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为体,观以慧为体,二者固有分别,但从其品类言,即可将观列於静虑门中,以观从定生故。前言静虑自性分世间出世间,此二属决定者。品类分止观与双运,此三为不决定,以禅定不包括在止观内故。又作用所分之现法身心安乐与现证功德及饶益有情,三者皆属相顺。如以初地菩萨言,所证禅定谓为现法乐住固可,谓为现证功德亦可,谓为饶益有情亦无不可。现法乐住者,现前即可证得身心轻安之谓也。除无色界惟心轻安外,余皆身心轻安。现证功德者,成就神通,亦即由定所引生,此与外道共。至其成就遍处解脱,则不与外道共,以其心念力为希求解脱,必入内道佛乘,始能有此。因此引生之定力,乃有遍处解脱功德。云何遍处?谓尽一切处无所不遍之意。修定时先缘一小境,纯熟後,所缘之境即遍一切,如十遍处之青遍处等,先缘青色小境,继乃遍一切皆青色。胜处者,谓如形(指大小言)、色等胜一切处。凡遍处胜处皆为定力串习之作用也。饶益有情静虑者,即对於饶益有情时一心不乱之谓。
  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生起之法,思惟修静虑之胜利及不修之过患等,於下奢摩他时,当广说。修学静虑具六度之施者,自住静虑,亦安他於彼是也。其余如前。」
  身心生起之法,从思惟修静虑之胜利,与不修之过患而来。定摄六度者,即自修定,亦安置他於定,即定之施度,余类推。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五日在康定安觉寺弥勒殿楼上续讲
  因有新听众,故重为开示全书轮廓,及应如何发心云。
  寂天云:一言一行,须先提撕,如理观察。据此,说经听经之先,应观察发心。如为名闻利养而说而听,则为世间发心。此种发心应予停止。而易为菩提发心。即攀缘一切如母众生,欲乐而不能得,不欲苦而不能离,因此发起予一切如母乐之慈心,拔一切如母苦之悲心,而又发起负荷此担之增上心。复念三世诸佛皆由修一切善法,而後圆满此责,故发追踪三世诸佛修一切善法之心而来听法。如是发心,乃为合量。要而言之,为一切如母利乐,发心成佛而来听经,乃为合量。
  发心既已合量,所听为何法,乃总集三藏十二部精华,依於龙树、无著二大轨则,由阿底峡传至宗喀,宗喀所著《道次》。其重要点,约言之,学法不外成佛。成佛不问显密,均须大乘法。大乘法约之为方便与智慧,尤其殊胜方便与智慧。殊胜方便得报身,殊胜智慧得法身。殊胜智慧,须登地功德上所证空慧,为殊胜智慧。殊胜方便。自一举手动足之善,乃至菩提心,皆称方便,而菩提心乃为殊胜方便。菩提心属有为法,须有因有缘乃生,又须任运油然生起,乃为真实菩提心。真实菩提心之因为大悲心,对於任一有情微苦,皆如慈母之於独子油然不忍,而後合於大悲之量。合量大悲又因於观苦,必依下中士道观六道苦,自心不忍,生起出离心。推之一切有情,生起不忍而欲拔其苦之心,做到合量乃为真实大悲心。由真实大悲得真实菩提心,由真实菩提心证入空慧。是为方便与智慧不离,如鸟二翼,由是以密乘成佛,此乃成佛之正道路,余则为曲。总之,欲成佛最要为《道次》。若问宗喀大师未作《道次》之前,过去诸佛如何而成。於此当善解道次,以成佛必须经下、中、上三士道次,而冠以菩提,则为不共之义。任何人不外下中上三根,《道次》即具三根之法。下根由下士道次入,中根由中士道次入,非宗喀大师所创。宗喀大师於其语录曾言,三士道为三藏十二部精髓。又言,《道次》为任何士夫入道密诀。眼见世人多欲学佛,而苦不得其道,或问如何速得成佛,答以无上密。无上密固速,但凡夫心小如针孔,如何能入。故求不背迅速成佛正道,而又有次第可入,厥为方便与慧不离之三士道法。所谓三士,非截然而分,须以智慧善观自根。如已合於上士,即由上士道入。如其未能,则须退由中士道入。一入下士道,决定能入中士道,一入中士道,决定能入上士道。譬如同赴拉萨,不过各人起脚处不同耳。《道次》科目分四大干:(一)、明法源无染,释作者重要。(二)、为於教授生敬,释法重要。(三)、如何说听。(四)、引导弟子正教授。第四干包括全文。其中开为,一、依师为入道根本,次、开示下士道法、中士道法、上士道法。上士法中复分三科:一、发心为入大乘之门,二、此心如何发法,三、发心已,学行法。其中又分三:一、学处之相,六度。二、方便与慧,随学其一,不能成佛。三、学处次第。三中又分为六度四摄。(於大乘六波罗密、金刚两乘,发心受戒已,为自为他而修度摄。)
  寅六、智慧学处。分三。卯初、智慧自性。卯二、智慧差别。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卯初、智慧自性。
  「总言慧者,於所观境,事物或法,能具拣择,此通於五明处善巧之慧也。」
  智慧自性,总说谓对於一切事物,善差别思惟,亦即对一切法,善能差别其功德过失,此种心所有法,即智慧体相。此间依《菩萨地》,善巧五明学处,为智慧相。再详言之,对於三性法,依教依理分别思惟,对於为功德,为过失,最後生起决定心,为智慧体性。在推度中未决定时,不得为智慧。《菩萨地》所谓,善巧五明学处,通於凡夫与菩萨智慧。
  卯二、智慧差别。
  「慧差别中,有通达胜义、通达世俗,及通达有情义利之三慧。一、通达胜义者,无我之真实义,由总义门而为比度,及由现证门而为量度也。二、通达世俗者,即通五明处善巧之慧也。三、通达有情义利者,即了解有情现後无罪义利,如何修行之理也。」
  智慧差别分三:一、通达胜义慧,二、通达世俗慧,三、通达利益有情慧。一、须见解清净离去过染,二、即世间慧,三、谓通达如何始决定利益有情之清净慧。慧之差别,固不止此三者,此不过为观待菩萨学处而说,故说此三。一切智慧,胜义世俗包尽,何故复说利益有情智慧?以菩萨以利益有情为重,故於真俗二慧中开出此一。(一)、何谓通达胜义慧?谓通达二无我真实空慧。虽未实见二无我,然由总义门而得比量,如见烟知火。或不仅得比量,而由现证门而得现量,如就掌观纹。所谓总义门非即二非我,不过为二无我之总义,如虽不识其人,而就人之总义尚亦可比知。(二)、何谓通达世俗慧?简言之,为通达五明之慧。此亦就菩萨说,否则不止此。菩萨为调伏众生,应通达世俗慧,故须通五明。《庄严经论》作如是说,因菩萨不仅当於等持中通达胜义,亦当於後得中通达世俗,双具二谛智慧。除《庄严经论》所说外,菩萨为调伏外道众,故须因明声明二者,以决其疑而折服之,引入正法。为摄受内道众,故须工巧医方明二者,使其欢悦。为通达胜义,故须内明。又佛果为一切种智,菩萨为顺一切种智,而种其因,故须五明。但此就菩萨有情说,若於内明之一切经教未能闻思修,而竞竞於声、工、医等明,不过得世间名闻利养而已。人生无常,为彼荒废,无大意义。以菩提道次为开示人生大意义,即属善法,亦须衡其轻重。(三)、何谓通达利益有情智慧?利益有情,所以为成佛时成就报身。故必须先能通达何者为对有情之最大义利,就最大义利而行,乃能培植最大福德,以成报身。
  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生起之法,应思惟慧生不生之功德及过患。初者,《般若百颂》云:『见不见功德,慧是其根本,由修此二故,当摄持智慧。』菩萨於乞者,虽施身肉,如取之於药树,无慢怯等之分别者,盖以智慧现证真实之故也。又以见三有涅槃衰损之慧,为利他而修戒,令戒清净,以慧通达不忍及忍之损益,令心调伏,不为邪行苦楚所夺。又以慧善知精进之事,於彼精进,趣道甚速。又安住真实义静虑之殊胜喜乐,以依道理之慧而成办,故能清净施等五度者,由般若而得自在也。显现相违之二事,以具慧故,成不违者。如菩萨若为四洲之转轮圣王,而不为增上欲尘所转者,是具足慧忍之力。如是虽见悦意有情,慈心猛利,然不致渗合少许之贪著。虽於有情之苦,有猛利恒常不忍之悲愍,然无忧逼,致力为善不勇之懈怠,虽具欢喜无量,然心於所缘,无散乱之跃动。虽常具平等大舍,然於众生义利,刹那亦不弃舍者,以具慧使然也。又於能为彼等同等力之障碍,亦以慧而灭故。如《赞所应赞》云:『不舍於法性,而随顺世俗。』谓诸相缚,所执之事,虽微尘许亦不可得,而於得大决定之法性亦不须舍,然与内外因缘,出生别别之果,心得决定之俗谛,亦不相违,而且随顺。故於诸无慧力者,最极乖违之事,而於具慧者不违且顺。又如彼论云:『开许及遮止,佛语或一定,或时则不定,彼此亦无违。』谓大小乘及显密二中,开遮不同,有其多种,彼等以一补特伽罗受持二种,寻求无量经教之密意,无慧力者虽成相违,然於善巧则不相违。亦是以慧而为之也。」
  於身心中生起智慧之法分二:一、思惟智慧如生,有何功德?二、如不生,有何过患?初中如《般若四百颂》(龙树造)云:「见不见功德,以慧为根本。」见,谓现世功德;不见,谓二世功德。又见,为现量功德,不见,为比量功德。菩萨为圆满地道诸果,必须智慧。再则前五度加波罗密多名,缘由具慧。故云菩萨持诸度,皆由持慧度,由此得度名,亦得智慧名。菩萨对乞肉者施身,如断药树之枝,无自矜自慢之心。如诸外道则必矜慢,谓唯我能施。又菩萨於施身,亦无自怯自弱之心,谓我不能。其能完全无慢无瞋无怯而作清净布施者,皆由於其智慧了达空性故。施度如是,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