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为本,各食其力。
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 《汉书·贾谊传》。
③ 《汉书·食货志》。
… Page 58…
贾谊的政论散文都善用比喻,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语言明畅,保留着
战国散文的特点,对后世的政论文有一定的影响。
贾谊也是汉初的辞赋家。现存作品5篇,以 《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为代表作。《吊屈原赋》是他被贬官长沙途经湘水时所作,借吊屈原来抒发
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激昂感愤,哀怨悱恻,有屈原之遗风。《鹏鸟赋》是
他谪居长沙时所作,主要是自我伤悼、自我排遣,充满消极悲观的思想,也
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贾谊的赋采用主客问答体,大量使用四字句,形
式上趋向散体化,显示了楚辞向汉大赋过渡的痕迹。
(3)晁错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颍川 (今河南禹县)人。西汉前期
著名的政治家。汉文帝时任太子家令,称为智囊。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他
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抗击匈奴的入侵,削夺诸侯王国的部分封地,因而遭到
诸侯的反对。吴王刘濞联合六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了
七国之乱。为了平定诸侯的叛乱,汉景帝杀晁错以退兵。著有《论贵粟疏》、
《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论
贵粟疏》。
《论贵粟疏》是晁错针对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广大农民破产逃亡的社会
现象,写给汉文帝的一封奏疏。其内容是建议汉文帝重视粮食生产,提出了
重农贵粟、重农抑商的主张和办法。文章说: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
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
有爵,农民有钱,粟有以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
供上用,则贫民之富可捐,所谓 ‘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①
这些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诸侯割据势力,积蓄力量反击匈奴入侵是十分
必要的。汉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实施了这个办法,从而促进了当时农业生
产的发展。
晁错的文章逻辑严密,立论精辟,语言简练朴实,较之贾谊则略乏文采。
②
鲁迅曾评价贾谊、晁错的散文:“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4)桓宽刘向
桓宽 (生卒年不详),西汉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字次公。博学
多才,善写文章。汉宣帝时任为郎,官庐江太守丞。其代表作是《盐铁论》,
共60篇。
《盐铁论》记述的是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上御使大
夫桑弘羊和贤良文学所进行的一场有关盐铁问题的辩论。辩论的起因是当时
有些人不满意汉武帝以来所实行的盐铁官营以及平准均输等各项重大经济政
策。参加会议的有丞相田千秋和他的下属丞相史、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他的下
属,还有代表一般商人和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即所谓的“贤良”和“文
学”,共60余人。会议辩论很激烈,涉及的政治范围很广。辩论的结果以贤
良文学们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各项基本政策基本上都没发生大的变化。桓宽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汉文学史纲要》。
… Page 59…
对辩论的旧有纪录进行了再创作。他的立场是站在贤良文学一边的。全书以
对话的形式,彼此诘难,相互辩驳,展开争论,再现了每个不同立场的人物
的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刻画出了桑弘羊的政治才干和他义正辞严的论辩
雄风。如《利议》中写道:
“大夫曰:作世明主,忧劳万人,思念北边之未安,故使使者举贤良文
学高第,详延有道之士,将欲观殊议奇策,虚心倾耳以听,庶几云得。诸生
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谊,时世
之变,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辩讼公门之下,汹汹不可胜听,如品即
口以成事,此岂明主所欲闻哉?”桑弘羊的政治眼光和锋利的论辩语言,都
表现得异常突出。
《盐铁论》是西汉中期以后最优秀的政论散文集,它针砭时弊,颇中要
害,文笔简练,言辞犀利,浑朴质实,在西汉散文中独具一格。
刘向(公元前79——前8年),字子政,沛 (今属江苏)人。西汉著名
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著名学者刘歆之父。
20岁任谏议大夫。汉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时,任散骑宗正
给事中。他是皇帝的宗室,非常关心当时外戚与王室的斗争。他写过许多章
表书疏,内容多是称引灾异警告皇帝要提防外戚王氏篡权,客观上反映了西
汉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冲突。他因弹劾外戚宦官专权误国而两次入狱,
免官多年。汉成帝时,升迁光禄大夫,官终中垒校尉。他平生著述甚多,其
文章舒缓平易,说理畅达。
刘向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等历史故事集,辑先秦
及汉代史事,用以总结历史教训,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维护刘
氏的正统,排斥外戚势力。但其中也有不少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
《新序》中的《叶公好龙》最脍炙人口,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宫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
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非龙者也。”此文生动地刻画了喜尚空谈、不务
实际的封建地主阶级士大夫的虚伪面貌。另如孙叔敖、丑女无盐等故事都耐
人寻味,是魏晋小说的先声。
(5)班固和《汉书》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
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著名史学家班彪之子。年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赋,
及长,博通群书。班彪曾续《史记》作后传65篇。班彪死后,班固继承父业,
于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开始私撰《汉书》。后来被人告发,以私改
国史罪被捕下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辩,明帝阅读了班固著作的初稿,很赞赏
他的才能,予以获释,并召为兰台令史,让他继续撰写《汉书》。一年后升
为郎,典校秘书。经过20多年的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基本
写成《汉书》。章帝时,为玄武司马。和帝时,为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出
征匈奴。后因窦宪被杀受牵连入狱,死在狱中。《汉书》未完成部分,由其
妹班昭完成。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公
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 (公元23年)共229年的历史。全书共100
卷,分12帝纪、8表、10志、70列传。它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
… Page 60…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班固出身仕宦家庭,崇奉儒家思想,又是奉诏修书,缺乏司马迁那种卓
越见解和批判精神。如《史记》歌颂游侠见义勇为、扶贫济弱的精神,班固
却说他们“其已不容诛”。但作为一个史学家,他还是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
在《外戚传》、《佞幸传》中,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及其爪牙的罪行,
也流露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而在另外一些传记如《龚遂传》中,对那些体
恤民情、公正清廉的官吏加以赞扬。
《汉书》作为传记文学,也有较高的成就。它的文笔虽不如《史记》富
于变化,跌宕起伏,但是很严谨。语言则受汉赋的影响,以整饰华丽见长。
其中有不少传记写得生动酣畅,堪与《史记》媲美。如《霍光传》刻画了霍
光的权臣形象,揭示出他的既维护刘氏政统又权高震主,既小心谨慎又飞扬
跋扈的复杂性格。 《朱买臣传》、《张禹传》等都写得很成功。最著名的是
《苏武传》,它描写了一个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勇敢无畏、坚贞不屈、不
辱国命的使臣形象。苏武是汉武帝时人,出使匈奴,匈奴人千方百计诱降他,
都被严辞拒绝。于是: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
与旃毛共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无人处,使牧羝,羝乳
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
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篇传记出色地描写了苏武
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生活上的种种苦难,千载之下,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汉书》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人物传记的成
功之作,同《史记》的优秀人物传记一样,也成为后代传记文学的典范。历
史上《史》、《汉》并称,各有所长,都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班固又是著名的辞赋家,作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但多模拟之作。《两都赋》记述了长安、洛阳两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