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2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经文的重点是说:对于世间物质现象,当正确思维,观察一切物质现象的变化无常。如正确并如实的知道这一点,就断除了对于世间一切物质现象的欲望与贪爱;对世间物质现象的欲望与贪爱断除了,精神上也就得到了解脱。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了解识别等精神现象、也这样正确的思维,观察这些精神现象的变化无常,并且如实的了解这一点,就会断除对这些精神现象的欲望与贪爱,精神上也就得到了解脱。再如︽杂阿含?第十经︾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中说﹁无常即苦,苦即非我﹂。何以说苦即非我呢?因为照佛教法义的解释,我者具有常、一、主宰之义,主宰即是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做不了自己的主,自然不是我。
︽佛地论︾一曰:﹁我谓诸蕴世俗假者﹂。五蕴和合之我,只是世俗谛的假我,没有主宰的作用,因此才说:﹁苦即非我﹂||五蕴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之我。而︽杂阿含?二六五经︾更直接的说: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巴蕉,诸识法如幻,日种性尊说。。。。。。。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
佛教与外道不共的根本教理是缘起,在︽阿毗达摩俱舍论︾中,对缘起定下了十一条界说,是:一者无作者义,二者有因生义,三者离有情义,四者依他起义,五者无动作义,六者性无常义,七者剎那灭义,八者因果相续无间断义,九者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十者因果互相符顺义,十一者因果决定无杂乱义。以上十一条界说,如果再加以归纳的话,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重点:
一、以缘起的观点,没有一个创造世界的造物主大梵天王。
二、以缘起的观点,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神我阿特曼。
三、以缘起的观点,世间万法皆无常。
四、以缘起的观点,有因有缘必然生果,并且是因果相续。
而五蕴聚合说,是建立在缘起的基础上,它是原始佛教基本理论的一部分,由此揭示出世间存在的实相。


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

 一本十支之学
五蕴聚合说,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观根本圣典的︽杂阿含经︾,在一三六二部小经中,﹁五阴诵﹂占了一七八经之多,就可知其重要性。在汉译的经典中,除了︽杂阿含经︾之外,还有一些关于五蕴的单品小经被译出来。例如东汉安世高译出过︽五阴喻经︾、唐代义净译出过︽佛说五蕴皆空经︾,这两种经都收在大正藏中。
在印度方面,以五蕴聚合说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所以在后代的从许多论典中,都曾予讨论过。部派佛教时代,萨婆多部将诸法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蕴统摄其七十二法||三种无为法不在五蕴统摄之列。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继龙树的中观学派之后,无着、世亲建立大乘有宗的瑜伽行学派,世亲造︽大乘五蕴论︾,以之作为唯识宗入门的论典。
唯识宗所依的经论,主要是﹁六经十一论﹂。六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中土未译︶、阿毘达磨经︵中土未译︶、楞伽经、厚严经︵中土未译︶。十一论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观所缘缘论、阿毘达磨集论。六经以︽解深密经︾为主依,十一论以︽瑜伽师地论︾为主依。在六经十一论之外,尚有所谓﹁一本十支﹂之学,作为建立唯识宗的重要论典。这是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以百法、五蕴等十种论典为支论的名称,这是研究唯识学必读的论典,其重要性不下于六经十一论。十支论的名称如下﹕
一、略陈名数支:︽百法明门论︾,一卷,世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略录︽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名数,以一切法无我为宗。
二、粗释体义支:︽大乘五蕴论︾,一卷,世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境事,而以无我唯法为宗。
三、总苞众义支:︽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无着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错综︽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
四、广苞大义支:︽摄大乘论︾,三卷,无着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释︽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宗要,而以简小入地为宗。玄奘译本之外,另有后魏佛陀扇多、陈真谛的异译本。
五、分别名数支:︽阿毘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安慧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阿毘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宗。
六、离僻彰中支:︽辨中边论︾,一卷,弥勒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
七、摧破邪山支:︽唯识二十论︾,一卷,世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
八、高建法幢支:︽唯识三十颂︾,一卷,世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
庄严体义支:︽大乘庄严论︾,十三卷,无着菩萨造,波罗颇迦罗密多译,这是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
十、摄散归观支:︽分别瑜伽论︾,弥勒菩萨造,此论中土未译。
 五蕴与百法
以上十部支论,︽唯识三十论︾是建立唯识宗的基本论典,所以称为﹁高建法幢支﹂。︽唯识二十论︾在于破斥小乘外道的邪说,所以称为﹁摧破邪山支﹂。而被称为﹁略陈名数﹂的︽百法明门论︾,和﹁粗释体义﹂的︽大乘五蕴论︾,都在于说明诸法的名数及体义,而为学习唯论的基本论典。
︽百法明门论︾中这个﹁法﹂字,有广义及狭义不同的解释。狭义之法,为﹁轨持﹂义。轨者﹁轨生物解﹂,持者﹁任持自性﹂。︽成唯识论︾卷一曰:﹁法谓轨持,轨者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以轨生物解说,我人的见闻觉知作用,无论见到任何一种东西,就会在那对象上生起一种见解;以任持自性说,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它特别的个性,我人对它所起的见解,无论是对或错,而它本身个性仍任运摄持而不失。例如松有松之自相,柏有柏之自相,我人误认松为柏,而松并不因我人之误认失其自相。广义之法,是通于一切的意思。举凡世间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真实的、虚妄的,精神的、物质的,事物其物的、道理其理的,林林总总,统称之曰﹁法﹂,故佛典上常用﹁诸法﹂、﹁万法﹂、﹁一切法﹂等名称来加以概括。而世间万法、一切法无以一一为之说明,乃以归纳分类的方法加以诠释。例如小乘萨婆多部立七十五法。诃梨跋摩造︽成实论︾,立八十四法。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立六百六十法,而世亲菩萨造︽百法明门论︾,自六百六十法的名数中,摘要录出一百种法,复束之以五位,来阐述宇宙万有的现象、与万法唯识的关系,这称为﹁五位百法﹂。﹕五位百法,一者心王法八种,二者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三者色法十一种,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五者无为法六种。这五位百法,其中有九十四种有为法,而为五蕴所统摄,六种无为法不为五蕴所统摄。五蕴统摄九十四法的情形是:
一、色蕴:为五位中的第三位,即十一种色法。
二、受蕴:为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中的受心所。
三、想蕴:为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中的想心所。
四、行蕴:在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中,减去受心所与想心所,其余的四十九种心所有法,及二十四种种心不相应行法,共计七十三法,均为行蕴所摄。
五、识蕴:为五位法中的心王法||八识心王。
建立唯识宗、造︽大乘五蕴论︾的世亲菩萨,是北印度?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住世年代约在公元三八零至四八零年之间。陈代真谛三藏译︿婆薮盘豆法师传﹀,称他:﹁于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典,师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据说世亲为了取舍萨婆多部的理论,他曾匿名化装,到该部的学术中心迦湿弥罗城,学习该部教理四年,后来回到富娄沙富城,用经量部教义,批判有部,集众宣说。且随讲随写,着为︽阿毘达磨俱舍论︾。此论一出,颇有争论,而无能破之者,时人称此论为聪明论。
世亲在北印度宣扬小乘,隐蔽大乘,其兄无着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命弟子于邻室宣读︽华严经?十地品︾,世亲闻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扬小乘诽谤大乘的错误,要割舌以谢过。无着对他说:﹁你先前既用舌头诽谤大乘,现在何不用舌头来赞扬大乘呢?﹂这样世亲乃舍小入大,广造论释,宣扬大乘。他约于八十岁的时候,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国逝世,时其兄无着已逝世二十余年。
世亲的著作很多,当时有千部论主之称。其与唯识学有关的,有下列多种:
一、阿毗达摩俱舍论:二十卷,唐玄奘三藏译。另有异译本名︽阿毗达摩俱舍释论︾,二十二卷,梁真谛译,称为旧译。
二、大乘庄严论释:二十卷,唐波罗颇密多罗译。
三、摄大乘论释:十卷,唐玄奘三藏译。另有梁代真谛、隋代达摩笈多的异译本。
四、十地经论:十二卷,北魏菩提留支译。
五、辨中边论释:一卷,唐玄奘三藏译。
六、唯识二十颂:一卷,唐玄奘三藏译。
七、唯识三十颂:一卷,唐玄奘三藏译。
八、大乘五蕴论:一卷,唐玄奘三藏译。
九、百法明门论:一卷,唐玄奘三藏译。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