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1注大乘入愣伽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H羯魷缇闶欠謩e。分別若亡法非生滅。金剛三昧經亦云。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諸分別法。是法非生滅

由虛妄分別是則有識生八九識種種如海眾波浪 此又言九識者。即密嚴經以第九為純淨識也。諸經論中復指真如為第九識。皆名異體同。謂真一俗八二合說也。然此真如即識實性。非是依他別有體故。亦非體類別有九識。但是第八具分賴耶開。而為二。以有漏分為染。無漏分為淨。通七轉識。故言九識。如下偈云。顯示阿賴耶。殊勝之藏識。離能取所取(離染分也)我說為真如(即淨分也)此開之者。即偈頌五對義中長合偈離也。又此緣起諸識應以四句辨之。一以識實性(今名第九識亦名真如)唯不生滅。如水濕性。二七轉識皆生滅。如眾波浪三第八阿賴耶識亦生滅。亦不生滅。如海含動靜。故前偈云。阿賴耶如海。轉識同波浪。四無明倒執非生滅。非不生滅。如起浪猛風。非水非浪。故前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今此品經凡六百六十有六偈。重頌經中諸廣義也。如下偈云涅槃有六諸色有八。諸蘊及佛各二十四。此類名數頗多。前諸品內並無文者。即五對義中長無偈有也。其中要義未見經論及章疏解釋者不敢臆說。併俟來哲。餘四對中所未釋者亦爾

習氣常增長盤根堅固依(至)轉依即解脫 轉依之義前已略釋。識論又云。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為斷餘障。復數修習無分別智。乃至捨彼二麁重故(二障種子名二麁重)便能證得廣大轉依。依謂依他。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為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捨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 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拢穗x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竟安樂。謂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如涅槃。故云及離智所知轉依即解脫

得如幻三昧超過於十地(至)眾拢小柤任ㄒ恍詿o有二者。何故此經及諸修多羅說有三性。該攝一切。答應知三性。雖隨相分(平音)各具二義。本末相收唯一性故。妄計二義者。一情有。二理無緣起二義者。一似有。二無性。圓成二義者。一不變。二隨緣。由圓成中不變。緣起無性。妄計理無。由此三義故。三性一際無有異也。故經云。一切眾生即涅槃。不復更滅。此則不壞末而常本也。由圓成中隨緣。緣起似有。妄計情有。由此三義亦無異也。故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此則不動本而常末也。是故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性相融通。無有二也。故云我唯說一性。自性無有二。問既不壞三性而說一性。如何此經及諸修多羅。又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答應知如來密意說故。故唯識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則相無性(謂妄計性體相俱無)。次無自然性(依他緣起非自然故)。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是圓成性)此言三性三無性。不是依圓體亦無。但無計執之妄情。是故皆言無自性。是知究竟指歸。唯一實性。故。次偈云此諸法性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故智論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能了此三性三無性義。即於此經及餘修多羅。說一切法性非性理如破竹焉)

如四大不眨兺乱娢灩猓ㄖ粒┎簧嗖粶纭∮薹蛩婋S妄緣故。謂有生滅。故圓覺云。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如實觀者。了妄即真故。不生不滅。故前經云。即說此妄名為真如也 然不生滅義。三性不同。謂妄計性。無體可生可滅依他起性。即生不生。即滅不滅。圓成實性。自體本有不待新生。盡未來際究竟常住。永不斷滅。若以三性相對各約自相論者。即妄計之法妄生妄滅。圓成真心不生不滅。依他有二。謂相同妄計。似生似滅。性同圓成。不生不滅故華嚴經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以依他緣起。無別自性。全同圓成。能悟此旨。諸大乘經說一切法不生不滅。究竟常住等。皆無餘蘊也

常行無分別遠離心心法(至)是則名為識 梵阿賴耶。此云藏識。謂第八根本識。而能含藏積集世出世間諸法種故。故云藏識說名心。然此識具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由是三義得藏識名若是菩薩至第八地。及二乘無學人但有能所二藏。無執藏故。故此本識通有三位。及七種名。如別章說 焚音末那。此云染污意。謂第七傳送識與四惑俱。名為染污。恒審思量。名之為意。故云思量以為意。又標意名。為簡心(第八)識(前六)積集了別劣餘識故。標心識名應知亦爾 前六轉識。隨六根境。種類異故。謂名眼識。乃至意識(隨根立名)。或名色識。乃至法識(隨境立名)謂於六境了別名識。然此隨境立大識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說。若得自在。諸根互用。一根發識了一切境。但可隨根立名。而無相濫 亦云心積集義意思量義。識了別義。各分二種積集二者。一集行相。二集種子。初通諸識。後唯第八。思量二者。一無間意。二現思量。初通諸識。後唯第七。了別二者。一細。二麁。細通諸識。麁唯前六。故華嚴云。諸業虛妄積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識分別。眼等五識了境不同。愚癡凡夫不能知覺 若依小乘教。但說有六識。義分心意識。於阿賴耶唯得其名。若大乘權教。於阿賴耶但得一分生滅之義。而於真性未能融通。即說真如凝然。不作諸法。此經如實說故。謂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有涅槃。論云自性清淨心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恒常不變。是謂真妄和合。非異非同。能成一心二諦之門。不墮斷常有無之見

心常為無說意具二種行(至)迷惑見毛輪 此言惡習熏於心。所現種種相。又云無明熏於心。所現諸眾生。則知有情眾生。無情器界。皆由無明熏習而有。故智覺云。於一圓湛。析出根塵。聚內四大為身。分外四大為境。若離熏習之緣。決定無法可得。言熏習者。通有二種。一習熏。謂熏心體成染淨識等二資熏。謂現行心境及諸惑相資等。故起信論云。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云何為四。一者淨法名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三者妄心名為業識。四者妄境所謂六塵。熏習義者。如世衣服。初非香臭。隨以物熏則有彼氣。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云何熏習起染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有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起念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 云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心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乃至廣說

愚夫亦如是妄取諸境界(至)無境但是心 問既無境但是心。邪見外境者。應一切時一切處皆見有色。或皆不見。何故於有色時處。眼則見色。餘無色時處。則不見耶。答如人夢中。所見境界諸物。雖一切是無。從於虛妄夢想心起。然亦不如見有物處。見無物處。或先見後不見。或初不見後見。非處處皆見。亦非一期長見。故識論云。於有色處。眼則見色。餘無色處。不見色者。此義不然。何以故。以彼夢中。於無色處。則見有色。於有色處。不見有色。心識變起一切諸法。無而見有。亦復如是。問若爾。何故多人同處同時。皆同於有處見有。無處見無。有時見有無時見無耶。答譬如百千餓鬼。同依業力。皆於無膿血猛火等處。同時而見。豈清河流水實有猛火耶。故云無境但是心識

如理正觀察能所取皆滅(至)常住於無念 拢藘茸C常住無念者。謂真心無念佛教所宗。故起信云。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是故學者。雖明悟修行期圓種智唯以無念為宗。但得無念。則愛惡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銷除。功行自然精進於解則見諸相非相於行則名無修。而修障習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為佛

迷惑因相應執世間為實(至)眾生眼識生 此段末一偈。如來順小乘機說。眾生眼識具根境等五種緣時。從藏識生。然八識皆藉緣方生。舉一例諸故。但言眼識。若約大乘義。於八識中眼識一種藉九緣生。謂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七染淨。八分別。九種子。耳識唯藉八緣而起。九中除明。鼻舌身三。各藉七緣識方得轉。八中除空。第六意識依五緣生。七中除染淨及分別。第七識四緣生。五中除根本。或三緣生。以根與境並屬第八。第八識四緣生。五中除根本。以第七識即所依根故若加等無間緣。即如次十九八六四五諸緣而生。如有頌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若加等無間。於前各增一。故唯識偈云依止根本識諸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取者能所取名事俱無有(至)我說是唯心 問十二有支因緣。是一切眾生流轉三世因果法。何得言無。唯是一心耶。答本來無故。只由一念無明風。鼓動真如海。遂成十二緣起。作流轉之根由若了之為佛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