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您的位置:国史探微 》 论著索引 》 期刊索引 》 正文
《史林》总目(1986…2004)
史林
2004…09…10 18:44:52 阅读 7614 次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网页资料合并整理
中国史研究网络资源导航
文章搜索
研究论文问题讨论读史札记史籍整理学界动态研究综述学林春秋图书评论新书选介史林书话论著目录期刊索引吴简研究商周断代古籍下载资源导航数码文史访古纪行读史随笔试题讲义
近期热点文章
累计热点文章
《历史地理》总目(1…19辑) (象牙塔)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1辑) (陈爽整理)
《古文字研究》总目(1…24辑) (魏宜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总目(1991…2002) (象牙塔)
《中国史研究》总目(1979…2003) (象牙塔)
《史林》总目(1986…2004) (史林)
《北朝研究》总目 (陈爽整理)
《蒙古史研究》总目(1…6辑) (孙瑜整理)
《清史论丛》总目 (《清史论丛》编辑部)
《清史研究》总目(1992…2004) (《清史研究》编辑部)
《唐研究》总目 (荣新江整理)
《北大史学》总目(1…10辑) (珊瑚整理)
《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总目(1…75本) (史语所)
《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总目(1…16辑) (孙瑜整理)
《史学集刊》总目(1956…2003) (耿元骊整理)
《史林》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历史学专业刊物,创刊于1986年,最初为季刊,2003年起改为双月刊。《史林》杂志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整体研究实力的重要窗口,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内各史学专业(哲学史、经济史、世界史等)与国内外史学界进行学术联系和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shilin33@historyshanghai)
主编:熊月之
副主编:钱杭周武
编委:(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
芮传明陈克艰杨国强
罗苏文周武郑祖安钱杭
程兆奇程念祺虞万里熊月之
1986年第1期(总第1期)
楚未灭越考辨 杨善群
汉武帝酷吏政治述论 罗义俊
东汉宦官集团的社会基础 刘修明
“甘露事变”再评价 刘运承
唐代庆山寺小考 顾承甫
研究明代中日关系史的珍贵文献
——兼评复旦藏嘉靖本《筹海图编》 王守稼、顾承甫
明清之际欧洲绘画艺术的传布及影响 费毓龄、陈祖恩
论江忠源的“经世”思想及其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石培华
论左宗棠的洋务思想 王少普
梁启超与晚清西学 吴嘉勋
五卅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影响 张培德
五卅运动和上海租界统治的动摇 郑祖安
论抗战初期的陈独秀 任建树
抗战前期的蔡元培 孟彭兴
评十八世纪下半叶抗英民族解放运动的联法策略 潘光
一九二二年上海罢工高潮的兴起(上) 陈卫民
开埠初期的上海 卢汉超
'札记'
圆仁到过沪渎港吗 申丁
《太史公自序》中“剑论”释 金德建
关于邹容参加拒法集会问题 越之
1986年第2期(总第2期)
卜辞诸妇的身份及其相关问题 陈建敏
春秋时期宗族组织的经济形态初探 孙晓春
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与秦的覆亡 王子今
从《汉末英雄记》看公孙瓒 方诗铭
唐代商税和商人三十税一 周殿杰
论史随笔 唐振常
清乾嘉时期的上海港与英国人寻找新的通商口岸 焦枢铭
两次七宝之战考辨 杨其民
一八六二年亨利.华尔购买舰炮案 于醒民
论王韬的“实学”与社会改革 齐国华
“平均地权”与亨利.乔治的“单一税”——兼评孙中山理论与实践结合之失误 陈映芳
早年的章太炎与西方“格致”之学 熊月之
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南京(1945—1949) 陈修良
五卅运动中的爱国知识分子 傅道慧
关于五卅运动的几点评价 张铨
一九二二年上海罢工运动的兴起(下) 陈卫民
曹聚仁与《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兼谈曹氏学术观 章念驰
日本对我国东北经济侵略和掠夺政策的变迁及其实施 李秀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魏楚雄
'札记'
范蠡离越出走的时间和路线 郑嘉融
鲁恭王坏孔壁得古文经时在景帝末 孟楚
唐代骊山石瓮寺考 学霞
太平天国王爵表补篇 盛巽昌
上海县学尊经阁寻踪 施礼康
1986年第3期(总第3期)
光辉的一生——李亚农同志传略 《史林》编辑部
怀念李亚农同志 陈修良
泛论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土地所有制 支冲
唐代牛李党争性质辨析 刘运承
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研究——兼评海禁与驰禁之争 王守稼
明清江南丝绸业市镇的微观分析 樊树志
明清两带官营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比较分析 沈祖炜
读史续笔 唐振常
维新运动时期的天津《直报》 汤志钧
华盛顿会议与“山东问题” 杨晓榕
奇文赏析民主至上——评陈独秀的《爱国心与自觉心》 任建树
三十年工运史工作的坎坷之路——《工运史鸣辨录》代序 沈以行
中国工人运动史的研究对象问题 郑庆声
论“二七”受挫后工人运动的复兴 姜沛南
“醒狮派”的国家主义 洪廷彦
试析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罗苏文
拉美的军人干政与“民主化进程” 徐峰方幼封
德国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历史教训 俞新天
中国历史的结构 '美'施坚雅著,新之译
'札记'
周武王年寿补正 朱新华
《史记.儒林传》“禽滑厘受业于子下”考 金德建
汉乐府官署创设的时间与地点 孟楚
'读者.作者.编者'
对《明清之际欧洲绘画艺术的传布及影响》一文的几点订正 杨其民
1987年第1期(总第4期)
重论西周时期的“公田”和“私田” 周自强
东汉外戚集团和皇权土地所有制 刘修明、曹莉芳
明代江南农业中商品经济略论 陈新权
明朝与琉球的海上航路 王文楚
论钱穆先生的史学对象论 罗义俊
论丁日昌经济活动的时代特征 潘君祥
《民吁日报》的社会影响及其封禁的历史背景 孟彭兴
五四以前陈独秀的教育思想 施扣柱
关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评价问题 沈以行
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党人与北方国民军 李复民、李敦送
论“五二O”运动总口号的形成 黄芷君
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今后的建设 周维衍
上海租界史上最早的新闻出版法 陈正书
近代上海城市地名研究(上) 郑祖安
略论法国大革命中吉伦特派的人权思想 周锦钦
第一次柏林危机初探 林勇军
上海小刀会起义(1853—1855年) '法'约瑟夫.法斯著,倪静兰译,章克生校
解放前上海的包身工制度 '美'韩起澜著,吴竟成编译
'札记'
述清初诸儒之学 钱穆
上海小刀会与闽浙会党 邵雍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述要 史迅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李亚农同志传略 张玫
1987年第2期(总第5期)
姜太公的籍贯和早年活动 杨善群
鲁季氏立费国及其相关的问题 何浩
曹操安定兖州与曹袁关系 方诗铭
谈“永徽之治”与永徽党争 赵克尧
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 王家范
关于《阅世编》作者叶梦珠生平 顾承甫
宗法制度史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钱杭
谈谈历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问题 马自毅
试论胡林翼的吏治、人才思想及实践 王国平
左宗棠和徐州近代化煤矿 余明侠
邹容和陈天华——中国近代两位卓越的民主革命宣传家 林增平
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的决策过程 张乐天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展 胡绳武、戴鞍钢
评国民党御用工具——上海工统会和上海工总会 周永祥
简论上海开埠后的社会与文化变迁 李天纲
西方物质文明在近代上海 卢汉超
近代上海城市地名研究(续) 郑祖安
试析当代中美洲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金计初
简论十九世纪英俄对阿富汗的争夺 沈立新
中国史的时代划分问题 '日'谷川道雄著,张邻译
'札记'
族诛法始于何时 孟楚
郑成功给日本幕府的信 盛仰红
1987年第3期(总第6期)
孟子人生论评析 李经元
汉代自耕小农的社会关系 杨一民
王充伦理思想初探 朱义禄
唐代宗族制度考述 魏承思
略述唐代中印交往的路线和领域 施一飞
戴金事迹小述 李剑雄
方鹏和《嘉靖昆山县志》 魏向东
论魏源探求“西学”的思想演变 齐国华
试论洋务派在开创幼童出洋留学事业中的作用 黄新田、谢建华
上海“泥城之战” 郭豫明
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的原因及其评价 郑庆声
宋庆龄与五卅运动 傅道慧
四十年代后期的中国史学倾向 刘茂林、叶桂生
古代上海地区私家藏书概述 施礼康
上海开埠前西方商人对上海的了解与贸易往来 李荣昌
论上海租界的双重影响 熊月之
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改组问题初探 吴健熙
突厥帝国的兴旺盛衰与历史作用 邓新裕
《洛加诺公约》与法国对德政策的转变 柴健尔
1853年——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史 '英'密迪乐著,石培华译
'札记'
中国公布刑法的最早记载 郑嘉融
帝王墓葬品不能代表生产力 孟楚
“法老”、方尖碑及其它 郭黎
1987年第4期(总第7期)
“弄瓦”与“弄璋”的由来 顾洪
论司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