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求不得苦亦分五种,与爱别离同。凡努力无效而心灰意冷者,皆属此苦。
  “第八、总之说思惟五取蕴苦之义有五 谓当成众苦之器、已成众苦所依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及行苦性,於彼等当数数思之。此中初者,谓依受此五取蕴,能引以後之苦也。第二者,谓此已成之蕴,为能依之老病等之所依也。第三第四者,谓彼苦之粗重,随顺和合,故生彼二也。第五者,谓但成取蕴,即於行苦性中生,以先惑业自在之一切行,皆是行苦故也。若於取蕴性之世间,未生起真正之厌患,则真求解脱之心,无所从出。而於有情流转世间,亦无生起大悲之方便,故任随趣入大小何乘,此种意乐极为重要也。”
  五阴炽(广略论作五取蕴)盛苦,此亦分五种。五阴即五蕴,为色受想行识。佛亦有之,然非有苦。以五蕴非其本质是苦,乃由五取蕴成为苦器,为生死之所依止,乃是苦恼。(一)当成苦器。谓依於现苦器,发为烦恼恶业,引生後来诸趣之苦。(二)现成苦器。谓依已成之蕴,为生老等所依止。(三)苦苦器。苦上加苦,是为苦苦。(四)坏苦器。乐尽变为苦,是为坏苦。是二皆依於蕴而有,由彼二苦之粗重,随逐於蕴而生苦。(五)行苦性。常人能知苦苦,而不易知坏苦;外道能知坏苦,而不知行苦。如四空天至有顶天,终不能解脱者,由由贪於彼乐,不知行苦尚存在故。如色界诸天,则有能知行苦者。苦苦,喻如手冷已苦,再置冷水中,苦上加苦,此乃粗重触,故易觉。行苦甚微细,喻如毛置小儿手中,则不觉(此喻凡夫),如落成人眼中,则立觉(此喻圣者);圣者於行苦亦如是。大善巧降央习巴自谓从拉萨至拉卜楞寺,长途思行苦而不能达,以行苦性相,难以言喻,不易知也。三大寺於此常有辩论,有谓取蕴刹那变动;初一刹那成蕴,第二刹那微细变化,即属行苦性。又有谓取蕴之无记性(有漏受蕴中之舍受),为行苦性。又有谓苦苦、坏苦未起作用时,即行苦性,皆不应理。颇康二公谓,三界虽至有顶,能住静而不能自在,终当堕落,乃行苦性。
  复次取蕴,一名有漏蕴;有漏,即有苦之意。《入佛门》四句偈云:”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是空,涅槃寂静”。凡轮回生死之法,均属有漏无,均属苦谛。除净土非有漏所成外,一切器世间,皆苦谛摄。以苦受感苦苦,乐受感坏苦,舍受感行苦。又有漏二字,亦含有染污性义,三界乃至有顶,皆由染污性而成,又复能增长染污。谓依烦恼贪著现蕴(染污)招取後蕴(染污)故名取蕴。取字之义,即爱取现在染污,同时又爱取後来染污,从因立名,亦从果立名。如草中取药,谓之草药;旃檀取药,谓之旃檀药。取蕴一成,即有行苦性。行苦之行字,含有不能自主之意,与行蕴之行不同,藏文为”杜节”,杜即摄行义,中含有摄持摄引二意,谓如吾人由先业摄今生之蕴,非自在而得,纯由惑业所引,又复招引後来之惑业。节字义为能作意,谓由摄蕴故能作苦性,即此便是苦性。故此须应分别,若不分别行蕴之行,而谓彼是苦,则色受想等亦皆是苦矣。又瑜伽以无记受(舍受)为行苦性,中论以有漏蕴即行苦性,不过立名之不同,实义则一。由蕴所成之世间,乃业所感,不能永久把握。有顶但贪著自境,不知其境亦业所感。不了行苦性,不能生厌离。即不能出三界,由自不知出三界,更不知令人出三界。故不识行苦性者,大小乘道均不能生。八苦中,对於生苦行苦,应特别思惟,如专思老死等苦,不过令心生悲惨,尚不能破有漏蕴出世间也。
  正月十二日讲
  复次,三苦之喻 如热痈迫切痛时,复触热水,是为苦苦。若洒以冷水,暂似可乐,迨乐过众苦还起,是为坏苦。如热痈尚未遇冷热二触,有漏舍受时,为诸粗重之苦之所随逐,是名行苦。亦如行久为苦,暂住似业,久住复苦,全无真乐,不过於苦息位妄起乐觉,推之一切有漏,亦复如是,是即行苦。禅定之乐,亦属贪境,为有漏蕴摄;以终有变坏故,不过罗世间之粗分贪为微细耳。四无色定,住若干劫,贪其定境,亦有漏摄;以定力终有衰减退堕时,故属行苦。至无漏乐,则纯乐无苦,永久不坏,方称自性乐。有说凡有漏皆行苦性,即木石等本身虽非烦恼,亦为苦摄,以时时皆在变坏故。以上所说,虽理趣不同,而重要在认识行苦。
  “子二、思惟六苦者,《亲友书》中说:为无有决定、不知满足、数数舍身、数数受生、数数高下、无伴之过六者。复摄为三,谓於流转中不可保信;於彼之乐任其受用。亦无厌足之边际;从无始而住也。初中有四: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数数舍身也。於作损益不可保信者,父子母妻之转变,及亲怨之变易等,无决定也。於得圆满不可保信者,从高而坠下也。於共住不可保信者,当无伴而往也。从无始而住者,数数相续受生,不见生死之边际也。如是数数当思惟之。复次,於贪增长,成现在多数之乐受者,是乃於苦稍抑而起之乐心也。盖於除苦无有不对待之自性乐故。譬之过量行劳之苦,由坐而生起乐心;彼乃前行劳苦渐息,遂觉渐次起乐,非彼自性是乐也。苟坐复过久,仍如前生苦故。若以自性为乐因者,如依苦因,任若干时唯苦增长,如是依於行住卧及饮食曰阴等所生之乐,亦须在若干时渐成增长若干之乐,但若过久,实唯苦生可知矣。此《入胎经》及《四百论本释》中说也。”
  亲友书所分之六种苦,此处摄之为三,即:(一)流转中不可保信苦。此中又分为四:(1)身不可保信,(2)作损益不可保信,(3)圆满不可保信。(4)共处不可保信。(1)身不可保信者。谓无始流转,舍身受身,不知始终;故身无保障,不可信赖。《亲友书》谓”无始来每趣取所舍之身,骨积大过须弥”,即此谓也。(2)作损益不可保信。谓无始来父母妻子,变易无常,乃至冤亲,均极不定,故对我所作之损益,不可保信。《亲友书》及《妙臂经》言之极详。(3)圆满不可保信。高可降下,如帝释梵王,可堕地狱;乃至亲友,名誉、财位、乐触均不可保信。《亲友书》亦详言之。(4)共处不可保信。死时亲眷分离,孑然触往。故凡所共、不可保信。(二)不知满足。《亲友书》谓:”无始受生。所饮母乳,多於四大海水,若再不知满足,将来受生漂流无已。”轮回中乐,譬如病癞,奇痒难耐,近火似舒,寻复增痒,益甚。贪著诸欲,亦复如是。(三)数数受生,无有边际。中观派谓生无边际,由於心无边际,此一了别,缘於前一了别而来(了别即识),推之无始,莫穷其源。然不可谓为无因(内道不说无因生)。推之最後,至成阿罗汉乃其终。若凡夫则莫知其终极也。故云无边际。康萨大师於此有释云:”(一)我与母亲辗转为母,故母无量。(二)我自母生,然若无我之前生,则不能生今生之我。而前生之我,又由前生之母而生,如是辗转,推至前前,诸生皆尔。(三)我自母生,母复由母而生,如是辗转,推之无始。”以此推之,故受生亦属无始。然能至阿罗汉即不复受生,故可谓无始而有终。亲友书谓”无始所受之生,尽大地为丸,不能记其数。”由此可证明生死无边。
  正月十三日讲
  癸二、思惟别苦。分四。子初、思惟三恶趣苦。子二、思惟人苦。子三、思惟修罗苦。子四、思惟诸天苦。
  “子初、思三恶趣苦,已如前说。”
  “子二、思惟人之苦者,谓饥渴寒热不悦意之触,追求与疲劳之苦。复有如前所说之生老病死等七者应知。又《集法句》(即《资粮论》)云:‘无余恶趣苦,人中亦有之,苦逼同地狱,穷似鬼王界。此中畜生苦,以力强凌弱,压迫而损害,是如水瀑流’。《四百颂》亦云:‘优秀劳其心,庸流苦其身,二苦令此世,日日而摧坏。’”
  盖苦根由惑业而来,以惑业受生,无论为王为丐,无非是苦。若由悲愿受生,则为王为丐,均不受苦。以惑业受生属行苦性,纵有暂乐,均不能住,终归於苦。悲愿是净心,非行苦摄,故不受苦。
  “子三、思阿修罗苦者,彼以不忍於天人富饶之嫉妒,热恼其心;依此为缘,与天战斗,领受多种截身破裂等苦。彼等虽具智慧,以异熟障故,说彼身不能见谛也。”
  非天之苦,由彼瞋忿业感而来,彼见天界富乐,嫉妒热恼,由此因缘,与天斗争,备受割裂等苦,在天界遭割裂,不致於死,而非天则死。非天与天斗,上可至梵天,梵王入池浴起,现忿怒相,非天即败,因败益增羞忿诸苦,修罗与天战,能手掩日月光;又修能掷山如投石。天能驱象毁山。此见《念住经》。非天虽具智慧,以异熟障,不能见谛。障分四:(一)烦恼障,(二)所知障,(三)异熟障,(四)等流障。依性相说,以恶及有漏善成熟而受果者,是异熟障。依上师要门说,凡成凡夫情器世间不得自在者,即异熟障。
  正月十四日讲
  子四、思惟诸天苦。分二、丑初、欲天之苦。丑二、上界天之苦。
  丑初、欲天之苦。分三。寅初、死堕苦。寅二、陵蔑悚惧苦者。寅三、砍截破裂残害及驱摈苦。
  寅初、死堕苦。
  “诸天若於死时,见五死相,从彼所生之苦,较先受用天欲所生之乐,尤为重大。五死相者,身色不可爱乐、不乐本座、花鬘萎悴衣著垢染及身出昔时所无之汗也。《亲友书》云:‘若从天处堕,众善尽无余,任落傍生鬼,泥犁随一居’。”
  此中复为二:(一)死苦,(二)堕苦。
  (一)死苦。死时五衰相先现,所受之苦,此生时所受之乐为大;以久受乐者,愈不耐苦故。五衰者 (1)身光先退,天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