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1注大乘入愣伽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R之中。前五識得起初三。亦通分別及俱生。由用意識中。邪師。邪教。及邪思惟。三因引故。得有分別起也。第六意識總具十種四唯分別。六通分別俱生第七末那唯四俱生。謂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此識有覆無記性故。其第八識十總不起(唯含彼種)。唯此無覆無記性故 分別俱生皆通三界。唯瞋一種只欲界有。上色無色二界煩惱。皆是有覆無記性攝。欲界四諦下各有十使。即為四十。上二界皆除瞋諦別各有九。即有七十二。并欲界合有一百一十二。其俱生者欲界具六。上二界除瞋。各唯有五。合成十六。通前分別。總有一百二十八煩惱 若二乘機。以八忍八智斷三界四諦分別煩惱。得預流果。次修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斷三界俱生煩惱。得餘三果。其所知障諸趣寂者入無餘時斷。其餘一切有斷不斷。不同愚法。以彼唯斷煩惱障故(回心二乘得同回心菩薩。分斷所知障不同愚法二乘。唯斷煩惱障) 直進菩薩二障俱斷。煩惱障中不同二乘約界分位(回心菩薩斷煩惱障。或類二乘)。但於二障分別起者。地前伏現行。初地真見道時。一剎那中頓斷彼種。其俱生中煩惱。初地已去自在能斷。留種故不斷。何以故潤生攝化故。不墮二乘故。為斷所知障故。為得大菩提故。彼第七識煩惱。性非潤生。故非所留。行相細故。七地已還有時暫現。以觀智有間故。是故當知煩惱障種。至金剛位。其所知障。行相細故。正障菩薩道。故於地地分斷。要至佛地方盡無餘。由此即說二障修惑。俱至佛地。故對法論云。又諸菩薩十地位中。唯修所知障對治道。非斷煩惱障。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障 若約實教。諸聲聞人。於煩惱障但能折伏。何況能斷所知障。其菩薩人於二障中。不分俱生及分別。但有正使及習氣。地前伏使現。初地斷使種。地上除習氣。佛地究竟淨。此中習氣。從斷正使種子無間。方有餘殘習氣 若約六七八識與二障合辨者。有義八識中唯習氣。末那中唯種子。六識唯現行。或云六七八識。皆通習氣種子現行。然此二障俱能障智。通名無明。以是本末二無明故。如起信論。依本末相依門以明二障。以無明所起六染心。為煩惱礙(即四住地煩惱)。能起染心之無明(根本)。名為智礙(無名住地)。其煩惱礙亦名枝末無明(亦名所知障也)。何以故。以能染境義邊名為煩惱。以能障智義邊亦名無明。故瑜伽論云。無明有二。若貪等俱者。名相應無明(枝末)。非貪等俱者名獨行無明(根本)。以是主故。唯識又云。不共無明有二。一恒行不共。唯末那有(枝末)。二獨行不共。末那所無(根本) 是故天台。以體真止從假入空觀。與空慧相應。即能破見思惑(四住煩惱)。成慧眼一切智。智能得體。得真體也。以方便隨緣止從空入假觀。分別藥病種種法門。即破無知惑(枝末無明)。成法眼道種智。智能得體。得俗體也。以離二邊分別止及上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觀。破根本無明。成佛眼一切種智。智能得體。得中道第一義體也。猶名巧度次第義爾。若約一心圓頓止觀者。謂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名觀。以止緣於諦。則一諦而三諦。以諦繫於止。則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雖一念心而有三相。止諦亦如是。所止之法雖一而三。能止之心雖三而一。以觀觀於境。則一境而三境。以境發於觀。則一觀而三觀。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雖有三目而是一面。觀境亦如是。觀三即一。發一即三。不可思議。非世出世。不權不實。不優不劣。不前不後。不並不別。不大不小。故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也。故知破一切惑莫若空。無假無中而不空。建立一切法莫若假。無空無中而不假。究竟一切性莫若中。無假無空而不中。是皆對治眾生心病無明煩惱。方便如此建立。於賢首宗猶屬終教義。如上所破無明煩惱。在圓覺經。亦名理事二障也 若約頓教。惑性智性皆本淨故。故不可說斷與不斷。設謂有惑可斷。亦不依地位漸斷。如起信云。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也。圓教更不分使習種現。謂一切煩惱。不可說其體性。則全妄全真。唯是無盡重重法界。諸佛心中眾生。眾生心中諸佛。互相涉入。是故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 然修觀行者。須達能斷無性。所斷本空。無斷之斷。方為正斷。若執定有者。則墮於常。不可斷故。若執定無。即墮於斷。失拢枪省9氏鹊略啤7鸨臼嵌谛蕖;笤獰o而須斷

本性清淨心眾生所迷惑(至)智者不應說 謂依如來能詮拢獭K徴怼H鐚嵭扌小嗷笞C真。則無有虛棄。捨此欲滅煩惱。皆為魔說 故賢首師。以佛拢陶怼0l明宗趣等。巧被機宜。各分為五(見華嚴教章及起信論疏)。且拢涛逭摺R恍〕私獭R噪S機故。隨他語故。而說諸法一向差別。以其簡邪正。辨凡拢7中绤挕C饕蚬H凰f理。但顯人空。未明法空。唯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多諍論。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俱不成佛。此既未盡大乘法理。故立為初。有不成佛故名為分。廣說法相。少說法性。所說法性即法相數。決擇分明。故少諍論。三終教。亦名實教。說如來藏隨緣成阿賴耶識。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定性無性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立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少說法相。多說法性。所說法相亦會歸性。故無諍論。以上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總名為漸。然此一門。與前後別。但教有始終頓漸之殊。法非優劣溕钪悺K念D教。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名為頓。總不論事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訶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五一乘圓教。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主伴具足故名圓教。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如帝網珠重重無盡(若於五中顯此經者。正唯頓教。亦兼於終) 然教章獨於圓教中。而云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同頓同實故。二別教一乘。唯圓融具德故。謂別教則逈異諸教。同教即普攝諸教。前後諸師所判教義。莫善於此。但未明諸乘五教。亦各有同別共不共故。故今續之以成其說。一小乘教者。以共人天乘為同教。以唯顯四諦四果為不共別教。故品足論六云。有共異生法。不共異生法。云何為共。謂有定及有生。此復云何。謂如是定。如是生。異生拢呓匀莸糜小T坪尾还病V^四通行。四無疑解。四沙門果等。二大乘始教者。以共二乘迴心教為同。以不共二乘直進教為別。此如智論有共不共般若教章明迴心直進二教是也。三大乘終教者。以共前三乘為同。法華經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汝等所行皆菩薩道。以不共三乘唯一乘為別。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是知法華涅槃。皆對權小以顯一乘。四大乘頓教。以共始終小乘為同。以不共前三唯頓為別。如圓覺經云。此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謂約別教直進機也。又云亦攝漸修一切群品。此約同教迴心機也。五一乘圓教者。如上所別教章文是也 此五教中。若以大小為對。則初一為小。後四為大。若約權實為對。前二為權。後三為實。若以頓漸為對。前三皆漸。後二為頓。若以偏圓為對。前四皆偏。後一為圓。而前前不攝後後。後後必收前前。此約同教說也 若約別教。則後後皆破前前。故華嚴經云。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不以此故為世尊。但以甚深無礙智(此圓教破頓義)。此經云。初地即為八。乃至無相有何次(頓破終漸)。法華經云。無二亦無三(終破始教)。梵網經呵二乘為邪見(權破愚法)。皆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然同教中雖同前前。而中間三教亦得分同於後。如圓覺經有圓教法界三觀。攝論等有實教行相。然有其所同。無其所別。有其義而無其教。唯成當教中義。由諸經論。有如是同別共不共等法門。出洠嗌妗9史奖懔⑽褰滩煌栆阎褰谈饔型瑒e。貫於群詮。由是以明一代時教更無餘蘊。云何一心約就諸教。而有如是差別義耶。答此有二義故作是說。一約法通收。謂由此甚深緣起一心具五義門。是故拢穗S以一門攝化眾生。一攝義從名門。如小乘教說。二攝理從事門。如始教說。三理事無礙門。如終教說。四事盡理顯門。如頓教說。五性海具德門。如圓教說。是則不動本而常末。不壞末而常本。五義相融唯一心也。二約機得法分齊(機器不同)。謂或有得名而不得義。如小乘教。或有得名得一分義。如始教。或有得名得具分義。如終教。或有得義而不存名。如頓教。或有名義俱無盡。如圓教。是知拢倘f差。要唯此五。初則歷然不濫。後迺全體相收。一味融通。群疑屏息。總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也。餘諸義門。廣如彼說

先應決了我及分析諸取(至)第五不可說 言三世及非世。第五不可說者。謂天竺犢子部。以我法俱有而為宗趣。立五法藏。謂三世為三。無為為四(即是非世)。第五不可說藏我在其中。以不可說為有為。及無為也。故此一部。諸部共推不受。呼為附佛法外道也

諸佛之所知諸行取所住(至)勿更餘分別 此最後一頌。謂約義付屬流通。教迹也。即心能詮也。理本也。即心所詮也。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若能尋迹得本。自然絕迹歸宗。故云教由理故成。理由教故顯也。此教者摩訶衍中真實了義教也。此理者。謂緣起一心甚深至理也。是故結勸四輩弟子。信解修行如實證入。不斷如來種性。故云當依此教理。勿更餘分別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十(終)

   丐緣鏤板沙門 (逈≈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