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毒于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 
  我们逐条来看一看。 
  于丹在论述第一条“善良”的标准时,引用《论语》的论据是“颜渊篇”中的这么一段: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于丹进一步解释到,“不忧不惧”的意思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在这里必须指出,于丹这种说法可以称为曲解之曲解,首先她把“善良”和“不忧不惧”错误地联系在一起,再把“不忧不惧”庸俗化地加以解释,所以使得读者对这段话的本意反倒模糊不清了。 
  杨树达先生在《论语疏证》中引用了《礼记·中庸》的一句话来解释这段话:“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以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我认为这个说法是符合《论语》原意的,意思是说君子通过内省之后发现自己的志向不为外部世界所影响,并坚定不移地向理想努力,自然在面对外物的时候可以做到“不忧不惧”。如果说这段话体现了“君子”某一方面的品格的话,那么它说明的是坚毅和不屈,这和“善良”以及后面于丹说的“厚道”完全八杆子打不到一处。 
  所以第一条“善良”的标准不成立,那么我们再来看第二条:“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这一条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如果一个人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当然可以将他看成一个君子。但问题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侧重强调他的内在道德修养,而不是强调兼济天下的理想本身。举个例子来说,希特勒的一生不可以不说是“奋发有为”,他也有让德意志人称霸天下的宏图壮志,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称他为“君子”了呢?恐怕没有人这么看。 
  再看于丹在这一条标准下列出的引文,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发现她的底气不足: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这是在说“君子”吗?不是,这是对“士”提出的要求。“士”和“君子”是一个意思吗?当然不是。关于“士”的概念,请参考本书《质疑于丹对“士”的解释》一文,这里不再重复。把一个概念的解释随意加到另一个概念的头上,这是于丹“心得”的一贯做法,也是笔者最感值得商榷的做法。 
  令人称奇的是,于丹提出的第三条标准倒基本没有偏离《论语》的原意,这在整本《于丹〈论语〉心得》中可以算是难得的特例。 
  那么,从《论语》原典中,我们究竟可以提炼出一个怎样的“君子”概念呢?我也用于丹的办法,试列几条标准出来看看。 
  1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从修炼内心的道德修养发展到规范外在的行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说,有若和曾参在孔门弟子中地位很高,所以在《论语》提到孔门弟子时,只有他们两人被尊称为“子”,比如有若为有子。所以有子的话在《论语》中还是很有代表性。这句话大概是说,一个在家孝顺父母、敬顺兄长的人,不可能做出犯上作乱的事情。由“孝弟”这个内在的道德修养为做人的基本,推及到外在的处事原则,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就是《论语》的原意。实事求是地说,这和我们今天所说“君子”的概念未必完全吻合。我们参考一下一部获得过奥斯卡奖的著名电影——《教父》: 
  在“教父”科里昂家族的内部,“孝弟”观念可以说深入到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心中,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在社会上横行无忌、逍遥法外。从我们现在的“君子”观念来说,我们很难说教父和他的子弟、手下能够称为“君子”。而且由“孝弟”推衍出不好犯上作乱的逻辑也并非无懈可击,但是我们强调的是,无论正确还是错误,这是《论语》的原意。正确的我们可以继承发扬,错误的我们可以批评纠正,但就是不能乱解、曲解。 
  2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这种严格要求可以具体化为某些标准。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过分的欲望,比如色、斗、得。这三点很有针对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依然有警示作用。 
  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当然,具体敬畏的对象今天可能有些不太适用,但一个人没有敬畏之心是不行的。今天我们敬畏道德、敬畏法律、敬畏国家尊严,道理也是一样的。 
  三是强调处事要严谨,俗话说“三思而后行”,这里孔子更是提出了“九思”的严格要求。 
  3君子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放在精神追求之后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于丹在这一章说道:“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的。”这是一个很诱人的说法,但可惜在《论语》中找不到任何可以佐证的句子。恰恰相反,孔子在笔者所引述的引文中倡导的君子之道,正是要“君子”把追求口腹之欲的精力转到追求理想和事业上来。恕笔者愚钝,恳请于丹教授把“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作为君子之道的相关出处指出来给大家看看。 
  4君子的道德修养融入到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这里强调的是无论现实生活如何窘迫,君子的仁德怎么也不会脱离他的言行。比如说一个人平时表现得温文尔雅,但是一着急起来就骂粗话,或者在没人的时候随地吐痰,这种时刻就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真君子。 
  5文采与朴实兼有是君子的基本素质。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 语·雍也》) 
  如果把于丹的第三条标准放在最后,加起来大概就是六条标准。 
  《论语》中“君子”出现频率非常高,我选列了以上几条最具有概括意义的引文,作为《论语》中“君子”的几条最重要的标准。希望在言之有据的前提下,能对当代读者理解《论语》所倡导的“君子”有所帮助。 
  最后说一个小问题,于丹在这一章的末尾说到,“‘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我要纠正的是,《论语》中“君子”的出现频率虽然高,但除了第一人称代词“吾”之外,出现最多的字眼是“仁”,而不是“君子”。有闲暇的读者可以自己数数看,这并不是一个费解的学术命题。   
  离题万里的人生之道(1)   
  文/庄樗 
  于丹教授最令人佩服是能够把孔夫子的话解释得离题千里,她把《论语》送到千里之外,与《论语》“太遥远地相爱”。她以古希腊政治家、讲演家伯里克利般正经的面孔,一本正经地煨制了一锅“心灵鸡汤”。 
  如果说她的“心得”就像是一门轻身功夫,那么人们能捕捉到的只是她那来无影去无踪的身姿,急匆匆地掠过对《论语》的解释给案发现场留下了众多的惊叹和疑惑。 
  在《于丹〈论语〉心得》第七章整章围绕着《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打转,解读出的心得曰:人生之道。 
  这句话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于丹教授对于这句话的心得是:“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她特地把这句话单独列出来,作为一页,可见她自己对这句心得还是颇为认可的。如同《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孩一样理直气壮地说出:“他其实什么都没有穿啊!”在这里我们也必须要指出的是:这句心得其实可以等同于什么都没讲。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于丹教授对所谓的六个阶段的分析。 
  1十有五而志于学 
  对于这句“十有五而志于学”,于教授的解释,让读者们颇为困惑: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十有五而志于学”历来都存有两种解释,不知这位从小泡在中华版书籍里的“教授”是否知道。 
  第一种流行的解释,我们可以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里查到,“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