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动的调和,都在马克思和基尔克果那里重新分裂为外在性和内在性这两极,直到最后尼采要借助一次新的开始,从现代性的虚无中召回古代,并在从事这种试验时消逝在癫狂的黑暗之中。”本书内容博洽,材料翔尽,析理入微,但原创性不如作者的另一部思想史著作《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
《德国的历史观》,(美)伊格尔斯著,彭刚、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2月版,29.50元
中国有句古谚:“其父报仇,其子杀人。”二十世纪纳粹主义的勃兴,其根源实已蕴含在十九世纪初的那一代德国人为报拿破仑侵略战争之仇而创立的各种政治体制和思想流派之中。由兰克和洪堡奠基的德国历史主义,便是把民族国家本身视为道德原则,宣称“当国家追求自己的更高利益——通常用权力政治的术语加以解释——时,它并不是有罪的,因为通过追求这些利益,它促进了更高的道德目的。”(第7页)这一历史主义所标举的“德国的历史观”,作为“西方的自然法学说”的对立面,思想上固然不能等同于纳粹主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疑为后者上台扫清了道路。
《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蔡英文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3月版,28.00元
本书是中文世界里第一本系统阐释阿伦特政治思想的专著,既然如此,其论述之有欠周到缜密也就颇值得谅解了。对于那些厌倦了各种自由主义论调、又对保守主义心存疑虑的读者来说,阿伦特的“公共领域”和“公民权力”理论,或许是一针强心剂。不过,阿伦特的政治思想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若以“体大思精”的标准衡量,似乎仍有逊色。
《虚己以游世:哲学研究》,韩林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28.00元
现代的《庄子》研究一般是将内篇、外篇和杂篇区别对待,作者却对《庄子》中除了《说剑》篇以外的所有内容给出了前后一贯的哲学阐释,不可不谓勇于自信。此前他曾在一篇英文文章中“以同一个解释框架来解释维特根斯坦和庄子哲学”,而本书的主旨亦是“按照作者自己先行确立的解释框架给予《庄子》一书以一系统的哲学解释,但是同时又力图将这种解释建立在对文本的全面、系统、严谨的注释和分析基础之上。”——这既是阅读本书的好理由,也是不读它的好理由。
域外书情
特约主持:沈宁
《做教师的人》(Teacher Man),斯克莱布内(Scribner)出版公司出版,2005年11月出版,272页,亚马逊网站零售价:16.38美元。
我出国之前,在国内教过高中。后来在美国的大学教育研究院读过博士班,也在美国若干学校做过教员,还做过一阵小学校长,所以对教师有相当的感情。我自己写作出版过两本关于美国学校教育的书,多年来一直在美国的华文报纸上写有关教育主题的专栏。
但是去年底,我读到佛朗克·迈克科特(Frank McCourt)的新著《做教师的人》(Teacher Man),受到很大的感动,认为应该介绍到中国去,让父老乡亲们看看美国人是怎么做教师的。此书是作者一个三卷本回忆录系列作品的一部,最好的一部。而迈克科特的前两部个人回忆录,一部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另外一部曾被好莱坞搬上银幕。
迈克科特从1958年开始担任纽约市公立学区一所中学的教员。美国大都会城市公立学区的学校,学生质量和教学品质通常都比较差,而纽约市公立学区的学校,又是差中的最差。迈克科特在第一节课上,就为了管理教室的原因与一个学生分食三明治,从而成为引发一场斗争的导火索。几分钟后,校长就冲进教室,同迈克科特发生争执。这就是迈克科特三十年教室职业的开端。
全书第一页这样开始:“他们来了。而我还没有准备好。我怎么可能准备好呢?我是一个新教师,而且是在工作中学习。第一天,我差一点被开除,因为我吃了学生的三明治。第二天我差一点被开除,因为我对学生们讲自己和一头羊的友情。除此之外,我的整个教师生涯,就再无任何新奇可言了。我自己都很奇怪,我好像并不属于教师这个职业,可是我居然在讲台上度过了那么多的年头。”
他说,面对许多整日忧心忡忡的学生,他非常理解他们是在怎样一种艰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因为他自己的童年就充满了不幸。迈克科特出生于爱尔兰一个十分穷困的天主教徒家庭,童年生活异常痛苦。14岁就不得不离开学校找工作求生。他19岁的时候,两手空空,移民到美国。他这样写道:“做教师?我从来没有梦想过,我居然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升到如此高度。”
刚到美国,正在穷困潦倒一筹莫展的时候,亚洲爆发了韩战,于是迈克科特马上应征入伍,因此获得军队发放的教育补助,得以在纽约大学读书和毕业。迈克科特犹豫了好几年才最后决定到纽约市公立学区做教员,那不是一个容易的工作。在那之后,他也曾不止一次,打算离开纽约公立学校学区,甚至离开教育工作。
是什么把迈克科特留在了纽约公立学校的教室里三十年,并且让他写出了三本书呢?据他自己说,那就是他与自己的学生们所分享的种种故事。那些故事不仅仅鼓舞了学生们,而且也鼓舞了他自己。他写道,我并不是在教授,我只是在向学生们讲述故事。我讲述几乎一切,只要那些故事能够让学生们保持安静,坐在他们的座位上,我就会讲。他们以为我在讲课,我以为我是在讲课。可是事实上,我是一直在学习。
他确实是在学习,而且学得很出色。或许他讲的那些故事,真的引发学生们去寻找他们自己的生活故事。或者是学生们的故事,刺激了迈克科特先生,使他下定决心,要把这些被社会抛弃了的可怜孩子们从绝望中拯救出来。在美国,课堂现实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传授学生必要的知识,都是对教师很大的挑战。
今年76岁的迈克科特先生说,他必须找到自己的方法,在课堂教授学生。他知道不能对学生们干巴巴地讲语法,生硬地让孩子们背诵一大堆枯燥的教条。我想,在迈克科特看来,那么做不算是教学,那是敷衍。教师的工作,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只会背诵而不会思想,将来会一事无成。数理化文史哲,都是一样。迈克科特先生怎么进行课题教授呢?他讲故事。
迈克科特第一天走进教室介绍自己的时候,给学生们讲他怎样在爱尔兰度过苦难的童年。然后,他要求学生们写下各人自己的童年故事。他发现,用讲故事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安静下来,听他讲话,而且拉近了他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们愿意按照他的要求做事。从此之后,他便每天在课题里讲故事,讲了三十年。他讲生活故事、历史故事,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传授了必要的知识,一方面也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他给学生讲的故事,有些确实发生过,有些是他根据课程需要而编造的。
迈克科特说他曾经让学生们互相写一篇讣告。这可以让他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各人的长短,也启发孩子们认识到,人是相互平等的。孩子们写的是对方怎么死的,有的遇到火灾,有的碰上水祸,有的跳楼,落在下面阳台的铁栏杆上。就是这样一类的故事,构成了此书,其中深刻的社会文化涵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想,我们的中小学教师,若能够领会掌握其中的百分之一思考和技巧,就能成为学生们最爱戴的人。
就像许多电影戏剧所描述的那样,英雄人物的个人生活往往是很不幸的。迈克科特先生在学校里获得崇高声誉的同时,他的家庭破碎了。他非常爱的女儿死了,他的妻子同他离了婚。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从童年到后来,迈克科特先生似乎始终在不断地寻找,与他的学生们一起,寻找“我是谁”的答案,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因此,迈克科特先生像普通人一样缺乏足够的自信,所以他在课堂里的每一个成功,对他来说就很重要,也带给他很多的快乐。
幸运的是,迈克科特先生后来调任一所纽约市最优秀的公立学校。那里的学生不再都是出身贫穷家庭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孩子,而有一些特别聪明特别好学的孩子。与这些学生们在一起的经历,使得迈克科特先生不仅成为了一个杰出的教师,而且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他的书,与其说是描写了他自己的教师生涯,不如说是受到一种特别的力量推动,要向世人们讲述他所经历过的生活本身。
迈克科特回忆说,在他教完最后一节课后,回到家坐在自己小小的公寓房间里,端着一杯酒,慢慢地喝着,回忆自己的一生。他感到满意,他学习到了许多,他也贡献了许多。他回忆在他整个教学生涯中,最不受欢迎的一节课是:他要求自己的学生想象,有一天他们从大学回到家,对他们的父母说:我决定了,我这一生,要做一个中学教师。当时课堂里爆发出一片吼声,学生们都相信,几乎没有一个家长愿意听到自己.的孩子讲出这样的话。对于迈克科特先生的这个回忆,我只能摇头叹息:今天的世界,真是不成样子。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迈克科特先生这样生动而真实地讲述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故事,在获得社会普遍赞赏的同时,也会有一些人,包括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同事们的不满,其中原因不言而喻。迈克科特先生能够接受这个现实,但是并不为了讨好别人免于闲话而停笔。他说,到处都有人在讲自己的生活故事,电视台的谈话节目都是讲各人的生活故事。甚至那些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