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0-奇效良方(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鸡嗉子(四个和宿食,用湿纸裹,黄泥固济,炭火内烧,将烟尽时取出,去黄泥,嗉子 
内食不可去分毫) 木香 丁香 沉香(各一钱) 
上为细末,用大枣煮熟,去皮核,研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昆布(二两,洗去咸水) 小麦(二合) 
上件药以水三大盏,煎候小麦烂熟,去滓,每服不拘时吃一小盏,仍拣取昆布不住含三 
两片咽津,极效。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上以手巾布裹舂杵头糠,时时拭齿。治卒噎,刮舂米杵头细糠含之,煎汤呷亦得。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绛州僧病噎,不下食,告弟子,吾死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言终而卒,弟子 
依言而视,胸中得一物,形如鱼而有两头,遍体是肉鳞。弟子置器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 
,皆随化尽。时夏中蓝多作靛,有一僧以靛置器中,此虫遂绕盘中走,须臾化为水。故世蓝 
靛治噎有效。一方治膈气,咽喉噎塞,饮食不下。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治噎不能下食,咽喉壅塞,心胸烦闷 
生姜汁 白蜜 牛酥(各五两) 人参(去芦为末) 百合(为末,各二两) 
上件药纳铜锅中,以慢火煎如膏,不拘时候含一匙,如半枣大咽津,或煎人参汤调下一 
茶匙,亦得。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治五种膈气。能治气补劳,通血脉,益脾胃,去痰饮。 
肉豆蔻(五枚) 木香 人参 浓朴(姜制) 赤茯苓 官桂 槟榔 诃子(煨,去核) 
青 
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半,盐汤调,不拘时服。上 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枣各三 
枚,煎至一盏,去滓,不拘时服亦可。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满,利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气圣药。 
人参 当归 藿香 枳实 甘草(炙,各一两) 木香 槟榔(各七钱半) 浓朴(姜 
制)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治膈气成翻胃,服此吐出瘀血及下虫而效。 
雄黄(别研) 木香(各五钱) 槟榔 三棱(煨) 莪术(煨) 贯众(去毛) 干 
漆(炒,烟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治气不升降,胸膈痞结。 
木香 青皮 三棱(各半两) 大腹子(二钱半) 半夏(汤泡洗,三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用仓米汤下。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治翻胃呕吐,饮食不下。 
灵砂(一两) 丁香 木香 胡椒(各五钱) 
上件煮枣肉杵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生姜汤下。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治翻胃呕逆,粥药不下者。 
大附子(一只,坐于砖石,四面着火,渐渐逼热,淬入生姜汁中,浸一霎时,再用火逼 
,再淬,姜汁尽半碗,去皮焙干,研为末) 丁香(二钱,研为末) 
上和匀,每服二钱,水一盏,粟米少许,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治证同前。 
大附子(一只,姜汁一碗,煮干) 母丁香(一个) 
上为细末,以少许安掌中舐服。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治证同前。 
上用白水牛喉,去两头节,井筋膜脂肉,节节取下,如阿胶片。以好米醋一大盏浸,微 
火频番匀炙干,再蘸再炙,醋尽为度,存性,不要见日,火焙燥为末,每服一钱,陈米饮 

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属性:治翻胃呕噎。 
半夏曲(炒) 枯矾(各一两) 皂角(火炙,刮去皮弦子,二两) 黑牵牛(取头末, 
三两) 
上为细末,用萝卜煮熟捣烂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用生姜汤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属性:夫脾胃者,清纯冲和之气,位居中州,其属土也,无物不入,无物不包,营卫出焉。而 
脾又受胃之禀,行其气血,灌溉诸经,荣养百骸,生发诸阳上升之气,元气由此而充焉,故 
为十二经之海。常以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 
气流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流于四脏,气 
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 
也。凡人之生,皆以胃气为本,经云∶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若人绝 
水谷则死,盖胃气绝而故也。正所谓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营散 
卫消,将何以立,此之谓也。盖天地以生五气五味,人之所养,莫重于此,慎勿以太过不及 
,以伤其正,故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可不谨乎?此乃大经大法, 
故《调经篇》论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五乱交作。病则身热头痛,目眩 
体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实者则腹胀中满,停食霍乱,虚者为呕吐哕逆,泄泻浮肿恶心 
。又曰∶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伤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盖脾好干恶湿,或湿邪所淫为五泄,变为痢为疸。《原病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土 
衰则不能制水,水泛四肢,上乘于肺,为肿为满为喘,为小便不利,为泄泻,为饮食停积胃 
口,脾不能克化,郁而为痰,变生嗽喘眩晕,嘈杂嗳气吞酸,翻胃吐食,胃脘当心而痛,有 
脾间虫动。其为痛也,气血痰水、食积风冷诸证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虫痛则乍作乍止 
,来去无定,又呕吐清沫之为可验。又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者,脾胃虚之故也。若人汤饮入 
胃,至脐便欲小便者,由精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心火上攻,令人口燥咽干,阴火太盛也。 
东垣发明,迨尽其旨之要。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 
,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乎,岂不从脾胃虚而生明矣 
,然所伤之因不一,为病多端。分而其略,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饥则损气,饱则伤气,劳 
则气耗,逸则气滞,及喜怒忧恐,皆能损胃之元气,而为不足之证。惟饮食所伤者有异耳。 
一则内弱强食,填塞不化,此有物也,属乎克伐;一则中虚少食,痞满难运,此不足也,属 
乎补养。医者便以饮食内伤,中气不和之病治之,不分何物所伤,又不审伤物之有无,又不 
辨脾胃之强弱,而据投《局方》之剂。轻以香热克化,重以巴豆攻逐,一途取利,实实虚虚 
之祸岂小哉?实者则已,虚者愈损其胃,甚至病转危殆而死者有之。今将治法分类施之,是 
以物各有性。若伤于饮者,饮乃无形之物,或微汗散之于表,或淡渗利之于下,或若湿以燥 
其中;伤于食者,或损谷以和之,或强脾以磨之,果因食物停滞甚盛而作闷乱者,吐下以夺 
之;中有物伤于寒者则热之,伤于热者则凉之,寒热共伤者,各从其性以和之;伤于鱼肉菜 
果之类,求其气之相克而相制者用之,如 砂阿魏治肉积,胡黄连麝香治果积,神曲麦 礞 
石巴豆皆治酒积食积痰积,是皆有形之物,填塞不化,必待驱逐,然后从其所宜,制之而得 
安,岂可一例而用香热药也?若夫饮食劳倦,内伤中气,脾胃虚弱,虚满不食,使营运减削 
,不能输精皮毛,行气六腑,发为诸证,此乃不足之邪,理宜温之和之,调之养之,必使生 
气增益,胃气完而后愈也。脾胃之证,前人所论甚详,后学必须诚究,决无实实虚虚之咎, 
岂可轻易哉! 

卷之十七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属性: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如五噎五膈,并皆治之。 
方见膈噎门 

卷之十七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属性: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三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十七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属性: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白术 甘草(炙) 半夏(汤泡七次) 陈皮(去白, 
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十七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属性:治脾胃不和,呕吐恶心,不思饮食。 
苍术(米泔水浸,三钱) 浓朴(去皮,姜制,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二 
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一方加草果,名草果平胃散,或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盐汤调服亦可。 

卷之十七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属性:理脾胃,消痰饮。 
陈皮(去白) 茯苓(去皮) 半夏(汤洗) 甘草(炙,各三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十七脾胃门(附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