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0-奇效良方(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治伤寒后伏暑,烦热不安,及烦热虚劳。 
地骨皮(去木,二两) 防风(去芦,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温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上用不蛀皂角,不计多少,刮去黑皮,烧烟欲尽,用盆合于地上,周回勿令透烟,每用 
皂角灰一两,用甘草末六钱和匀,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气虚人温浆水调下。昏迷不省 
,不过两服,吴内翰备急用皂角五斤,去皮弦,炙焦存性,甘草五两,盖中暑人痰塞关窍, 
皂角能疏利去痰故也。一方用米饮下。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上用上等重罗细面,以姜汁及水和成饼子曝干,却碾末收之,每服二三钱,新汲水调 
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燥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 
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 
香薷(去根,一两) 紫苏(去粗梗) 干木瓜 藿香叶(洗去砂土) 茯神(去木, 
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细嚼,温汤下,或新汲水化下 
,亦得,小儿每服半丸,不拘时候。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冒暑,解烦渴。 
乌梅肉(四两) 甘草 青盐 干木瓜 白茯苓 檀香(各一两) 麝香(二钱半) 
上除麝香别研,余并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含化,或新汲水温水 
嚼下,不拘时候。一方有人参。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证同前。 
川百药煎(三两) 人参(二钱) 麦门冬 乌梅肉 白梅肉 干葛 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伤暑烦躁发渴,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及治血痢, 
妇人热血崩。 
青皮(去白) 赤芍药 黄连(去须) 地榆(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水调下。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等分。一方将水调服, 
治血痢,水一盏煎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伏暑,下血如久痢。崇宁二年,自太府出为发运,夏及秋患痢两月,一日一夜三四十 
次,然血多白少,名医皆曰此痢也,闻泗州青阳镇李中和助教善医,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 
脉,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多白少,小便涩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 
病,心已神之,乃是旧因伏暑,小便转导入大腑,由心经而过,遂化为血,大小便下,故其 
状似痢而非痢也,但令大小便各归本脏即安。 
通草 木通(各半两) 泽泻(一分) 竹茹(二钱少用,老人减半) 
上锉如大米粒,或为细末,就锉时即每服秤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细末,即 
每 
服之皆安,故记传久。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伏暑,或吐或泻,有效。 
黄连(一斤,净) 陈仓米(二升,水二碗拌湿) 
上于锅内如罨饭法,米熟为度,晾干为末,以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饭 
汤下,不以时。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解暑毒。 
檀香(一钱) 杏仁(去皮,二钱半) 乌梅肉(二两) 紫苏叶(一两) 茴香(三 
钱半) 百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非时含化。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中热,五心烦躁,霍乱呕吐,口干烦渴,津液不通。 
白梅(二十九个) 檀香(三两) 甘草(四两) 盐(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生姜五片,青竹叶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暑病呕恶,每遇夏月,不进饮食,疲倦少力,见日色则头目昏痛,恶心多睡 
贯众 黄连(去须) 甘草(微炙) 吴茱萸(汤洗七次) 白茯苓(去皮) 
以上五味,并生用各半两。上 咀,平分二服,每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滓放冷, 
候日午时,先取香熟甜瓜一枚,切去皮,作十二片,先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送下,了再如 
前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看吃得几片,以药汁尽为度,不损脾胃,不动脏腑,须是觉大烦 
时服之。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止渴生津。 
蜡梅花末 干姜末 甘草末 枇杷叶末 百药煎末 乌梅绞肉(以上各一两) 蜡(五 
两) 
上先熔蜡开,投蜜二两,和上拌药末,捣二三百下,丸如鸡头实大,夏月长途,一日含 
化一丸,妙。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上取蒜一瓣生嚼,以新水送下,或不能嚼,水研灌之,立可效。热死人切勿便与冷水及 
卧冷地,正如冻死人,须先与冷水,若遽近火即死。一法行路 死人,惟得置日中,或令近 
火,以热汤灌之即活。一方以烂蒜嚼三两瓣,温水送下。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上用香附子,臼中捣去皮,入姜汁炒香为末,入砂糖,丸如龙眼大,先呷麻油少许,次 
嚼药,冷水送下,当时便觉清凉。 

卷之五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属性: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此。 
泽泻(三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二钱) 桂心(一钱) 人参(一 
钱半) 柴 
渴甚去桂,加五味子、黄连各二钱。 
上 咀,每服七钱,水一盅半,灯心二十茎,煎一盅,食远服。 

卷之六
湿门(附论)
属性:丹溪云∶夫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病多自热生,盖火热能生土湿也。或曰∶湿 
温风湿寒湿矣,未闻有所谓湿热病者。由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故《内经》云∶ 
湿上润而热。又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弛长为 
痿。或云∶温热在其中。又云∶湿热在其中。此古人论其细微之处。世之有病湿者,或处卑 
湿,或冒雨露,或卧阴润,或衣湿汗,俱能致害。其病关节疼痛而烦,肢体顽麻而重,脉沉 
细者名曰湿痹,其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当利其小便,或身痛而烦,脉沉而缓,名曰重湿 
。患一身尽痛发黄,小便自利,当燥阴土。若肢体重着者可转侧,额上微汗,不欲去被,身 
微肿,或脉浮者,名曰风湿,是真风湿二气相搏以致此,治当微微发汗,使风湿俱从汗出。 
若大发汗,则风去而湿存,两胫逆冷,胸腹满,头自痛,多汗妄言,脉阳濡溺,阴急小,是 
名湿温。因伤湿而复伤暑者,湿热相搏而成此患,不可发汗,汗则必不能言及耳聋,不知痛 
痒,乃是重 。湿家寒多者,为痛为肿。凡湿家不可大下,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 
不治,下利不止者亦不治。又有脾胃素弱,内蓄痰饮,外冒雨露,痰湿相搏,上冲心胸令人 
涎潮壅塞,口眼歪斜,半身不随,昏不知人,与中风相似,但脉沉涩或沉而细,不可作中风 
治之,谓其脾土好干恶湿,而被湿流相干,则有是疾,若作中风治之,脾元愈虚,痰湿愈盛 
,必致危笃。戴人论湿之证,而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深得《内经》之旨也。治湿得行则 
涣然,而湿行而气复散,临时开也。殊不知湿得行,则豁然而收也,湿得卫也,或从针灸而 
得安,有以其开通而壅滞,殊不知湿得开通而壅滞行,如此亦用权者有可劫之病也,要当分 
别上下内外之由,自外而感者,或因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所关,涉水为寒所郁,汗出当 
风而快坐卧,卑地清气袭虚,从下而起,上为头重,鼻塞而烦,表郁则发寒热,身色如似熏 
黄,着入骨节,为重疼痛,足趺浮肿,其脉浮缓。《内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 
脉。又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非外感所致乎。大法腰以上宜汗,腰以下宜利小便之分。东 
垣云∶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非风药表散之谓乎?经云∶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 
辛,以汗为故而止。此治上治外之法也。自内而致者,或因酒面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 
甘滑陈久,烧炙香辛,膏粱过度,气热熏蒸,浊液不行,涌溢于中,湿从内作,重则发痉强 
直,霍乱吐利,轻则痞膈中满,怠惰嗜卧,沉重无力,流滥关节则烦疼,注于络脉,屈伸不 
可转侧。水性润下,气不能煦,滞于经络,发肿肉软如泥,按之不起,其脉多沉潜。《内经 
》曰∶湿气在中。又曰∶脾恶湿,非内致所生乎,治法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又曰∶湿淫 
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此湿自内成,故宜燥宜利小便,非表散所能去也,此内治下之 
法也。今湿分上下内外,盖可知矣,药亦有所据乎?《金匮》方以汗药发湿者也,古方以热 
药燥寒湿者也,东垣以风药胜湿者也,河间以凉药治湿热者也。大率言淡渗之药,利湿者也 
,诸家发明,互相迨矣。前人所述一证,各有立论,全在医者识病,或内因外因,或虚或实 
,六淫七情所感,的于何经受证以致之,治之无不效矣。 

卷之六湿门(附论)
湿证通治方
属性: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赤涩。 
半夏曲(炒,一钱半) 浓朴(姜制,一钱半) 苍术(米泔浸,二钱) 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