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侠空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店铺老板吐了口唾沫续道:“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形势比早二年好点,北边河东的李大王(李存瑁)派了两位大将军孟知祥与郭崇韬率兵打进成都,把狗养的王家灭了,王建的儿子王洐也宰了,真替我们巴蜀百姓出了口恶气,孟将军自进城以来对百姓秋毫无犯,河东兵对我们老百姓也挺客气,以前王家在巴蜀所立的屁税全废了,今年我们这儿大旱粮食绝收,孟将军又从中原带来了几十万担粮食给没粮的农民分了,他真是个好人。”
  老板说着面上还带有喜庆之色,于飞龙闻听心中道:难道孟知祥还是个好官?如此说来他就是真反了,我也不能替皇上办他,不然良心不安。
  二人又聊了一会儿,店伙计已将宝刀给整好了,于飞龙接过刀看了一下刀背,上面的字果然没了,可是刀身上却多了六个字上面铸着“大爷金刀无敌”。这是伙计特意加上的字,他看后很满意,临走时又扔给店老板一定银子全当是赏钱。
  于飞龙向路人打听到了孟知祥的住所,知道就在城中以前王建的大蜀国皇宫中。
  他本想直接找孟知祥,当面向他质问为何要要向户部索要钱粮之事,后又觉此举不妥,因为他是明宗皇帝密派来办事的,如果直接去找未免太招摇。于是便在午夜时分,约二更天时夜创皇宫秘访孟知祥。
  成都城的皇宫没有洛阳的雄伟,宫墙也没洛阳的高,于飞龙仗着自己会轻功,轻松的越过宫墙来到宫内,在皇宫的屋顶上,于飞龙小心谨慎的寻找孟知祥的住所,他寻到皇宫的大殿时,发现这里灯火通明。
  于飞龙窜到房顶拔开上面的瓦块向下偷看,就见下面一位已过不惑之年中年人,正坐在一把椅子上看书,旁边是一位身着挥袍手持拂尘,年纪在七十岁上下的道士,正在跟他讲什么事。
  他看了那道士一眼,差点没叫出声,他认得这道士,此人便是青城派的掌门何昌。于飞龙心想:何道爷是江湖中人,怎么会与官军有勾搭。便俯下耳朵偷听他们说话。
  只听何昌道:“孟将军如此苦学我道家之学,令贫道真是感动,都二更天了还不知休息。”
  中年人道:“道长有所不知,,我孟知祥从小就是穷小子,没读过几天书无学问,只知打打杀杀,此次入川闻听何道爷在巴蜀学问最深,便将您从青城山请来教我学问,今日偶读您送我的‘道德经’颇感受益匪浅,没想到道家居然还有如此深奥的书籍。”
  何昌道:“将军仁者之人,领兵来我巴蜀后,爱民如子实是百年来未有,这部‘道德经’是我道家祖师老子过函谷关时所做,讲的是教人做人的道理,放眼天下像将军您这样的人物,实在不多。”
  “道长过谦啦!我是贫家出身,自知穷人家的苦处,此次领兵入川,只是做了几件是人做的事,实是应该,不然就对不起老天给咱的这张人皮。”孟知祥道。
  于飞龙听了心中便觉孟知祥是个好官,忽然就见房内进来一名士兵对孟知祥道:“报将军,朝中任圜任大人有信来到。”
  孟知祥接过信后命士兵退下,自己打开信件一看,便摇头苦笑叹气。何昌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便问道:“将军因何叹气?”
  孟知祥道:“道长也不是外人,我就告诉您吧!信上说朝中有人说我聚兵意图谋反,想割据蜀地为己有,不多日前当朝宰相安重悔上书朝廷,说我向户部索要钱粮并以此为证告我,真是什么东西,今年巴蜀大旱,我是从户部要了银子与粮食,可那是赈济灾民用的,是为皇上挣民心安定局势,不然又得让老百姓饿肚皮。”
  “呵呵,这是常有之事,功臣良将遭人嫉呀!”何昌摸着胡子道。
  于飞龙在房顶听了真切,心想:孟知祥算来却是个贤良,能与何道长这个专杀贪官之人交往的官,心眼绝对不坏,看来我还是 尽快离开这儿,免得让人发现行踪。
  于飞龙顺着原路出了皇宫,当夜便直返洛阳。
  五日后他回到京城,不及休息,就直接进入皇宫面见皇帝,将所见所闻报与他听,明宗皇帝听后点头道:“很好,看来孟知祥却无反意,不过我还是要防范点,派个监军去监视他。”
  于飞龙听后,心中骂道:老小子真毒,孟知祥为你尽力守家产,你还不信任他,要是把孟知祥真逼的造反了,看谁负责任。
  明宗续道:“儿呀!此次你去巴蜀刺探孟知祥有功,我该赏你什么呢?”
  于飞龙心想:还没见过皇帝微服出巡是什么样,倒不如让他到民间去了解民间疾苦得了。就说道:“皇上您就赏我一次陪你出宫散心的机会吧!看看花花绿绿的世界放松一下心情。”
  “这注意不错,朕准,说实在的,当了这么多天鸟皇帝,也真烦透了,出门看看我子民的生活也是蛮不错的,三日后就出发。”
  “谢皇上恩典。”
  “你小子少给我来这套。。。套。。。”说着明宗忽然眼一黑栽倒在地晕了过去。
  于飞龙当场吓得大呼:“太医,快叫太医,皇上昏倒了。” 
 
 
 
  
 在人间 第二十二节 皇帝的脑子
 
  皇宫中的冬暖阁内,一张宽大的龙床上明宗皇帝趟在那里,他半睡半醒双眼微闭,于飞龙站在傍边伺候着。
  闻听明宗病倒的消息后,文武百官都来到宫中探望,李从珂、安重悔等人都来了,众人在冬暖阁内候着,百十双眼睛盯着明宗皇帝,每个人的脸上表情都异样的严肃,里面还夹杂着几分恐慌,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
  宫中的太医手中拿着跟绳子,栓在明宗的手臂上,说是给他把脉,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悬丝诊脉”。太医一边用左手拭去脸上流下的汗水,(他是怕的)一边做作样子的口中阵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此刻太医的心中想到:当皇上的太医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自古以来凡与皇帝瞧病都是提着脑袋行医,病看好了没事,病要是看不好就得人头落地,此次皇上犯病给他把脉,太监不让搭,非说龙体不是凡人所能摸,硬是让我拿绳子把脉,妈啦把的,这此皇上的病我看好了,就回家辞官种地去,真不知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干这破差使,妈的。。。。。。
  太医向明宗询问了这几天吃了什么东西,明宗说吃了油炸之物,太医听后长出一口气道:“皇帝此次乃小病,无大碍,不用吃药只需静养几日便可。”
  百官听闻皇上无恙,便齐声跪下,道:“吾皇洪福齐天,万岁万岁万万岁。”
  明宗摆手道:“众卿都别放空屁啦!皇上也是常人,只要是人就要生老病死,什么万岁不万岁的,只有王八乌龟才活一万岁,朕要能活到七十就烧高香了。”
  明宗让众人起身后,强打精神坐了起来,道:“众卿都回去吧!朕没事了。”
  宰相冯道跪下奏道:“皇上此次臣来还有一事要奏。”
  “讲。”
  “陛下如今年已六旬,该是立太子的时候了,往昔朱梁便是因皇位而闹的分崩图列,卿皇上早做定夺。”
  此言一出,屋中百官也都跪下道:“请皇上早做定夺。”
  这次连安重悔都没有反对,他也站在众朝臣一边。
  明宗听后登时便两行浊泪留下,哭道:“你们这次来难道是要逼宫不成?当初你们立朕作皇帝时可没说要我立太子呀!现今你们逼着朕立太子用意何在?莫不是闲我李嗣源老了不成?”
  “皇上息怒。”“皇上息怒。”众臣都跪了下来。
  明宗沉思一会道:“你们说让我立谁为太子?”
  “秦王李从荣。”
  “对,是秦王殿下。”
  “他娘。。。。。。”明宗听后差点没骂出声,当时就怒火中烧,其实明宗心中早有人选,此人就是潞王李从珂,因为李从珂是他几个儿子中年岁最大的,与他感情最深,数十年来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几次救自己于危难,连他登皇位时李从珂也有功,虽不是他的亲生子,可却是他一手带大的,而且李从珂的母亲魏氏还是他的一个嫔妃。
  秦王李从荣是他的嫡长子,一生下来便有奶妈抚养长大,不会领兵打仗,只知吃喝玩女人,人称“小太岁”。明宗李嗣源是穷人家出身,父母是沙陀族的牧民,从小吃苦,他对从小娇生惯养的李从荣在为人处事上很看不惯,父子感情也颇为冷漠,所以李嗣源听了百官的建议后直骂娘。
  于是他把够资格继承皇位的几位儿子叫来,李从珂与李从荣还有嫡次子李从厚三人站在一边。
  明宗盯着三个儿子,李从荣年纪二十岁,李从厚不到十岁。明宗大声道:“你们兄弟仨在这儿给我对天起誓,如果谁以后要谋求太子之位,便天打五雷轰李字倒着写,听到没有。”
  “是父皇。”
  “对天起誓吧!”
  “我。。。我李从荣。”
  “我李从珂。”
  “我李从厚。”
  “对天起誓,如在父皇在位期间图谋太子之位,定造天遣不得好死。”
  “不。。。不的好死。”三位皇子面无表情的发誓道。
  待朝中大臣走光后,明宗单独让于飞龙留下谈天。明宗道:“生老病死乃人间常事,儿呀!你是江湖中人,可知江湖中有什么奇人懂得长生之道?”
  于飞龙听后首先想到的便是华山陈传,就说:“若说是长生之道,华山的陈传道长倒是颇懂。”
  “哦?你是说华山的图南先生陈传吗?”
  “正是他老人家,我与他打过交道。”
  “太好了,我听人说陈传今年都一百多岁啦!吃过太上老君的仙丹。”
  “呵呵,皇上那是谣传,陈道长今年不过七旬,只是不大爱出门性格古怪罢了,俗人们便以为他是神仙,他是看不惯人间世故,所以才跑到华山做了隐士。”
  “看来你对他很了解,算的上是故交,你能不能请他到洛阳,朕想见这位‘活神仙’学点长生之道,说实话我还想多活几年。”
  “行。那我就立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