直至成阿罗汉,皆被人打击。又如昔有以五粒豆供佛者,得王四洲,与帝释共座。藏方教诫,兢兢於事师法,眼见事师有亏者,往往夭折多灾,或缺宏法因缘。颇公云 ”於僧宝物不与取,最当殷重”。
  “又《念住经》云:‘若三宝之物,虽极微小,不与而取,後仍归还。其物属佛及法者,即当清净。倘属於僧,则在僧未受用以前,不成清净。若系食物,则随大地狱。若是余物,当於无间近边之大黑暗狱中受生也。’”
  此明盗取僧物之罪特重。不独恒人,即僧对僧,盗一花一果,亦均成重业。如以所取之物转与居家者,亦不应受。以此业之重。其所应得罪,尚不仅随无间等狱,而且出狱後,尚应广受饿鬼畜生等身,无手无足处於荒野。广论引日藏经谓:”宁刀碎自身,不以施僧物,转授在家者。宁食须弥火,不受僧伽物。宁住猛火宅,不住僧房舍。”尤以具戒人犯者为大。颇公云:”於僧宝物不与取,最当殷重。”又对於菩萨,善恶业亦皆大。
  “菩萨者,为最有大力之善不善田,如《入生信力印经》云:‘若以忿心背菩萨坐,而作是言,此极恶人,我不看视。较以忿心将十方一切有情逼入黑暗狱中,罪尤重大,而无可数量。又於菩萨生瞋害心,出不雅言,较将尽恒河沙数诸 堵波毁坏、焚烧,所生之罪,如上所说。’”
  此谓以瞋恚心背菩萨坐,比陷十方有情於黑狱之罪为大。若对大乘菩萨善意瞻视,发言赞叹,则比救十方有情拔出黑狱为大。
  “《入定不定印经》云:‘若於胜解大乘菩萨前,净信瞻视,称扬赞叹,较将十方剜眼有情,以慈愍心,仍生其眼,复将前诸有情放出牢狱,於转轮王位或梵天乐而安立之,所生福德,尤为超胜,无可数量。’”
  康萨大师云:在三大寺供一份钱、一包茶、比在他处修千供为大,以有真实菩萨聚处故。同时有情以一念瞋心对三大寺,所生罪恶亦属不小。拉萨号称圣地,而众生福仍不隆者,即由是故,又对菩萨所作法施作障,其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