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君主法规论释+索达吉堪布译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上地上与地下,所有智者之慧莲,
  皆依君主日绽放,是故三地增吉祥。
  天上人间及龙宫的所有智者之智慧莲花,都是依靠君主的慧日才能绽放,所以有了这样的君主,整个三界都能增上吉祥。
  真正现前修证智慧的大德,三地的众生都会得到怙依。在世尊降临人间度化时,曾有八万天子齐来闻法,并同时获得了解脱轮回的智慧;道宣律祖住世时,不仅修行人能依法行持得到其大悲智慧的护持,而且在家人也受持五戒,奉行十善,断尽恶业,绽开了取舍之慧莲。月光国王以佛法护持臣民行善断恶而命终大都升于天上。地下的龙王如翳罗叶龙王化作转轮王的形相,来到世尊前请教;又虚云老和尚在传戒时,龙化作人的形象前来受戒。《僧护经》中记载:一龙王化作比丘的形象前来人间求法,僧护比丘也去龙宫为不同业障的龙子传相应的法。这些如日轮之圣者,均以其不共的智慧光芒,照彻三地,使它们能得到解脱的清凉,绽放智慧之莲花。这样的君主,只要有一位降临于人世间,必会绕益无量众生,为众人所仰止,龙天所护持。

  第三品  观察行为
  一切君主诸行为,详察细审慎行持,
  诸多未经观察行,虽小亦成毁名因。
  君主的一切行为,都应事先详细观察,尔后谨慎行持,若不经观察而贸然行事,就会因极小的事情成为失毁名声的因。
  作为众目所瞻的君主,乃至细小举止都应先详细观察,再小心从事。因为世事多因疏乎细节,掉以轻心而铸成千古恨。若事先观察,则如行路之前先看清大道的弯曲不平,就不至跌跤或坠入坑中一样,做事大胆而细心,无论成功与否,自己绝不会后悔。萨迦大德也如是说:智者与愚者之别是事先能否作观察,愚笨的人对现量所见也要查三问四,盲从于他人,事后生悔。智者则无论事情的大小,先详细审察,依法择抉,尔后慎于行持。如雄狮扑杀象兔,皆平等对待,无有弛张。谚语中也有:说一句话,看一百个人的脸。事情无论大小,虽无关大局,但若不观察,皆为愚者之举。古往今来,有很多帝王将相,因区区小事未经观察而成为众人唾骂的因。如商纣王因为溺爱宠妃,欲讨得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使他臭名昭彰,遗臭万载。同样,很多大德往往因为细枝末节的举动稍不注意,眷属们传来传去,越传越变,因其眷属“变本加厉”的传言,致使他们的事业和前途失毁于流言蜚语中。从前,众臣簇拥着一位皇帝外游,途中皇上唾了一口吐沫,由“一口吐沫”传成“一口兔毛”,到最后说成:“口中吐出一个兔子”。君主若对此类不起眼的小事,不加小心难免也会闹得满城风雨。所以我们每个修行人,为能真实地利益众生,凡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令一切言行成为众生欢喜的因。
  君主当住自宫中,如同隐蔽之宝珠,
  诚如世间俗话说,国王不应离自座。
  有身份的人应当安住于自已的深宅之中,就象隐蔽的如意宝珠一样,不为世人所常见,诚如世间俗语所说,国王不应离开自己的宝座。
  个人的行为应与其身份相应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修行人,无论其相续中具有多么不可思的功德和渊博学识,若经常出入于街头市场,已为人们司空见惯,在众人的心目中自然会降低对他的敬重与崇信。尤其是大君主应象转轮王的如意宝一样深藏不露,才能使人们倍加珍爱。俗语亦有“国王不离自宝座,上师不离自座垫”。如是之君主方能增上威望,于尊严无损。上师更应如此,不能跑破鞋垫,而应坐破座垫,精进于修道。华智仁波切亦如是警策:“身体恒时应有心,床第恒时应有身”。据西藏史中如是记载:十四世达赖喇嘛自幼深居于拉布楞寺,即使父母来探望时,也只能从窗牖之口看一看,至于他人则更是难得一见。如今某寺一位具相上师,自幼至今二十年左右,恒时安住于她那简陋的一丈见方的小屋内,从未单独外出过,宛如珍宝明珠一样,深藏若虚,一年中仅能幸见几次,她才是“上师不离自座垫”的真实写照。同样,世间的国王也是政不离位,才能与自己的身份相合。为了增长深广智慧而真实修证,我们应以大德君主的行为来严以律己,慎勿放逸。
  深居简出皆恭敬,多被见闻同凡人,
  君主私事及国事,切莫让人熟知也。
  君主若不经常露面,则人人都会恭敬,若被人多见多闻,则视同于平凡人无异;同时,君主的秘密私事及国家机密要事,切不可被别人熟悉了知。
  君主平时应不常露面、善于保密。修行人应该静居阿兰若,不宜于串街走巷、跑东窜西,否则,就如谚语所说的“常露面者如同狗”。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上师,在度化众生时,更不能频繁与弟子共同吃喝外游,只能让他们见到法座上的上师,其敬畏之心才会随之增长。否则,上师极为仁慈,对弟子样样操心包办,事必亲躬,则弟子对待上师就会象我乳转轮王对待三十七代帝释天一样,共一宝座平分秋色,不分高下。末法浊世之劣慧者,多以世智辩聪恃才傲物,稍有一点世间的聪明,就看不起上师,视上师的身教如凡夫俗子而不恭敬。所以上师不应轻易露面,否则有失威严,不受人敬重。只有偶尔出马,一言摄众,一举服人,弟子亦既畏惧又欢喜。
  再者,国王有一国之机密要事,绝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否则,一旦泄露秘密,很多图谋不轨者会钻穴越墙,对国对民百害无利。修行人有很多私事和道场内部机密之事,一定不能告与人,若平时将自己秘密在高兴时对人一吐为快,过几天,关系失常翻脸吵骂,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应如华智仁波切所说的“与谁也莫说密语”,如此奉行,将会解决很多修法中的困难和生活中的痛苦。
  国王离宫外出时,偕同军队显威风,
  如举胜幢皆簇拥,非时绝不能漂泊。
  国王偶尔离宫外出时,应偕带着军队随从,显出不同凡俗的威仪,如高举胜幢簇拥而行。但在非时绝不能随便出宫,四处漂荡。
  国王若应时外出,应当威风十足;非时不应离开宝座,外出漂泊。众望所归的国王应有其相应的威严,在很有必要外出巡游时,一定要偕同戒备森严的军队,前拥后簇的随从,使众人望而诚服。同样,高僧大德往往为了某种甚深的密意,也会如此示现。当初在佛教开始恢复时,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了重振佛教,去各方名寺,都是率领衣装威严的大众,浩浩荡荡前去善加教化整顿僧团。有识之士及孺妇老幼一见如此威势,皆油然而生起敬信,在人们的心目中,无形地树立起佛教的威望。本来释子沙门要常安居于兰若静处,舍弃名望而专事修持,但不同的众生其根界意乐各有异同,显示威风可以调伏相应根机的众生。所以,视野不广,智慧不深的人不应对高僧大德的任何言行产生邪见。
  君主在非时不宜离宫出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便亲自出马,这也没有必要,若常在平凡人中出面,只能降低自己的威信,给人不会有很好的影响。如是作为高僧大德,更不应随时出入,应安住而无勤利益一切众生。
  即使国王无傲慢,亦莫丧失威严相,
  若失尊严同凡人,导致失去其威望。
  国王即使内心不存丝毫的傲慢,但在平时的行为上,也不能失去自己的威严相,若失去尊严则和平凡人一样,必将导致失去在众人心目中应有的威望。
  高位者具足其威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要统领众人就应具超乎凡人的威望,如是在处理大小事情时,方能得心应手。如众人仰止的某一法王,与弟子说话或吩咐大小事时,都非常护持自己的威严,措词言简意赅,逻辑极为严密,语气温和严肃,这样众人虽然很畏惧,但内心又存有难以言表的敬意。否则,在弟众前经常不拘言笑,信口乱言,对弟众的请教也是马马虎虎搪塞几句,日久必对主持道场摄受眷属带来不良影响。有些心无傲慢的君主,虽然是广学博识,资深望重,但经常挑水扫地,洗碗端菜,本来应是他人干的寻常小事,反而经常自己代劳,这样有损于自己的威严。毕竟位置有高低,应作有不同,各人皆有相应的分内事,不能越俎代疱。如古人说:“人抬人变成王和臣,柱顶柱变成柱和梁。”二者地位截然不同,自有高下之别。若是众望所归之大君主,行为若与平凡人毫无差别,也就不会受人恭敬,自己威风扫地,眷属亦大失所望。如此于人于己皆无利益,所以君主不能等同于凡人,应当是威德兼备,方能振摄四海。
  外表行为极威风,犹如烈火令人惧,
  亲近柔和如融酥,智者应当如是行。
  外在的言行举止等行为威风凛凛,象熊熊烈火一样让人们心存畏惧,一旦别人来亲近时,其性情却如同融酥一样的柔和,具足智慧的君主应当这样行持。
  君主待人当内柔外刚。如有志于广利群生的大德,面对的是五浊恶世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若想调伏他们,则必须以大威力镇服他们,使其望而生畏,畏而生信,不敢轻举妄动。所言所行,犹如火燃森林之势,令其有不敢越雷池半步之畏。然而,众弟子真正亲近之时,应象融化了的酥油一样柔和可亲。融化的酥油汤,老幼孺妇人人皆乐于畅饮,具相大德也是同样让人百见不厌。如一位几千僧众的大管家,在讲纪律时,字字如钉,严厉可怕,简直比愤怒金刚还凶,让人心惊胆颤,可是私下接触他时,却象弥勒菩萨一样笑咪咪的,与先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别人爬在他的背上,他也不会发脾气,给人一种可亲可敬的感觉。具智君主都应如是外如烈火内如莲花,让人既畏又敬。
  国王若能极恭敬,上师沙门婆罗门,
  以及长老等应供,则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