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俯视人间,沧海桑田,千年如瞬息。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九州和海洋,渺小得像九点烟、一杯水。这首诗美丽而富哲理,感染力很强。毛泽东在一本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中,对“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两句未画着圈;在天头编者的评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处,每句都圈点断句,很重视这一评论。
  1960年5月初,毛泽东在山东视察工作时,便专门同省委的一些负责同志谈到《梦天》,解释了诗中“三山”、“齐州”、“九点烟”的意思,接着说,这是唐朝李贺的诗,这个诗人27岁就死了。他专门作古怪的诗,人们说他写的是鬼怪,不是人诗,但有些还是容易懂的。
  毛泽东对李贺诗歌的偏爱和熟悉,还可从这样一个例子中得到说明。1959年3月,文物出版社刻印了一册线装本的《鲁迅诗集》。其中有一首《湘灵歌》,是鲁迅于1931年3月5日写赠给日本友人松元郎的。“湘灵”是古代楚人神话里的湘水女神,鲁迅借用这个神话典故来表达对倒在国民党反动派屠刀下的死难者的哀思。全诗为:“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秋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琴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毛泽东在该诗未句旁边批注:“从李长吉来。”李贺在《自昌谷到洛后门》一诗中有“九月大野白,苍岑竦秋门”之句。足见毛泽东读季贺诗之精细。 
37。做事要干到底(读杜牧《题乌江亭》)
  [原文]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这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但项羽尚有一个缺点,从前有一个人在他自杀的地方做了一首诗,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去再召八千兵来打天下。我们不学汪精卫、张国焘,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
  ——摘自毛泽东1939年4月8日在延安“抗大”的演讲词
  [解析]
  毛泽东在上面这个讲话中说的“从前有一个人在他(项羽)自杀的地方做了一首诗”,是指晚唐诗人杜牧(803—852)写的一首《题乌江亭》。杜牧出身高门世族,是宰相杜佑之孙,又是少年科第。本可飞黄腾达,但由于为人刚直不阿,不屑逢迎权责,最后仅官至中书会人。在诗歌散文方面,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有诗文集《樊川文集》。建国后,毛泽东曾特意批示工作人员为他找一本《樊川文集》,可见他对杜牧的作品是注意阅读的。
  《题乌江亭》是杜牧的咏史诗。毛泽东很早就读过。1939年4月8日的讲话,借它来说明“要干到底”的意思,当是抓住了该诗的主要旨意。这个观点,毛泽东在建国后也有所表达。杜牧另有一首咏史诗题为《赤壁》:“折栽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历代诗话》的《二乔》(《历代诗话》庚集)一文,引用许彦周诗话对这首诗的理解。许彦周认为“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历代诗话》辑录了另一种理解,认为:杜牧的诗,常“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东风、春深数字,较为含蓄深窈矣”。并举杜牧《题乌江亭》佐证,说“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毛泽东在“翻案法”等处画了着重线,但对有关项羽的论断则批注“此说亦迂”四个字,不同意这种观点。“迂”在何处?《历代诗话》的作者没有超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理局限,并以个人的“面子”问题来揣摩江东父老对暂时失败的英雄的态度,由此把一场声势浩大的楚汉相争的成败完全归之于个人的声誉。在毛泽东看来,彻底的反抗者和挑战者,除了善于把握历史趋势,分析社会时事外,还必须具有韧性的战
  斗精神,一切都事在人为。何况在反抗暴秦阶段,刘、项同属于推动历史进步的阵营,灭秦后的楚汉之争,双方所代表的集团力量,也没有进步还是倒退这种历史意义的高下之分,所异者只是刘、项的年龄、个性、才智和领导经验。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这一魄力风范的项羽,如果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回到江东,为什么不可以卷土重来呢?
  毛泽东读杜牧《题乌江亭》有深深的共鸣。他称项羽为“英雄”,肯定他宁肯自杀也不屈降的“气节”,惋惜他放弃卷土重来的机会,提出“要干到底”的命题,鄙薄政治上“开小差”或屈降事敌的汪精卫、张国焘之流,这是不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毛泽东个人的性格本色呢? 
38。不要一概而论,存疑可也(读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摘自《李义山诗集》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李义山无题诗现在难下断语,暂时存疑可也。奉复久羁,深以为歉。诗词与论,拜读欣然,不胜感谢。
  ——摘自毛泽东1976年2月12日致刘大杰信(见《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第172页)
  [解析]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自幼丧父,后与弟从堂叔研习经书文章。16岁著《才论》、《圣论》,即以古文名于世。后深为牛党的今狐楚赏识,被召为幕僚。开成二年(837)得中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具尉等职。不久,因娶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陷入党争的漩涡中。政治上屡受排挤,郁郁寡欢,颠沛流离,潦倒终生。后充任幕僚,病死荥阳。李商隐工诗善文,尤以近体诗和律诗的成就为高,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是晚唐重要诗人之一。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揭露宦官专权,批判藩镇割据,反映政治腐败的,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有借咏史以暗讽时政的,如《隋宫》、《贾生》等。有抒情写景托物言志的,如《高松》、《蝉》等。但最受后人重视的还是表现爱情的无题诗,如《无题》、《锦瑟》等。这类诗感情浓郁,情思委婉,语言精丽,音调和美,读来今人回肠荡气,最能体现其诗歌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艺术特色。其诗艺术成就甚高。无论感时、吊古、咏物、言情,无不蕴含着诗人的深厚感情。十分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传达感情,极少直抒胸臆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语言上凝重而又不失流畅,古朴而又不失清新。然少数作品用典过多,过分讲究辞藻,不免流于艰涩,后人有“獭祭鱼”之讥。其诗尤其是爱情诗,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晚唐的吴融、韩偓,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都深受其不同的影响。此外,唐宋婉约派词人、元明清戏曲作家也曾受其影响。其诗今存600余首,有明汲古阁本《李义山诗集》三卷等。注本甚多,以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较好。
  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同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大杰两次谈过对李商隐和韩愈的评价。毛泽东非常喜欢李商隐的诗,尤其是他的“无题诗”。对韩愈的诗毛泽东也非常熟悉,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刘大杰所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一部较有影响的著作,毛泽东翻阅过这本书,直到逝世,还摆放在书架上。在“评法批儒”的政治形势下,刘大杰决定再次修改《中国文学发展史》。1975年8月2日,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就如何评价韩愈和李商隐的诗,谈了自己的看法。信中谈到:“关于李义山的无题诗,说有一部分是政治诗,也有少数是恋爱诗,这样妥当吗?”“如果能得到主席的指教,解此疑难,那真是莫大的光荣和幸福。”于是,毛泽东于1976年2月12日回信中,发表了“现在难下断语,暂时存疑可也”的意见。这个意见是遵循学术研究规律的。其实,早在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上海接见刘大杰时,谈到李商隐的《无题》诗,毛泽东就说过:“无题诗要一分为二,不要一概而论。”(孙琴安《毛泽东与刘大杰谈古典文学》,1991年12月28日《文艺报》)
  毛泽东一生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在病魔缠身和右眼患严重白内障的情况下,他还仔细阅读了刘大杰的来信和作品,还在思考古典文学研究问题,并复了信,这实在令人起敬。这是毛泽东的最后一篇论文艺的文稿。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前的有关内部材料中,把毛泽东这封复信的时间确定为(1975年)“八月十二日”。经有关同志鉴定手迹,时间应为“二月十二日”。从手迹上看,尽管毛泽东重病在身,“二月”之“二”写得不标准,但绝对不是“八”,另外.刘大杰的信是1975年8月写的,如果毛泽东是在该月12日复的信,那么,毛泽东说“奉复久羁,深以为歉”就不合乎情理了。据此判定,这封信的时间为1976年2月12日。
  毛泽东对李商隐诗歌的熟悉,可从下面这个例子中知其一二。据史学家周谷城回忆,1965年他在上海见到毛泽东,“谈话的范围真够广了。谈到哲学史,他说:‘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只写了一半,就没有下文了。’我说:“胡的白话文学史,也只写了一半,就没有下文。’他又谈到‘中国佛教史没有人写,也是一个问题。’毛泽东学问渊博,对古今中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