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副对联是邓石如为耦园主人所书,其内容流露超然尘外的文人境界。笔意 
古朴浑成,神韵飘逸。真如包世臣(2)在《国朝书品》中所言:“和平简静,遒丽 
天成,神品也。”耦园主人将原句镌刻于耦园内亭廓上,保留至今,而原楹联一 
度不知去向。 
     1998  年春天,苏州古玩公司经理等人到外地参观艺术交流活动,外地同行 
见有苏州客人,将邓石如撰写的上述对联,从库房拿出来欣赏,古玩公司经理等 
苏州客人,看了爱不释手,欲求购买,后经过再三恳谈,总算割爱出让。会苏州 
上柜后,有客人指出,次对联与耦园内楹联一模一样,真是无意中巧合。 
     珍贵的邓石如真迹,相隔  200      多年,辗转几千里,如今无归故里,堪称收 
藏“奇缘”。 
     注:(1)邓石如(17431805)清乾隆年间篆刻家、书法家,安徽怀宁人。精 
四体书,造诣很深。才华过人,自称“顽伯”。一生不求功名富贵,唯有一剑一 
砚。云游四方,广结天下才学之士,墨迹遍布大江南北。其篆书题势笔意,沉雄 
厚朴,自成面目,一洗过去刻板拘谨之风。其弟子包世臣,仰其人品、学品,于 
道光四年著成《艺舟双楫》,将清代书法家刻划成五品九级,并得到书法家的承 
认。依次排列为“神品一人,邓石如,隶及篆书”;“妙品上一人,邓石如,分及 
真书”;“妙品下二人,刘墉小真书,姚鼎行、草书。”并称邓石如“篆、隶、分, 
以臻绝诣”。 
     (2)包世臣(1775 年1855  年)清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安 
徽泾县人。泾县古属安吴,人多称其为“包安吴”。工书,用笔以侧傍取势,提 
倡北碑,对后来书风的复革颇有影响。著有《安吴四种》,其中《艺舟双楫》下 
篇,为书法理论著作,为学者所推重。 

梦中得奇联 
     横看蟹意; 
     静得龟年。 
     撰联作者在上联两旁有200 多字行书题跋: 
     上联“横看蟹意”题跋是:约在三十岁时,夜梦一老翁立于巨龟上,顺江而 
下,手捧楹联赠余曰:“四美人,得延年之道在此。归而展视,联文为次两句八 

                                                                                   14 

… 页面 15…

字。梦盖由临睡前读宋玉《女神赋》后而构成。“美貌横生”与“志态横出”,借 
蟹之横意出之,蟹未必美。 
下联“静得龟年”题跋是:静或是对冲动而言,老人必有戒乎?次日凌晨,按所 
见楹联尺寸,仿老擘窠大书。后经战乱,流离丧失。当时尚未完婚,今逾四十余 
年,补记趣事,而书法亦应有所变异矣。 
  
   
无中生有出妙联 
    纪晓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乾隆很想出个题难为他一下,以压压他的才气。 
一天,君臣来到关帝庙,乾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怪题,对纪晓岚说: 
    纪爱卿,关武帝君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歌颂他的联语随处可见,可是从没有 
见过吟咏他妻子的对联。朕命你吟一联,颂扬关夫人的品德。 
    此题的确很难,因为不论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只字未 
提这个关夫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如何“歌功颂德”呢? 
不过,纪晓岚毕竟是纪晓岚。只见他略一思索,就吟了出来: 
    生何年,殁何月,皆无从考;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 
    妙!关夫人的事迹,书无所载、史无从查,自然是生和死“皆无从考”了, 
然而,既然其夫大忠、其子大孝,那么她理所当然可以称为“贤”了。乾隆皇帝 
听后龙心大悦,重赏了纪晓岚 

哑对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与一僧人在河边游玩。忽见一犬在河边啃骨头,苏东坡摇 
了摇自己的题了诗的扇子来了雅兴,提议与僧人对哑联。 
    只见东坡嘴一咬,手一撸,指了一指,意为“狗啃河上骨”。“河上”与和尚 
谐音。僧人一见,知其戏弄之意,当场回敬,夺过苏东坡的扇子扔到河中,任水 
冲走,意为“水流东坡诗”,“诗”与“尸”谐音。 
    二人相对哈哈大笑 

张玉书巧释哑对 
    据说清代张玉书常在同僚面前夸赞他的家乡镇江是座风景秀丽、文人荟萃的 
历史名城。一次,张的几位同僚和他到镇江游览,他们在地方官陪同下饱览了名 
刹金山寺。有位文臣想试一试镇江人的文才,指着寺旁的一座宝塔高声吟道:“一 
塔巍巍七层四面八方”,并向陪同人索取对句。镇江地方官搜索枯肠,也未能对 
上。此时张玉书“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游金山寺结束,朝中官员们坐船离去,地方官站立江岸向他们挥手送行。张 
玉书见状喜出望外,拊掌对同僚们说,你们看,送行的人一个个不约而同地对出 
了下句,并放声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他还解释说这是镇江的哑对。同 
僚们听后无不捧腹。 

最早的一副对联 

                                                                                  15 

… 页面 16…

     公元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 
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 句,以 
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 是,他 
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小孩对对联 
    相传在汉朝时期,不知哪个寨姓袁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这个小孩脑瓜 
蛮灵,小小年纪便通晓诗文。 
    有一次,小孩子在花桥上玩石头把戏,一会来了几个抬轿子的人。他们刚走 
过花桥,小孩追上叫住他们不要走。这些人肩上抬着轿子,气都换不赢,见这个 
小孩拦路,怒喝道:“哪来的野小子,瞎了眼啦?竟敢拦住丞相的轿子,快走开!” 
    小孩一听,心里惊了一下,但转念一想,这丞相年纪一定大了,如今便告老 
还乡,想必拦住他的轿子也没什么可怕。于是他冲着这些人说:“你们才是瞎了 
眼哩!把我的石桥踩坏了我要你们赔。” 
    抬轿的人听说后,一时傻了眼,想走不是,不想走出不是。 
    坐在轿内的老丞相刚想发怒,忽听拦轿的人童音很重,感到奇怪,忙吩咐抬 
轿的人放下轿子。老丞相掀帘一看,果见站在面前的是一个稚气十足的小孩,这 
小孩生得眉目清秀,天真中带有几分聪慧。老丞相怒气全消,乐呵呵地走出轿子, 
怜爱地抚摸着小孩的头问道:“我们踩坏了你的石桥,你要我们赔什么呀?” 
    小孩抬头看了看老丞相,觉得他很慈祥,于是很有礼貌地说:“老爷爷,我 
不要你们赔什么,我们来对‘对联’,我出上联,你说下联,好不?” 
    老丞相听说要对“对联”,更感到这小孩不同一般,就爽快应道:“行啊。” 
    小孩看了看被踩坏的石桥,眨了眨眼睛,说:“脚踏磊桥三块石。” 
    老丞想见小孩出了上联,忙对下联,可一边对了几句,小孩都摇头。老丞相 
没法,只得对小孩说:“我就住在那边寨子,今天我对不上,明天再来吧。”小孩 
点头表示同意。 
    老丞相回到家,因为找不到下联,急得茶饭不香,夫人问道:“你刚衣锦还 
乡,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这样愁眉苦脸?”老丞相便把半路上碰见的情况跟夫人 
讲了一遍,夫人一听,看着自己做的针线,想了一下,说:“有啦。”便要丞相明 
天照她讲的就是了。 
    第二天,老丞相早早出门了,找到小孩后,高兴地说:“下联得了,是‘手 
剪出开两重山’,对吗?” 
    “对啦,对啦。可是这下联不是你对的,是一个妇人说的。” 
    老丞相听后,心想。这小孩当真聪明过人,将来一定有出息。我不如收他为 
养子,给他些银我,让他去读书,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便把想法跟小孩说了, 
小孩也很乐意,高兴地答应了。 
    后来,小孩发愤读书。几年后,便成了举世名人。 

弟子应联 
     有一先生欲考弟子学才。 

                                                                                   16 

… 页面 17…

一日,先生出上联,要弟子应对下联。 
先生出:海棠;弟子应对:山药。 
先生又出:一枝,一枝海棠;弟子应对:半截,半截山药。 
先生再出:斜插,斜插一枝海棠;弟子应对:倒挂,倒挂半截山药。 
接着,先生点点头;又续上:鬓角,鬓角斜插一枝海棠;弟子脱口而出:胯下, 
胯下倒挂半截山药。 
先生心中不悦,但还是接着续:小姐;先生不往下说了。 
弟子略加思索,对上:大汉。 
先生面色难看,仍然接着:偷看! 
弟子心想好对呀,紧跟着:梦见! 
先生生气了,提高嗓门:无耻!弟子大声应道:有情!!! 
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弟子。先生心想,看你如何应对。 
弟子为难了,总不能拿先生来应对呀,暗自思量一番,终于想到了一个合适的词: 
师母! 
先生脸色铁青,一声不吭转身走了。 
弟子心中好生奇怪,怎么一回事?细细品味猛然发现对联上出了问题,暗暗叫苦 
不迭。 
原来连起来就成了这样:……。。 

联讽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 
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