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烽戎底定(第二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太后还不放心,试探着问:“假如吕丞相极力反对,陛下怎么办?”

  赵德昌憨憨一笑,说道:“太后别把吕丞相想得太坏,朕猜想他不会反对的。不光是元佐庶人,还有朕的几个兄弟,都要加封!这主意朕早就定了,谁反对也不行!”

  “那就太好了!”李太后听罢十分感动,接着又问:“陛下还记得先皇帝临终时说的那句话吗?”

  “记得记得,父皇嘱咐朕不要乱杀人。”

  “那,陛下如何对待拥立元佐庶人的那些大臣?”

 
 
 
  这下子赵德昌不好回答了。从心底说,李昌龄、王继恩极力拥立赵元佐,他心里也十分气恼,再加上王继恩当时气焰甚盛,根本没把自己放在眼里,连阎承翰和周怀政都很气愤。他把吕端逼得那么苦,莫说自己,就是吕端也不会饶过他!

  “这,这要百官集议,朕可不想一当皇帝就独断专行!”

  “如果百官集议要杀他们呢?”李太后又问。

  赵德昌迟疑了片刻,说道:“太后,咱们换个话题好不好?太后以为还有什么事是朕的当务之急?”

  “臣妾身居后宫,除了想管一管李昌龄和王继恩,别的事绝不想插手,自有宰臣百官向陛下建议。陛下就不能给臣妾表示个态度吗?”

  赵德昌又一思忖,答道:“父皇不是说不要再杀人吗?朕想这也是太后的意见!”

  “陛下真是仁性天成!”李太后听出了德昌的心思。“陛下,现在是新朝了,臣妾衷心希望陛下日新其德!刚才陛下问臣妾还有什么当务之急,臣妾想来,宫中的女人们也有不少是久旷了的,如果陛下能放些宫人出去,也是仁德之举呀!”

  “太后说得对!”赵德昌立即赞同。“这件事用不着和宰相商量,朕可以做主。朕回去马上就让阎承翰点检簿籍,处分此事!”

  赵德昌想得还是简单了些,后宫的事,他有两件没考虑周全。他刚刚吩咐了阎承翰去点检造册,吕端前来拜见。赵德昌正在偏殿,听说吕端又到,连忙到门外迎接。吕端身体肥胖,殿门坎儿高,加上这些天累得够呛,迈门槛时,险些被绊倒,幸而赵德昌及时扶住。

  “丞相慢着走!”赵德昌把吕端搀进殿,说道:“明日朕命人将门槛砍掉!”

  “使不得!”吕端慌忙阻止,又请赵德昌端端正正坐在赵光义曾坐了二十来年的龙床上。“老臣听说陛下要遣散宫人,瞻望圣德,匆匆赶来为陛下贺喜!陛下一仁再仁,老臣高兴啊!”

  赵德昌淡淡笑道:“这也值得老丞相夸赞?”

  “岂止夸赞,陛下如此仁爱为本,老臣没有拥立错啊!”吕端眼眶湿了。

  “这不是朕的主意,是李太后告诉朕的。”

  “陛下能虚怀纳谏,又是一层仁义!”吕端坐定说道。“老臣听阎承翰说,凡久旷宫人一律遣散,只留几个年纪轻的在宫中伺候,一以俭朴为本,这实在是件顺天心合民意的大好事,只不知先皇帝那些有名号的才人们,陛下打算如何处分?”

  “朕也让阎承翰造册了,让她们移居别宫吧。”

  “陛下,老臣还有几件事要给陛下提个醒:开宝皇后如今还殡在普济寺。先皇帝不想让开宝皇后与太祖同葬,是不合于礼法的,百官都有议论,只是不敢明说罢了。如今改换了新朝,无论如何要把她祔葬,让她和太祖皇帝一道安息!”

  “这有何难?等到父皇移葬巩县时,一道把开宝皇后也安葬了吧。此事丞相要替朕操办。”赵德昌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时常受到宋氏的爱抚,不禁心酸起来。

  吕端接着说道:“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人,就是陛下的生身之母李贤妃!”

  赵德昌一听吕端提到母亲,更加悲伤,忍不住哭了起来。

  “陛下节哀!老臣以为陛下先下诏封李氏为太后,已是仁德齐天,生母后封,理当必然。老臣昨天还在想这件事,和太常礼院几个官员商量了一下,议定李贤妃谥为元德皇太后,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丞相所言极是!极是!”赵德昌止住涕泣,忍不住给吕端行了个拱手礼。

  “这些必办的事都落到实处,下头该说说陛下应该如何施政了!”吕端显然是有备而来。

  赵德昌信心十足地说道:“朕早已定下大计:凡是有功于国者,朕一概起用,请丞相放心!”

  “陛下所谓有功于国者指的是何人?”

  “比如老元帅曹彬、老将军张永德、老臣张齐贤、寇准。父皇生前对老臣过于苛刻了,把他们的心都弄冷了,朕要把他们重新暖热,要让所有的朝官和百姓看清楚:大宋朝到了真正以仁为本,以人为本的新时代了!”赵德昌侃侃而谈。

  “陛下圣明!”吕端拱了拱手,徐徐说道:“只是陛下用人要当其位,比如曹枢密回朝,臣猜想一定是要恢复他枢密使的官位,那柴禹锡该怎样安置?张永德回来,陛下想让他做什么?”

  “朕当然想过。曹枢密恢复枢密使只是个荣誉罢了,他已经病成那个样子,还能真刀真枪地做事吗?柴禹锡一直是代行枢密使,曹彬回朝,他能有什么话说?至于张永德,四朝元老,年纪也大了,朕打算进封他为卫国公,掌管京城禁卫,也好让他走得荣耀。”

  吕端对这样的安排并无异议,只是赵德昌急于把寇准召回朝,他必须加以阻拦:

  “陛下,寇准是个忠臣,也是个直臣,但老臣以为此时就召他回来有些不妥。此人性情暴戾,惟我独尊。陛下试想:曹彬、张永德、张齐贤这些老臣都回来,岂能看得过寇准那副颐指气使的样子?万一陛下对老臣的一片好心被他搅了,老臣们归咎的不是他,而是陛下呀!此事务望陛下三思而行!”

  “朕要是非召他回朝呢?”赵德昌盯着吕端,突然问道。

  吕端有些意外,也有些生气,高声答道:

  “倘若陛下非要让他搅乱朝政,老臣只能退避三舍!”

 
 
 
  “朕要是非留住丞相呢?”

  “那就要听从老臣的劝谏!老臣知道陛下出于仁义,感激寇准拥立太子之功。可陛下反过来想一想,只要有拥立之功就可以不问贤愚,假以大位,那群臣岂不把陛下看成是拿相位当礼品送的庸君了吗?”吕端一脸肃穆地说。

  赵德昌深知吕端心里的小九九,笑了一声,说道:“朕跟你说着玩儿呢!”把话岔开后,又提起李昌龄和王继恩,问吕端道:“这两个人,丞相以为该怎么处置?”

  “这两个人都是元佐庶人的死党,绝不能留,否则遗患无穷!”吕端的话没有一点儿余地。

  赵德昌听罢一脸难色,问道:“那,那朕岂不又要开杀戒了?”

  “先皇帝嘱咐陛下不乱杀人,不是一个人不准杀,而是不要滥杀无辜的人!陛下细想,这两个人一居要职一居要地,随时都有拥着元佐庶人东山再起的危险,能留吗?”

  “可朕昨天刚在李太后面前做了保证!”

  “唉!真是个孩子!为什么不先和老臣通个气儿?”吕端焦躁地说。

  “丞相,朕打算把他们流配远地,再恢复元佐庶人的爵位,让他感受到朕的恩义,你看怎样?”

  吕端未置可否,又与赵德昌议起如何对付西夏李继迁的事。数日之后,朝廷发出一连串的诏书:宰相吕端加尚书左仆射,依旧为首相;皇弟元份进封雍王,元进封兖王,元偓进封彭城郡王,元俨进封曹国公;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继隆加节度使、同平章事;追封赵廷美为秦王,赵德昭为魏王、太傅,赵德芳为岐王、太保。恢复庶人元佐为楚王;追册生母李氏为元德皇太后;追册莒国夫人潘蕾儿为庄怀皇后;册立郭守文之女为皇后;册立刘采苹为美人。又命曹彬入朝为枢密使,翰林学士李沆为参知政事;张永德为卫国公,担任京城禁卫部队的帅臣。诏定生日十二月二日为承天节;又诏自即日起更改御名,赵德昌改为赵恒。根据大臣集议,改明年年号为咸平元年。所谓“咸平”,就是诸事皆平的意思,后宫平和了,大臣平和了,百姓也平和了。最后两道诏书,一是贬参知政事李昌龄为忠武军行军司马、浔州安置,一是大内副总管王继恩为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安置”是个官方用语,说得不好听点儿,其实就是软禁。王继恩前脚走,朝廷后脚抄了他的家,真是不抄不知道,一抄吓一跳:金银器皿、绫罗蜀锦等宝物堆积成山,一点儿也不比当年的侯莫陈利用少。吕端把查抄清单呈给赵恒看,问了一句:

  “陛下,就凭这一项,王继恩该不该死?”

  “该死!”赵恒愤然说道。“丞相,太祖和父皇肃贪肃了几十年,居然还有这样的人!你务与大臣们商议对策,狠煞贪浊之风!”





第三十七回 杨才人意外入宫

  一切过渡得平平稳稳,刘采苹终于从张耆家搬进了宫中。后宫很清爽,除了郭皇后之外,只有刘采苹一个美人,再就是按礼法选出的几个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在宋朝,这六个女官称为“六尚”,无非替皇后掌管一切宫中杂事。可别小看这些宫人,正儿八经都是正五品的官呢!

  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赵恒散朝之后,来到刘采苹居住的玉华宫,专一在玉华宫行走的 
 
 
太监蓝继宗连忙入宫禀报。蓝继宗三十大几的样子,原是南汉刘宫里的小太监,刘归朝时他才十一岁,赵匡胤念他年纪幼小,没有过恶,所以没有杀他,把他留在宫里做杂役。这个人特别乖巧,所以阎承翰一直挺喜欢他。刘采苹入宫,阎承翰明白赵恒的心思都在她身上,所以举荐蓝继宗来伺候这位刘美人。

  “陛下!”刘采苹换上了美人的服饰,更加光采照人。刚要跪接,赵恒一把将她扶起来,拉着她的手一直来到榻前坐下,也不说话,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