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国大革命与法国犹太人的解放 倪华强
依附理论的渊源及特点——发展理论再思考之一 俞新天
'动态'
“辛亥革命与近代国情”学术讨论会录要 吴桂龙
'书评'
一部具有特色和创建的工运史专著——《上海工人运动史》(上卷)评价 陆象贤
'札记'
周太王亶父没有“古公”之雅号 郑楠
1992年第2期(总第26期)
西周农业生产和耕作方法探论 杨善群
董卓对东汉政权的控制及其失败 方诗铭
从《廿二史札记》看赵翼的法律思想 华友根
辛亥革命未能彻底胜利原因试析 周元高
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对华政策及其表现 廖大伟
蔡和森著《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研究 周一平
论“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蒋介石的战略指导 孟彭兴、黄新田
士。娼。优——晚清上海社会生活一瞥 许敏
文化形态史观与战国策派的史学 张和声
俄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形成 姚海
论三十年代犹太难民涌入上海的原因 周国建
试评上海时期的朝鲜临时政府 孙科志
国民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 '日'荻原充著,秦胜译,吴健熙校
'札记'
五代扬州植蔗说献疑 何泉达
'书讯'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谱新篇 李勤
1992年第3期(总第27期)
封建生产关系与太湖水患的久治不愈 吴刚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粟特人活动探讨 芮传明
北宋军赏制度考述 顾吉辰
论李鸿章与“洋务”实践 齐国华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华政策 周武陈先春
论梁启超的政治品格与学术品格 吴前进
大革命失败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探讨 张铨
桂蒋矛盾的历史作用评析 高红霞廖大伟
近代上海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拓展与推进 罗苏文
穆志英是妇女运动的先锋吗? 陈为民
罗马帝国衰亡原因散论 沈坚
美国华人与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比较研究 崔志鹰
当代美国史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张广勇
'随笔'
俞樾论医 丁之方
章太炎与刘伯温 章念驰
'调查'
孙膑故里辨伪 黄海澄
'札记'
从汉译西书的东传到日译西著的东来小识 史量
1992年第4期(总28期)
论《国史大纲》与当代新儒学 罗义俊
徐霞客旅行研究二题 郑祖安
近代西学东渐的序幕——早期传教士在南洋等地活动史料钩沉 熊月之
郑观应《道器》平议 方志钦
上海:晚清革命思想的宣传中心 顾晓虹
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与陕西回民起义 石培华
沪军都督府与南京临时政府的筹建 吴乾兑
“七七”事变后的陈独秀 张统模
论一九三六年上海工人运动的转变 郑庆声
试论英国王政复辟时期的“大迫害”及其对清教的影响 柴惠庭
历史辩证法在第一次西班牙革命中的体现 张家哲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诸问题探略 余建华
马尼拉唐人街的历史变迁 沈立新
'考古'
变混沌为清晰的重大发现——纪念临沂汉简出土二十周年 杨善群
'动态'
台湾的谱牒与谱牒学研究 钱杭
'札记'
“模棱”考 昱昊
1993年第1期(总第29期)
试论考古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及其方法 潘松鹤
再论“九族”今、古文说 钱杭
中原地区女相观音渊源浅探 芮传明
康熙帝与米价——兼论康熙帝的固邦经略 何泉达
试论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内变迁”与劳动力转移 马学强
明清时期宝山地区市镇结构探索 朱子彦
论“西学”在盛宣怀经办实业中的应用 齐国华
八。一三淞沪抗战意义论析 陈祖怀
周恩来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贡献 王泠一
试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柴惠庭
试析一战时中德关系的演变 王健陈先春
货币主义与智利的现代化 钱明德
孙中山的对外战略论——以《中国存亡问题》为中心 '日'高纲博文著,邵力群译
概念和逻辑的混乱————评一篇工运史理论文章 郑庆声
上海租界第一次《地皮章程》中文原本书后 陆文达
'札记'
《大唐西域记》“淳风西偃”与“候律东归”释 昱昊
1993年第2期(总第30期)
论孟荀思想的阶级属性 杨善群
青州。“青州兵”。“海贼”管承
——论东汉末年的青州与青州黄巾 方诗铭
唐人礼法、习俗中的避违行为及其社会效应 徐连达
李兆洛辑《八代全文》残稿考述 承载
格致书院与西学传播 熊月之
上一个世纪之交浦江航道之争的历史启示 陈正书
论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姜铎
南京大屠杀的预演——“八。一三”日军在上海暴行考略 孟彭兴
解放前的帮会与上海工人运动 陈卫民
中犹传统家庭特征比较 周国建
韩国华侨的历史和现状 崔志鹰
从冲突到沉寂:1927—1937年间江苏省国民党
党内宗派主义和地方名宿 '美'盖斯白著徐有威译陈祖怀校
一段难忘的珍贵历史——“中国共产党与朝鲜独立运动”学术研讨会综述 余建华
马陵之战古战场的新发现 沈永忠
1993年第3期(总第31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顾颉刚先生与中国民俗学 吕静
孔子“好古”思想试析 李民郭旭东
从《客帝》到《客帝匡谬》——章太炎民族革命思想探源 齐国华
论晚清幕府中的“洋人” 张敏
熊希龄与热河蒙防 宋钻友
近代上海市民精神风貌探讨 张铨
三十年代上海的帮会与工会 饶景英
英法对西非殖民侵略和统治(1876—1914)评述 余建华、沈跃萍
苏德战争合围战特点探析 马军
胡志明市唐人街的历史变迁 沈立新
古代中国与“岛夷”日本之间的国家理性——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展开'日'细野浩二著,蔡建国、何凤圆译
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经历 '法'让。谢诺著,李谦译,章克生校
'书评'
孙子研究园地中集大成性的新硕果 陈恩林
运用时空观念构建秦人历史的成功之作 王健
'札记'
桃符辟邪源流考 腾越
1993年第4期(总第32期)
长征:毛泽东领袖地位的初创 马军
毛泽东在制定白区工作方针中的贡献 郑庆声
毛泽东与中国工人运动 陈卫民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精神 杨善群
钱穆与顾颉刚的《古史辨》 罗义俊
刘邦的法制活动及其影响 华友根
论太平天国与美国的早期关系 石培华
论海关洋员与中国近代邮政 凌弓
章太炎与东三省开发 章念驰
端纳与国民经济研究所简论 邢建榕
近代上海帮会透视 张铨
地理大发现后流向新大陆的移民潮 沈坚
马克。布洛赫及其史学思想 张和声
台湾史学新作《明代的儒学教官》评介——兼论吕坤“教官重”说 何泉达
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经历(续)'法'让。谢诺著,李谦译,章克生校
'动态'
中外学者讨论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问题 岳智
1994年第1期(总第33期)
古代预言、预兆“应验”原因探讨 芮传明
两汉西域戊己校尉考 余太山
中俄早期陆路贸易述论 胡礼忠
俞樾政治思想简论 丁之方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兴衰与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孟彭兴
巾帼放眼着先鞭——论钱单士厘出洋的历史意义 齐国华
略论晚清“学战”思潮 方平
五四运动期间上海的民族资产阶级 张义渔
徐树铮与皖系军阀的兴衰 廖大伟奚鹏彪
试论1928年留守中央关于白区工运的策略 黎霞
粤剧在旧上海的演出 宋钻友
基督教安立甘宗的形成及其特点论析 柴惠庭
美德两国工业革命特点试析 程岂凡
英国近代教育与工业化关系研究 潘迎华
'札记'
《大唐西域记》“铜水”解 昱昊
1994年第2期(总第34期)目录
“枭雄”刘备的起家与“争盟淮隅” 方诗铭
上已节沐浴消灾习俗探研 吕静
状元盛名与传统社会运行结构 马学强
石达开“自述”质疑 孟彭兴
论洋务运动与德国 郑宗育易文君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对华军事战略 何桂全
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 张铨
论当代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趋势 张鸿奎
犹太复国主义在上海的兴衰及其活动特点 潘光
克什米尔争端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余建华
用孙子兵法指导企业管理与商业竞争 杨善群
《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评介 '日'山根幸夫著,承载译
'书评'
学习的工具知识的海洋——《孙子兵法辞典》简介 黄朴民
1994年第3期(总第35期)
论明初对洪武政治的批评——方孝孺的政治理想与建文帝的政策改革 王家范、程念祺
南宋临安房屋租赁述略 田中初
“胡马”与中国的文化生活 芮传明
唐、五代时期中国瓷器的外销及其生产 任荣兴
论钟天纬——中国近代化和富强之路的探索者 李华兴
“留学界之大敌”吴嘉善的再评价——兼析容闳与吴嘉善之冲突 李志茗
论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蔡氏《中学修身教科书》评析 齐国华
项英与上海工人运动 马军
上海第三产业历史之再考察 陈正书
外资在东亚和拉美战后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张和声
论豪萨圣战与北尼日利亚的社会变迁 李忠人
论米涅及其法国大革命史研究 杨彪
美国《中国史研究》(季刊)出版《1919—1949上海社会运动》专辑 田耳
1994年第4期(总第36期)
中国饮酒习俗与古代社会 孟彭兴
买卖中间商“牙人”“牙行”的历史演变——兼释新发现的《嘉靖牙帖》 杨其民
活泼泼的大生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