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艺术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迟柯: 《西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年版,第82 页。 


… Page 21…

     中,只有犹大采取离心的行为,其他11人的动态都集中到老师身上。这 

    就突出了画家的创作意图,显现出丑恶的叛徒和正义力量之间的分裂, 

    令人一目了然。这幅画画在格拉契修道院圣马丽亚教堂餐厅正面的墙壁 

    上。从一定距离看,画中屋顶和墙壁的透视线与餐厅建筑的透视线正好 

    相接。这样就使进餐的人们好像与画中的人物同在一张餐桌上用饭,他 

    们便自然地进入了“谁出卖了耶稣”的氛围之中,从而检省自己的行为, 

    得到道德的力量。芬奇正是通过这一独具匠心的构图和深刻细腻的内心 

    刻划,使画面和餐厅形成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大舞台,让所有身临此境 

    的人们都能在这里展露自己的人格。由于这一画作的深邃和非凡,意大 

    利文艺复兴美术也从此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499年10月,由于政局突变,法军入侵米兰,达·芬奇前往威尼斯 

    避难。1500年路过曼托瓦,应邀为曼托瓦伯爵夫人作肖像素描。同年4 

    月返回故乡,直到1505年,史称为第二佛罗伦萨时期。在这个时期,达·芬 

    奇较多地忙于科学研究,很少进行艺术创作,仅创作了《圣安娜》、《安 

    加利之战》和《蒙娜丽莎》。1499年至1501年,达·芬奇的素描《圣安 

    娜》在佛罗伦萨展出,引起了全城的轰动。1503年,为佛罗伦萨旧宫会 

    议厅创作壁画《安加利之战》,此画旨在揭露战争的残酷,画中刻划出 

    野蛮拼杀、生死搏斗的激烈场面,不久即被覆盖。 

          《蒙娜丽莎》作于1503年至1506年,现藏法国巴黎鲁佛尔博物馆。 

    高77厘米,宽53厘米。这幅画不是取材于宗教,而是直接描绘现实社 

    会的女性形象,因而引起了轰动。中世纪的神学和禁欲主义者,把活人 

    的肌体称为“灵魂的牢狱”、“罪恶欲念的根源”。但是,芬奇却以一 

    位年轻女性的温雅微笑,打开了人类觉醒的心扉,赞颂了生命的可爱, 

    形象地宣扬着自己的人生哲学。芬奇认为:“假仁假义者就是圣父”, 

                                               ① 

    天主教会实则是“一个贩卖欺骗的店铺”,而人才是最神圣之物,人体 

    是自然中最美的对象。他经过精心测量后发现,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 

    例,都是整数的比例,因而呈现出和谐之美,他称之为“神圣的比例”, 

      《蒙娜丽莎》则是他的哲学发现和艺术发现的宣言。 

          《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画,其模特儿是佛罗伦萨银行弗朗西斯·达 

    尔·佐贡多的妻子,画像时24岁。画像之前刚刚失去了爱女,因悲痛而 

     闷闷不乐。画家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微笑,曾请来乐队为她奏乐、唱 

    歌或讲笑话,以改善她的情绪,捕捉足以反映内心世界的微笑。这幅画 

    的创作长达4年之久,模特的笑容不知会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但达·芬 

    奇仍将这个“神秘的微笑”创作出来,被人们醉心推崇,誉为“神品”。 

    画家没有去描绘人物的大笑,而是抓住微笑乍起的一刹那的表情,以此 

    来揭示人物内心的微妙活动,从而引发观众的无穷暇想。有人觉得,画 

     中人笑得温雅舒畅,有时会觉得嘴角中流露着严肃,有时又好像略带哀 

    伤,那会心的笑意中好像还隐含着嘲讽和揶揄……总之,好像那含蓄的 

    微笑富有难以尽述的含意。 

          《蒙娜丽莎》的脸部极富表现力,画家赋予她天真无邪而又精力充 

    沛的生命力。前苏联美术史学家别尔西阿诺娃说:“她的面孔既不是漂 

    亮的,也不是青春的,但是它象镜子一般反映出几乎是无法捉摸的、变 



① 迟轲: 《西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年版,第77 页。 


… Page 22…

化着的思想和感情上的差异。列奥纳多的作品魅力也正是在这里。”在 

嫣然一笑的同时,脉脉含情的双目明亮清澈,略带湿润;脸颊隐现出浅 

浅的酒窝,嘴角自然微皱,欲启未启的双唇生动地传达出那会心的微笑; 

罩在黑纱下面的长发,蓬松有致地披在双肩,反衬出面部和胸部皮肤的 

质感,显示出健康的生气勃勃的女性美。半个世纪后,艺术传记作家瓦 

萨里惊异地赞叹:“这是艺术足以模仿自然的卓越范例。我们在画面上 

可以看到一切细节都被恰当地表现出来。他的眼睛具有生命的滋润和光 

辉,泛着红光的面颊在长发的映衬下被表现得无可再好,她鼻梁上常见 

的细微红斑也没有遗漏,嘴唇上的红色看来不像是画上去的色彩,而是 

真的血和肉。假如你注视她的颈项,你将觉得血管儿在那儿跳动。” 

      《蒙娜丽莎》的右手,是美学史上公认的最美的一只手,由于透视 

的运用,这只搭在左腕上的右手,轮廓鲜明,纤长丰满,细腻厚重,富 

有青春的体积感、重量感。这是一种美好生活和旺盛生命力的标志,喻 

示着人文主义对苦难的宗教世界的否定。 

     在这幅画作上,达·芬奇出色地运用了自己创造的“薄雾法”,因 

而人物形象的轮廓线似有若无而又圆润真切。在这层明洁柔软的皮肤下 

面,又可感受到骨骼和肌肉的结实,好像有一层透明的薄雾笼罩在人物 

身上,从而增添了神秘诱人的魅力。 

      《蒙娜丽莎》的问世,彻底战胜了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画,牢固地确 

立了以人为中心的艺术思想,充分地显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 

     达·芬奇的艺术成就,使他斐声画坛。但是,佛罗伦萨当局对此根 

本不予重视,使他难以施展才华,加上米开朗基罗的妒意、家庭的纠纷, 

于是他再次离开故乡重赴米兰。1506年6月至1513年法军被逐,这是 

达·芬奇艺术创作上的第二米兰时期,画作有油画《丽达和天鹅》、雕 

塑《德乌契奥将军骑马像》、油画《圣母与圣安娜》、素描《自画像》 

等。 

     1513年9月,应新任教皇利奥十世的兄弟朱良诺·美弟奇之邀,达·芬 

奇来到罗马。当时,拉斐尔正是教皇的红人,米开朗基罗也为教皇紧张 

地工作,只有达·芬奇得不到创作任务。他便到医院去解剖尸体,从事 

科学研究。可是又遭到中伤,说他是巫士,教皇勒令他停止解剖工作。 

此时,他的一个弟子自杀,以反抗当局的无理;另一个弟子则投奔拉斐 

尔门下。他带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在1513至1516年间奔波于罗马与佛 

罗伦萨之间,生活无着而漂泊不定。 

     1516年,达·芬奇受到法国国王法兰西斯的邀请,迁居在克鲁堡。 

法王任命他为首席宫廷画师、建筑师和工程师,从此结束了漂泊生涯。 

1519年4月19日,达·芬奇身患重病,临终前他写道:“劳动一日,可 

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5月2日,这位伟大的天 

才,科学巨匠、艺术大师与世长辞了。 

     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作中,他的手稿和 《绘画论》是一生心血的理 

论结晶,因而他还是一位卓越的艺术理论家。在理论上,他把解剖、透 

视、明暗和构图等零散的知识,整理成系统的科学法则。他发展了三角 

形构图法,发明了山水衬景空气透视法、色阶微妙变化的高度晕染法, 

他总结了解剖学的运用和高度写实的技巧,论述了许多重要的绘画原 

理,特别是对于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艺术经验的总结等都产主了深远 


… Page 23…

的影响。 

     ②绘画大师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波那罗蒂 (1475—1564年)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绘画和建筑大师。除了惊天动地的雕塑作 

品外,他还创作了 《圣家族》、《卡希那之战》、《创世纪》、《最后 

的审判》、《保罗归宗》、《彼得磔刑》等杰出的画作。 

      《圣家族》,约完成于1504—1505年间。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 

馆。它是一幅圆形胶彩画,直径118厘米。画中描绘了圣母玛利亚一家3 

口的情状。圣母玛利亚年轻、美丽、端庄、严肃、健壮,位于画面的中 

央,她坐在约瑟弯着膝盖的双腿上,身体向右转成侧面,头向后仰,举 

起双手似在接过约瑟递过来的婴儿。秃顶而又长着胡须的约瑟,面目严 

肃,坐在紧挨圣母身后不高的栏杆上。满头卷发的耶稣,一只脚登在约 

瑟的右膝上,另一只脚踩在圣母的胳膊上。约瑟小心地扶着婴儿,耶稣 

张开两只小手,好像要扑向妈妈的怀抱。3个人物画得紧凑、集中、完美, 

主要突出圣母;背景画有5个裸体男青年形象,为纯洁、崇高的画面增 

添了雄伟强劲的色彩;再后面画了一片海洋和一带山岭。这幅画的人物 

强健有力,显现出米开朗基罗画作所特有的浮雕感。 

     1504年2月,达·芬奇为佛罗伦萨佛基奥宫“五百人”会议大厅绘 

制《安加利之战》。米开朗基罗为了与达·芬奇一争高下,便毛遂自荐 

请求市政府也批准他作画。因为他是雕刻家不是画家,市政府未予批准。 

米开朗基罗一气之下,在3天之内拿出了草图,市长只得同意他为大厅 

作壁画,但报酬只相当于芬奇的1/3。1504年8月,米开朗基罗便在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